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MIKE 21SW建立了长江口波浪数学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波浪模型进行了验证,分别模拟当前海平面和海平面上升0.5,1.0,1.5m情景下的不同风向下的波浪分布,比较分析了波浪随海平面上升的变化特征,长江口波浪随海平面上升的一般特征为:波高和周期变化过程与潮位变化过程一致,波高增量高水位时大于低水位;口内波高增量明显小于口外,滩地增量最大,滩地迎风向的波高增量比背风向大;波周期变化特征与有效波高相似,但变幅明显小于波高变幅.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径流量变化和海平面上升都是数值模式中重要的边界条件。因此,为了得到合适的边界条件,本文给出2030、2050和210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的变化情况.考虑到三峡工程于2003年坝体合拢,利用大通站1865至2002年的历史径流量资料,发现利用资料外推获得的径流量变化率与气候模型所得结果近似,得到在2030、2050和2100年1、2月平均径流量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分别为12348、12683和13 522 m~3·s~(-1).在过去20年,长江河口绝对海平面上升率约为2.5 mm·a~(-1).根据海平面变化资料分析预报模型,2012年至2030、2050和2100年绝对海平面分别上升49.1、148.1和395.6mm.长江河口的盐水入侵数值模拟需考虑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同时,相对海平面变化需要考虑地壳下沉和地基沉降.本文给出各个预估时期上述内容的量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XL1孔48个样品的有孔虫定量分析,将该孔划分为3个有孔虫组合带(含有8个组合亚带),并将其与崇明岛北部的永隆沙CY孔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XL1孔为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对比分析两孔有孔虫组合特征,参照CY孔孢粉组合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北支XL1孔揭示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XL1孔3个有孔虫组合带所反应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次为温和略湿(后期又转暖一些)→温而略干→温暖湿润;海平面变化自带1→带3为上升-下降→下降-上升→上升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1950年―2018年大通站月均径流量数据,应用MIKE21软件建立长江口平面二维水动力及盐度输运模型,探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径流量变化对长江口4支平面盐度锋位置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口门处,全年平均盐度整体增加,南槽处增加最明显;除北港外,各支盐度锋都具有双锋面结构;锋面位置与径流量成线性关系,第一锋面位置变化较第二锋面明显;各锋面强度与径流量成二次函数关系,二次项系数在第一锋面处为正,第二锋面处为负。  相似文献   

5.
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平潭龙凤头海滩修复工程海域双重嵌套二维潮流和波浪耦合数学模型,并将验证后的模型运用到工程设计方案实施前后潮流场及波浪场的模拟,比较分析水动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平潭海域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8月大潮潮差约为5m,潮汐强;海坛湾内潮流总体表现为往复流特征,湾口流速最大,湾内流速较小,湾顶流速最小;北端防波堤大大减少了南北水体交换,内侧落潮流调整为沿堤流;堤头处挑流作用明显,流速增加,形成明显的旋转流;南北端防波堤对其内侧一定范围海域有掩护作用,波高削减显著,受掩护岸线长度略大于防波堤长度;堤头处受波浪折射作用影响,波能辐聚,波高增大.工程后海滩中部岸段波高及流速削减不明显,建议增设离岸堤加强海滩保护.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江口吴淞、高桥、堡镇和芦潮港等代表站近年观测资料,通过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平均潮位与平均半潮面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代表站的平均潮位与平均半潮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根据此关系,利用高低潮位资料即可间接求出平均潮位.由于某一海域的海平面是通过该海域代表潮位站某一时段整点潮位的平均值来获得的,在缺乏长系列整点潮位资料的情况下,可间接地计算出平均潮位,从而为海平面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黔南独山泥盆纪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黔南独山地区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群面貌和海平面相对变化的研究,认为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不仅控制和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取代和演替,同时对生物的灭绝与复苏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东珠海淇澳岛东澳湾、高栏岛飞沙、福建晋江深沪湾等地海岸地貌与海滩沉积特征的野外观察与实验分析,确认闽粤沿海存在明显的海岸侵蚀后退现象,具体表现为:海岸线向陆迁移,海湾内早期陆相冲积物遭受波浪侵蚀,岬角岸段早期海蚀龛被现代海滩沉积物掩埋,海岸沙丘物源区被海水吞蚀,古海岸沙丘遭受波浪侵蚀并被现代海滩沉积物覆盖,海滩沉积物呈现粗化和角砾化特征等.