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酒犹水也,既能载舟,又能覆舟。"有人常问:"载舟"之酒饮多少?恐怕没有一位专家有斩钉截铁的答案。不是没有研究,是无法界定。饮酒,首当其冲的是胃。胃能承受的酒精是多少?首先要看酒在胃内的浓度而不是剂量。当胃内酒精浓度达到40%时,胃粘膜便会受到伤害性刺激,有毛病的胃有发生出血的危险。于是,同饮1两酒,空腹时的浓度肯定大于40%,而饱腹时则不足20%。就胃而言,多大量的酒能"载舟"?胃内的酒经吸收后首先到达  相似文献   

2.
药酒通常应在饭前服用,以便药物迅速吸收,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药酒以温饮为佳,能够更好地发挥药酒的温通补益作用。如果饮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因而需要注意饮用禁忌。骨折后忌大量饮酒活血。有些人骨折后大量饮白酒或药酒活血,以为这样可起到治疗作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骨折后饮酒过多,会损害骨骼组织的新陈代谢,使其丧失生长发育和修复损伤的能力。同时,酒精还能影响药物对骨骼的修复作用。因而,骨折后不能饮酒过量,否则对骨折的愈  相似文献   

3.
2006年香港举行的“中国古代消闲娱乐展上”,展出了一件14个面的小东西——“陶茕”。这是战国时期的骰。子还有用于行酒令的茕由,铜木、石、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酒来”或“自饮”的字。样另外还展出了唐代的骨骰子,样式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六面骰子一样。可见饮酒游戏的历史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有一个说法是:自从有了酒,就有了喝酒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醉酒"已尽人皆知。"醉茶"也开始被人认识,而"醉油"之说还鲜为人知。其实,生活中的醉油者相当普遍,其数量并不亚于醉酒者,只是他们不会跌倒于餐桌旁或昏睡于道边树下。而是站立于锅台边慢慢"醉"着。众所周知,几多高厨良疤,当他们为别人精心烹调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后,到头来自己却啥也吃不下,哈也不想吃;而且喉头及眼睛发涩、疼痛,体重也往往超重。这些便是"醉油"的症状。年关时节、红白喜事中的掌  相似文献   

5.
一号敌人:酒精 酒精是漂亮眼睛的头号大敌.喝了酒的人往往会面色通红、体温上升,因为酒精会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膨胀.而眼睛周围的肌肤娇嫩,血管非常细小,如果饮酒过度,毛细血管很容易破裂,造成斑点.如果喝了酒,一定要多饮些水来抵消其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醉人的植物     
酒能醉人,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亦有醉人的功能。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倒在地。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的一种植  相似文献   

7.
周虹 《科学之友》2006,(7):67-67
一号敌人:酒精酒精是漂亮眼睛的头号大敌。喝了酒的人往往会面色通红、体温上升,因为酒精会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膨胀。而眼睛周围的肌肤娇嫩,血管非常细小,如果饮酒过度,毛细血管很容易破裂,造成斑点。如果喝了酒,一定要多饮些水来抵消其对皮肤的不良影响。二号敌人:烟草烟  相似文献   

8.
朱湘晓 《世界科学》2001,(12):45-45
如果你非常喜欢喝啤酒 ,但身体状况不允许必须控制饮酒 ,你可能需要再考虑一下。有研究说饮葡萄酒比饮啤酒有益健康 ,之后的研究也表明 ,这不仅和葡萄酒的成份有关 ,也与社会的地位和个性有关。在丹麦 ,一项新的、包含近 70 0人的研究表明 ,饮葡萄酒者比普通人健康 ,他们有较高的智商 ,受较好的教育 ,有比饮啤酒者高的社会经济状态。第二项研究来自西班牙 ,在把社会经济因素考虑进去后 ,发现饮葡萄酒者和饮啤酒者之间并无健康差异。“很难说什么是饮葡萄酒的直接物理效果 ,什么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差异。”丹麦哥本哈根预防药学会的埃里克·莫…  相似文献   

9.
很久以前人们就觉察到,饮酒似能防病。古埃及的将士远征中怕得地方病,常饮搀酒的水。至于酒的抗菌性能,已被某些医生所证实。加拿大卫生部有批人,经常对  相似文献   

