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引导和推进该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和特征;基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尤其强调了对创新个体潜在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立  余赵 《科学管理研究》2020,38(1):139-142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评述已有科技人才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链提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各个创新环节的科技人才分层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才分类发展。基于创新链建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有助于引导各类人才差异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3.
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客观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取得公正可靠评价结果的关键前提。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评价对象界定形式化、评价指标缺乏实证性和完备性、评价体系缺乏实操性以及分类评价不足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平台,对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科技人才资源对于科技政策的评价、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以及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内容,经调研分析,从政府宏观统筹管理和市场完善协调发展两个方面,构建基于需求导向的科技人才统筹利用机制模型,以良好的科技人才利用机制,促进国家人才战略和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以创新性为显著特点,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或科技研发活动,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基于对创新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理解,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及人才队伍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定义,阐述了如何评价和培养,提出了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和培养策略.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文章所提出的评价和培养策略,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人才能力和人才建设工作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原科技》2011,(9):107-107
2011年8月19日,国家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等7项政策措施,确保《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落实。这7项政策措施包括: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政策,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等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与管理的科学性,弥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不足,本研究首先根据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及特征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三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其次,针对指标体系中的属性指标,引入模糊数或模糊语言变量将其量化;第三,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评价。从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中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其可靠性。有望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和引进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并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引进选拔和绩效评估.对1982年至2020年4月国内有关科技人才评价的相关论文进行了统计,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从发文年代、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热点时区、关键词聚类7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科技人才评价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综合评价安徽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安徽省科技人才队伍呈现高端人才集聚能力日益加强,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等发展态势。通过与沪苏浙比较,安徽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育高端人才能力、科技人才的优质科技成果、双一流大学发展等方面还有差距。同时还存在高端创新型人才仍较缺乏、性别歧视现象、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从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和政策环境,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新机制等多个维度提升安徽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推进安徽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巍 《科技信息》2012,(4):108-109
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政策系统,应当进行总体的框架设计和内容规划,以保证整个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动态性和延展性。本文在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政策、激励政策、引进政策等方面对山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构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面临着更加不确定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大量的跨界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传统静态的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的反思。从"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出发,在对前人关于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研究结论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从评价主体的需求分析出发,构建了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机制模型,着眼于未来,关注对科技创新的增量评价,重视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后管理,希望能够给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威 《安徽科技》2011,(12):28-30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科技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能够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是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科技人才的保障,通过分析国内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理论,建立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综合分析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给出影响队伍建设效应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并根据其重要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管理研究》2017,(2):92-95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的梳理,围绕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这一研究命题,以浙江省为背景开展了研究综述工作。主要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的投入产出、环境影响与政策创新、衡量标尺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国内外实践探索借鉴等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创造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这就需要创造教育,要把学生放置于大的生态系统中来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实践性、操作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国家繁荣、民族进步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创新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跨越性发展。河南省的经济实现高速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人才资源的缺乏也逐渐成为制约中原发展的瓶颈,人才资源问题是当前河南省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河南省要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利用,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9.
正提到创新,就会想到创新人才。作为中共十九大的关键词之一,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眼于科技创新基础要素的集聚和开放,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人才高峰的战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该平台以全球范围内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目标,建立专家人才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20.
叶琳 《海峡科学》2011,(3):14-16
在阐述创新型省份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五个方面构建创新型省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沿海6省市的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测评和比较研究,为福建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