这些地貌与沉积现象是海岸地貌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它们的存在说明海平面上升是引起研究区海岸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海平面上升的地貌与沉积标志.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海侵高峰过后,海平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对应四次“小高海面”时期,天然滨海平原上堆积了四道贝壳堤历史上,黄河在本区入海,使贝壳堤的贝类组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降雨条件下的地面积水,积水深度的大小对于下垫面的下渗速度影响,确定平原区地面积水与雨强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积水过程分为径流积水和滞留积水,稳定产流阶段的地面积水随雨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于雨强一定,不同介质的平原区,地面积水与历时呈直线或曲线关系。对山西省水文计算和水资源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4—9月西江洪水过程水汽汇与江水流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0 ̄1986年4 ̄9月西江流域洪水过程的大气水汽汇特征及其与西江高要站水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水过程的前期大气一般连续存在较强水汽汇,时间为7 ̄10多d,洪水的发生是各子流域强水汽汇连续产生的径流的积累所致;用水汽汇能较好地估算和预报高要站洪水期的水流量,为洪水的预报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上游大通径流量对长江盐水入侵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二维盐度数值模型,计算区域包括大通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设计高分辨率网格,数值模拟和分析在不同大通流量等级下长江口盐水入侵形势,计算出中小潮期间长江口重要水库取水口处盐度均值为0.5‰时对应的临界大通流量。利用模型分析长江口盐度场对上游大通流量的敏感性。本文对临界大通流量的计算研究有助于提高预报长江口盐水入侵模型精度,为长江口水库避咸蓄淡提供参考;盐水入侵对流量的敏感性研究可以为改善盐水入侵情况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提供的降雨、流量等实测信息以及流域汇流时间、流域退水、入库洪水特性等统计信息,提出了基于流域汇流时间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和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并用黑河流域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两种控制方法都可抬高汛期运行水位,增加水库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14.
枯水年和平水年调水均加重了长江口南支、南港上段的盐水入侵强度,丰水年调水600m3/s、1000m3/s、1500m3/s对长江口南支宝钢河段、南港高桥河段水域的盐水入侵强度无影响.特枯水文年即使只调水600m3/s,对长江河口南支、南港河段盐水入侵就造成严重影响.建议枯水年枯季调水最好不要超过1000m3/s;平水年调水最好不要超过2000m3/s.另外,不同特征水文年调水对长江南港高桥站的盐水入侵强度的影响程度比对南支宝钢河段盐水入侵强度的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5.
提高水库汛限水位的防洪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水库的水资源利用率,探讨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能性,根据东武仕水库1951—2000年入库洪水的统计特征,采用一阶自回归模型对入库洪水进行了模拟,并考虑了泄洪能力的不确定性及不同典型洪水过程和历史特大洪水等因素对东武仕水库汛限水位进行调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武仕水库的汛限水位在目前102 m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高,但最多不要超过104 m,而此时库水位超过其设计洪水位106.68 m的风险不超过1.9600/;超过校核洪水位110.70 m的风险为0.0300/,并可增加蓄水约2×107m3,占设计兴利库容的13.800/,增加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1961~2013年秦淮河流域汛期气温和降水序列的趋势和周期变化特征以及2000~2013年流域汛期气温、降水及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秦淮河流域汛期气温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但只有气温的M-K检测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汛期气温变化显著,而降水变化不显著。汛期气温存在5、9和15 a的变化周期,汛期降水存在10、14、24 a的变化周期。2000~2013年流域汛期气温、降水和径流呈上升趋势;但其M-K检验结果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近10 a来汛期气候变化不显著,且汛期径流变化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反思已有防洪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基于"洪水和泥沙资源化"的考虑,提出了长江中游荆江和江汉-洞庭地区防洪的措施,即:"采沙扩湖、清淤改田",实现"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扩大江汉-洞庭地区洪水调蓄空间,在"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原则下,达到防洪减灾、冷浸田改造和改善血防工作的统筹考虑,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