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宇宙中各波段的电磁波才能全面了解宇宙,从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到X射线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对最高能量的Y射线了解不多。这次美国新一代Y射线天文卫星——“Y射线大面积太空望远镜”升空入轨,它将通过更高频的电磁波波段观察深空高能天体,有望揭开暗物质和其他神秘现象背后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栾美群 《科学世界》2014,(9):80-89
红外线天文卫星将揭开宇宙的面纱 红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更长的龟磁波,肉眼无法看见。利用红外线假彩色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可见光波段所无法显示的.被尘埃遮蔽的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3.
陈学雷 《科技潮》2011,(4):44-47
宇宙有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应该永远探索下去……2001年,美国发射了一颗卫星,叫做w-map卫星。它对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探测。我们今天看到的最远的天空,距离非常非常遥远。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很多朋友跟我谈起来,会说:你这个宇宙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与磁的对称性,类比于表面等离子体(SPPs)的性质,本文研究了磁性材料与介质界面的表面电磁波特征.我们称这种表面电磁波为磁表面等离子体(MSPP).本文推导了磁表面等离子体的波矢,并分析了MSPP的波长、传播距离以及穿透深度随磁性材料磁导率的变化,整理了单界面处MSPP在微波波段下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电和磁相互作用伴随出现现象波动性地传开,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严格来讲,按由波长长(频率低)到波长短(频率高)的顺序来分类,有电波、红外线、可视光线、紫外线、X线、Y-线。波长比红外线更长的称为电波,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称为放射线。为简单化,这里把电波当作电磁波看待。 这种电磁波穿透力很强,能穿透钢筋水泥墙和铁板,而且会损伤构成人本基因的DNA,使正常的细胞分裂出现紊乱。 人体本来就具有排除由体外侵入的细菌  相似文献   

6.
正从"伽利略卫星"的发现,到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观测,在长达400多年的时光里,望远镜见证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无数新进展如果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单凭肉眼,我们所能看到的星星最多不过二三千颗,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恒星。倘若想要看见更多的星星,我们就必须借助于"天  相似文献   

7.
正灯光、月光、紫外线、红外线……自然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光,有我们肉眼看得见的,也有肉眼看不见的。你对光了解多少呢?在物理学范畴,光是电磁波,也是粒子。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能看到的部分,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指波长为400~760纳米的光。不过,也有一些人能看到波长为380~780纳米的光。不可见光指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光,包括我们熟悉的紫外线、红外线等。为什么人类只能看到可见光?太阳一直  相似文献   

8.
声波和光波充满我们的世界,并能被我们感知到,它们是宇宙中两种最基本的波动形式。使用仪器设备能够延伸我们的感官,我们几乎能“听到”所有的机械波,“看到”所有的电磁波。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听到”深海中的鱼群,“看到”银河系的样子和上百亿光年远的星系,甚至能“看到”宇宙大爆炸后38万年时(宇宙开始变得透明)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X波段双频吸波体,其结构单元由2个同心圆环的谐振结构、介质基板和金属基底组成。利用3D有限时域差分(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算法对吸波体的电磁波吸收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该吸波体在X波段有8.842、11.86GHz 2个吸收频点,吸收率分别为98.86%、94.09%,基板的厚度是其中心频率工作波长的1/57。同时计算分析了不同极化角吸收率,结果表明该吸波体具有极化不敏感特性。对吸波体的结构参数(如基板厚度、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对吸波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仰望星空,你看到的满天繁星可不是宇宙现在的模样,而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景象!由于距离太过遥远,星星的光芒即使以光速传播,也要历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其实都是星星的远古模样。是不是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假如此时此刻在距离地球6600万光年的某处观察地球,也许就能"穿越时空"般地看到远古的恐龙了!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特意请来前连载漫画角色——外星人小β,看看这位太空冒险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吧。小β:"这个嘛,在宇宙中看地球,靠的都是地球表面对太阳光的反射,而这种程度的反射光在太阳系边缘(距离地球大约74亿千  相似文献   

