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词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这种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也就会随之而失去。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语法现象,其中尤以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为最常见。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何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词类活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处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都属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范围。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了另一类性质的词,首先要根据句子的内容来观察这个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按照名词、形容词固有的意义去理解,整个句子就讲不通。如果把它理解成与这一名词、形容词相关的动词义,整个句子就能够讲得通,那么一般说来,这个名词、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这是从意义上去判断。例如: ①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2.
郑大伟 《科技信息》2007,(31):455-456
中式英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就词汇而言,在于存在大量多余的词,这些多余的词可分为"多余的修饰词"、"多余的名词"、"多余的动词"、"同义重叠"、"重复指称"等类型。其问题根源于使用者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受到汉语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及句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式英语问题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就词汇而言,中式英语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存在多余的词,这些多余的词可分为“多余的名词”、“多余的动词”、“多余的修饰词”、“同义重叠”、“重复指标”等类型。其问题根源在于使用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语动词不定式前的这个to并非只是个"只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的不变词",在同一语境中,同一个动词的不定式的带to与不带to的形式不同,的确给所在的句子带来了语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But是一个具有多词性功能的词汇,But一词后所接的各种动词形式变化复杂,难以掌握.通过实例对But后的动词用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不同的句子中该词与不同的动词形式相搭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后,随着许多中国学生负笈东渡,日本的书籍被大量译介到国内,日语词汇亦被大量引入现代汉语。据国内几位语言学者粗略统计,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竟达844个,远远超过来自欧美语言的外来词。不仅如此,进入现代汉语的日语词汇就其质量而言,也远胜其它外来词,不仅用途广泛,且使用频率很高,区别于其它外来语多音译,只有名词无动词的现象——如歇斯底里、罗曼蒂克、沙发、逻辑等,日语外来词则多动词,如指导、侵害、解决、服从、检讨、复习等常用动词本来都是日语词。除大量常用动词外,其它进入汉  相似文献   

8.
But是一个具有多词性功能的词汇,But一词后所接的各种动词形式变化复杂,难以掌握.通过实例对But后的动词用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不同的句子中该词与不同的动词形式相搭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谬误》的文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词汇层面,对《爱情是谬误》的选文中运用的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以及名词词组进行分类,例如形容词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以此为根据,统计这些词的出现频率,以便更好发现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词性来塑造人物的性格以及叙述是否过于主观;在句子层面上,笔者探索选文中句子模式的变化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深化主题的意义;在叙述角度层面,探索选文的叙速是否可靠。  相似文献   

10.
在甲骨卜辞中像"有从雨"之类的表达很多,但人们对这类句子及其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语法现象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从雨"这类语句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动词作定语",但在这里我们应当给"动词作定语"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有那种动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一动词和名词所组合的‘V+N’式,其动词才有可能作定语来修饰其中心语。"基于这一界定,我们认为类似"有从雨"的语法结构是:动宾结构或称为述宾结构,宾语是动作的施事。  相似文献   

11.
名词肿胀症是指句子里名词使用过多,造成句子冗长、沉闷、费解。通过举例,从动词替代名词、动名词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副词替代名词、添加介词、添加连字符、添加其它成分字6个方面指出修改方法,旨在使句子层次清晰,语言直接,符合逻辑。  相似文献   

12.
池春姬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0):91-91,83
英语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是一种表示存在的句型,这种句型以非重读there为形式主语(FormalSubject),谓语动词通常是主动词be或含有"存在"含义的动词的一定形式,动词之后跟有通常叫做"真主语"(Real Subject)或"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的名词词组,"真主语"之后通常跟有地点状语(LocativeAdverbial),有时还带有时间状语(Temporal Adverbial)。因此这种句子叫"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的句子结构通常是:There+Be+NP+Iocative Expression+(Tempor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3.
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以词语标记为例,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翻译入手,分析《红与黑》三个汉译本词汇层面的风格翻译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若能成功使用词语标记,可以较好地保持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15.
一.有趣的四个三;二.As引出的定语从句;三.由"动词 名词 介词"所形成的动词词组在定语从句中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往往为了表示强调可以用作其前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相似文献   

16.
对于含有till/until句子的传统汉译方法一般是以这两个词的用法分类为基础的.从这两个词汇和所在句主句谓语动词构成的时间序列关系入手,探讨能够简化、优化这类特殊句型汉译过程的新的翻译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高远 《科技信息》2007,(30):171-173
词汇论与转换论这一机械二分法在DN分析中证明行不通。乔姆斯基《论名词化》(1970)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未采用"词汇化"这一概念,同时了忽视构词手段的不同能产性及词项的不同词汇化程度。名词化研究宜以语言的认知功能观为导向。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记录一个词。甲骨文象形性极强,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率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各种引申义。但甲骨文中大量的专用为专有名词的字,其字形意义与其所反映的名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仅是以假借字来表示人名、地名等名称,因而无从由字形推知其词的本义。这样,我们对甲骨文名词本义的研究范围,只可能在250个左右普通名词中进行。一、甲骨文名词本义使用情况《说文解字》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字书,是研究甲骨文重要的桥梁。我们…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即是名词用如动词充当谓语,而名词用作动词的条件往往是综合性的。如何鉴别、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一是从句子结构上分析,看它处于什么地位;二是从词语的搭配上分析,看它与其他词语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词块的研究以及语料库用于教材词汇评析的发展状况;以语料库语言学的词汇语法作为理论支撑,在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中找出与Coxhead学术词汇相吻合的动词,尝试以大型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COCA为参照,把这些动词的深度知识,如搭配词(Collocates)、类联接(Colligation)、语义趋向(Semantic preference)、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与它们在教材中的呈现样貌进行对比分析;以动词sustain作为具体的例子,把该词在整套教材中的呈现样貌与其在COCA中所呈现的深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期待能为语料库手段应用于英语专业教材分析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