10.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人在喝酒时,其中的酒精成分在口腔中可被吸收6%~7%;在胃中被吸收20%左右;剩下的70%多进入小肠,通过静脉进入肝脏。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喝入酒量的不断增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自然随之上升,其间约有5%的酒精伴随着出汗、呼吸和小便被排出体外,其余的全部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1.
要说"醉酒",妇孺皆知,但若提到"醉茶",很多人大概闻所未闻,然而,那清心爽口的茶的确能"醉"人。茶是怎样"醉"人的?又会出现哪些症状呢?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咖啡因。如果有人在短时间内连续饮用几杯浓茶,大量的咖啡因会被血液吸收而出现失眠、头昏、中枢神经兴奋等症状,这就是  相似文献   

12.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人在喝酒时,其中的酒精成分在口腔中可被吸收6%~7%;在胃中被吸收20%左右;剩下的70%多进入小肠,通过静脉进入肝脏.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喝入酒量的不断增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自然随之上升,其间约有5%的酒精伴随着出汗、呼吸和小便被排出体外,其余的全部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3.
<正>动物会迁徙,人会移居。看似不会动的植物,也一样会一代代迈着微小的步伐在大地上前进。漫漫千万年过去,它们同样会成为跋山涉水的勇者。植物迁徙的历史既辉煌又不乏悲壮。为了复原这些历史,植物学家们可谓穷尽心思。他们首先要正确识别植物的家族谱系。出于人类的先天心理,全世界的人们都倾向于把生物分为会动的动物和不会动的植物两大类。即使是在生物学界,这种简单二分法也一直沿用到20世纪。然而随着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终于为  相似文献   

14.
酒是雄性的饮品。所有关于英雄的传说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男人不一定要很能喝,但一定要能醉。武二醉过,鲁智深醉过,就连全梁山最面瓜的宋江也曾大醉题诗。  相似文献   

15.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因此,如果把一本科学家的情书集作为某种科普书推荐给读者,也许会显得有些不合常规。然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也总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科学总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家的生活也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方面与其科学工作就没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16.
酒,是一种世界性的饮品,除了一些因宗教信仰而禁酒的地区以外,世界各地无分东西南北、欧亚美非,无不有人饮酒。如今的中国人大多不信宗教,政府除了禁止"酒驾"之外,并无其他禁酒的条例,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酒文化"的幌子下,中华大地一片"泽国"。以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酒精危害的重灾区"。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甚至可能觉得不屑一顾,因为饮酒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什么组织何能置喙?  相似文献   

17.
在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中,西西望国王莱昂持斯描述了一个为莎士比亚时代的就餐者们所司空见惯的事件:你饮毕最后一口酒放下酒杯时,惊恐地发现林内剩余物中躺着一只死蜘蛛。从此,酒在你的记忆望就留下了有毒的印象。然而酒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你关于酒的知识变了。可见,一个人的知识会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知道了什么,会改变我们怎样去看问题,现在,轮到遗传学成为酒杯中的蜘蛛了。一连串遗传学方面的发现正在改变人们看他们自己,以至看人类状况的方法,当克林顿的婚外恋被公开揭露的时候,评论者们认为,是克林顿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饮酒大国。据1989年的资料统计,中国常饮酒者达16亿人,有各种酒厂3万多家,酒的年产量达1340万t。其中白酒400万t,啤酒800万t,果酒54万t,黄酒86万t。这些酒大部分都被中国人饮用了,出口量很少。到了1996年,白酒年产量达到60亿kg,每人每年平均饮用5kg。  相似文献   

19.
你正在长大     
心理咨询室老师:我是一名高一女生,刚刚离家住宿在校。最近,我觉得生活得挺累,烦心的事太多,以前从来都不会想的问题现在却时不时地来干扰我;一些在以前感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却让我觉得不舒服。举例说吧,以前自己想去打篮球,就去了,也不会去想其他的;可现在呢?即使想去,一看到其他同学在学习,就会动摇,担心会因此比别的同学学习时间少了,而后又会不停地自问需不需要这样做?以前看课外书,也没有什么顾虑,但是现在就会考虑该在什么时候看课外书。更要命的是,这些念头会不合时宜地出现,影响我的学习情绪与思绪,我想摆脱可是又摆脱不了,好…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大约有100多万种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动物,大到已绝迹的古代恐龙,现今的鲸鱼、大象,小到蚂蚁、螨虫。但除了"鹦鹉学舌"会讲几句人话以外,即使是灵长类的猴子,谁也没有听到过它们会讲话,其它兽、禽类和昆虫类动物更不会说话了,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可是,有些动物虽"有口难言",却有一定的灵性,和人有特殊的情感,也就是说动物很有"人情味",人们常说:"人是有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