11.
宇宙中大约有1000亿个星系。这众多的星系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宇宙今天这种复杂的“大尺度结构”。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这个宇宙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质数量实在太少了。靠这样少的物质,在宇宙诞生以来的一百几十亿年间根本来不及形成这样的大尺度结构,更来不及诞生出一个个的星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科学家假设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我们眼睛看不见的“暗物质”。近年来,天文学家使用当今世界上顶尖级的望远镜正在一步步地勘查这种看不见的暗物质的分布。本文就来介绍科学家千方百计寻找这种尽管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暗物质所获得的最新成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备受全球天文届瞩目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在法属圭亚那群岛库鲁基地由欧洲阿里亚娜航天公司的"阿里亚娜5ECA+"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举迈上新台阶。"哈勃"望远镜的"继承人"在了解韦伯望远镜之前,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前辈"——"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望远镜是1990年4月24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的,32年来虽然经历过很多曲折(如升空后第一张照片过于模糊,直到1 9 9 3年修复了主镜缺陷并更换相关仪器后才有所改善),但也拍摄到大量令人震撼的宇宙照片,在人类天文观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天体都是极化的,我们的总星系存在于一个具有N、S极的宇宙轴上。总星系是一个发育宇宙,推论在其两极必有供其发育的胚体及收纳发育完结后物质的宇宙结构。总星系内的星系有数量,又有每个星系群所占有的范围,故总星系是一个有限的局部宇宙。推论一个宇宙轴的N、S极必然相吻合形成一个载有以千亿计局部宇宙的宇宙链,而宇宙链是无数的,因而解释了宇宙的有限和无限。宇宙发育,归根结底就是恒星胚(中子星)的原子胚(胚中子)蜕变为恒星氢成为恒星,然后恒星氢蜕变为核子并聚合为各种元素。元素及其络合物聚集到一定当量抛射出去即为行星、卫星等天体。释出的光子不断作为能量的载体与物质相作用,逐步衰老增加波长。当光子波长达到107厘米以上,为所有物体拒收,只能反射到太空,作为空间充体和载体把空间支撑起来。所以天体和空间都是天体胚发育孪生的。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天体物理学:全波段的利器和新视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90年代在全电磁波段发展的大型天文仪器,从空间天文台的γ射线,X射线,紫外和可见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到地面天文台的可见光与红外和射电,最后介绍中国的大型仪器LAMOST。  相似文献   

15.
钱野 《杭州科技》2022,(4):23-26
<正>太赫兹(Tera Hertz,THz),又称为太赫,或太拉赫兹,用于表示电磁波频率,1太赫兹=1万亿赫兹。太赫兹是一种新的、有很多独特优点的辐射源。太赫兹波泛指频率位于红外和微波之间、0.1—10THz波段内的电磁波。由于太赫兹波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区,它既不完全适合用光学理论来处理,也不完全适合用微波的理论来研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太赫兹波段两侧的红外和微波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人们对太赫兹波段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形成了所谓的“太赫兹空白”。  相似文献   

16.
徐愚 《前沿科学》2014,(3):88-89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开展了一项称之为Holometer的特殊实验,目前已经开始收集数据,试图回答一些关于宇宙的难题——其中包括"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宇宙全息图(hologram)之中"。就如同从2D的电视屏幕中似乎可以看到3D世界,我们所感受到的3D空间或许只是一种幻象。我们宇宙中的一切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开始仰望星空之前,沧海桑田,星空就是那个星空。但当人类有能力把探索的触角伸出地球后,寂静的星空开始变得喧闹起来。最近数十年,人类除了发射各类空间望远镜窥探宇宙深处之外,还不断发射各类探测器,对太阳系内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其他天体开展探测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使我们对太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逐步为我们揭开了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之谜。  相似文献   

18.
正几乎所有动物都有视觉,但只有人用"身外之物"成功地延伸了自己的视觉,这其中,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望远镜刚刚出现的时候,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很漫长,几乎占了望远镜观测史中3/4的时间。这时望远镜的倍率很小,分辨率低,还只能在可见光波段上观测,所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是相对缓慢的。然而,正是在这段  相似文献   

19.
高煜 《科学观察》2020,15(3):33-36
正宇宙中各尺度的恒星形成,不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1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有关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恒星形成不但决定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起源也与之紧密相关。另外,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包  相似文献   

20.
王渝生 《科学世界》2012,(12):84-85
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一次,其赤道长约4万公里,可谓"日行八万里",当然,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以外的河外星系有上千亿之多,不止"一千河"。如诗所说,我们坐在地球上观测深邃的星空,不断地探索遥远宇宙的奥秘。人们通过观测发现,"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目前已发现了100亿个以上的河外星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