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体论与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就是就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研究何物存在以及以什么方式存在等问题,在本体论的争论中,以传统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为基础,莱涅夫斯基进一步将其分为具体主义、单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与多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三种类型。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与本体论的联系是不同的:如果说,传统逻辑与事实本体论在内容上时有混杂、联系密切的话,现代逻辑则通过形式化方法,远离了事实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建立学术规范的呼吁是针对学术界目前普遍存在的混乱和腐败现象提出的 ,有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问题的揭露和批判上 ,而学术规范也只是作为一种对策才受到重视的。因此 ,只在诸如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等比较原则的问题上达成了有限的共识 ,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分歧和疑虑 ,归纳起来主要有 :1 我国目前的学术规范基本上移自西方 ,这是否意味着对西方文化殖民的主动迎合 ?是否意味着完全臣服西方 ,为其左右 ,从而扼杀学术的“本土性” ,乃至拔掉中国文化的根基 ?2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规范基本上移自自然科学 ,这是否意…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07-111
在本体论意义上,实体与信息具有同等的存在优先权。如此,可以将本体论信息定义为主体之外的非实体性存在,具有客观性品质。尚未显现的本体论信息或显现信息在显现之前的存在状态定义为潜存信息,这样便可以解决信息哲学内部的逻辑矛盾,也是理解科学认知行为的前提。科学认知活动是本体论信息向认识论信息转化的过程,科学实验对应本体论信息的编码过程,科学理论建构对应着译码过程。从信息运动的角度分析科学认知行为,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4.
集体本体论有两个核心概念:集体行动者与集体能动性。推理的进路和意向性的进路分别以随附和集体意向性为核心建构了不可还原的集体主体,形成了当下流行的集体本体论,为集体能否作为责任主体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两种进路的核心有所重合,且都存在细节解释的困境,例如语境设定问题和无穷倒推问题。集体本体论研究的未来方向在于从自下而上的进路转向规范进路和群体视角。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18-122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采取一种哲学上的"最小主义策略",是沿着自然主义方向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重新定向的努力,但法因本人的理论也陷入自我循环,没有解决长期困扰自然主义者的自然与规范的二元悖论的问题。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最终并没有清晰地阐明规范性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自然与规范的两难困境的出路。"实践的规范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模式或许是一条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出路,但其内容和细节尚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中,俄(苏)与西方在历史与逻辑两个路径上展开。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是逻辑路径,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无历史存在的逻辑分析,批判理性主义远离历史的逻辑分析到社会历史学派以重建科学史为目的的逻辑分析三个时期。俄(苏)科学哲学的研究采取了历史的路径,其研究的特点是:以综合的社会历史分析为背景,以完整的历史分析为前提,以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分析为目标。60年代,库恩等人尝试寻求逻辑之外的发展,向历史路径靠拢;80年代,俄(苏)学者注意到逻辑分析的长处。俄(苏)与西方的研究互补明显,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研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4):116-121
沃尔夫冈·霍夫基希纳提出了一套十分深远的理论。他希望建立统一的信息范式为他设想的信息大统一理论提供本体论支持,而信息大统一理论则可以成为建设全球可持续性信息社会的理论支持。遗憾的是他最终并没有统一众多信息科学学科的旧理论,无法给出一个兼容并包的信息概念。他只能做到设计出整个体系中最初的一个环节。他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式尝试提出了一套复杂系统演化的本体论思想作为基础,以支撑他所提出的超学科研究计划,而他认为只有超学科研究才有望建立统一的信息范式。沃尔夫冈的复杂系统演化本体论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总结出了6点,而这些问题正是中国信息哲学演化本体论可以回答的。  相似文献   

8.
定义自然语言的本体论承诺比较复杂,需要选择关于自然语言的特定的语义理论,揭示自然语言的本体论承诺依赖对所使用的自然语言的语义装置的研究。逻辑语言是处理自然语言的表达意义的媒介工具,形式工具的表达力依赖所使用的逻辑语言,需要运用形式语言说明自然语言语义的本体论承诺。在实体的种类中必须接受存在关于实体的自然语言的表达以及对这些表达的语义分析的多重区分。下面,对这些区分进行澄清,并讨论自然语言语义的本体论承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用逻辑是在现代逻辑、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基础上形成的非标准逻辑分支;它的兴起,反映了西方逻辑研究的文化转型和视角转换;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表现为关注自然语言理解,从而为人机对话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断建构有效交际理论,从而为人际对话提供规范.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有一些人对社会科学做学问或称做文章有两种误解 :一种认为很简单 ,就是东拼西凑 ,看你会抄不会抄 ;另一种认为很神秘 ,很难把握。而前辈和学长给你的答案是“自己悟”。这一悟便出了很多花样 ,各找各的道了。这是一种自然淘汰法 ,悟出来的你就干这一行 ,悟不出的就另谋他路吧。有多少人在实在没了办法之后 ,就听之任之了。能发表文章和著述的人多半已悟出了些什么。但因为是自己悟的 (所谓个人的体验 ) ,所以也就很难循着共同的规范了。我粗浅的认识 ,以为学术规范包括 :学术道德 (主要为学者自律 )、引文规范、逻辑规范 (分析透…  相似文献   

11.
术语是一门学科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核心要素.近二十年来,中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呈现出理论多样化、视角个性化、方法多元化、范围扩大化以及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层阐释和传播的发展趋势.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应进一步提高翻译本体研究的系统性,注重翻...  相似文献   

12.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chemistry has advanced at such a pace during the last dozen years that the existence of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cannot be doubted any more. The present paper will attempt to analyse the experience of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t the, so to say, meta-level. Philosophers of chemistry have especially stressed that all sciences need not be similar to physics. They have tried to argue for chemistry as its own type of science and for a plur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general. However, when stress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chemistry, philosophers do not always analyse the question ‘What is science?’ theoretically. It is obvious that a ‘monist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hould not be based simply on physics as the epitome of science, regarding it as a historical accident that physics has obtained this status. The author’s point i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age of science should not be chosen arbitrarily; instead, it should be theoretically elaborated as an idealization (theoretical model) substantiated on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science. 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physics has, in a sense, justifiably obtained the status of a paradigm of science, chemistry, which is not simply a physical science, but a discipline with a dual character, is also relevant for elabora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cience.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cience is a good tool for examining various issues in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s well a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or science studies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不断研究,其物种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统一体在其类属过程中形成了物种概念,也奠定了对物种缺陷进行规范性探讨的框架。通过把物种缺陷划分为作为需求的缺陷和作为伤害的缺陷,黑格尔区分了不同的环境影响在物种生存过程中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于自然规范和精神规范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凸显黑格尔哲学中自然和精神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对默顿规范的多维度质疑,包括对默顿规范实际效用性、唯一性、完备性、制度性的质疑。为何学界对默顿规范的质疑如此之多?文章从默顿规范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及历史与境的限定性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为默顿规范未来发展提供建议:默顿规范应该走向一个开放的场域,完善并强化规范的三维立体模型;无私利规范应该在"科学良心"基础上增加"制度性保障",强调道德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Ontological Frameworks for Scientific Theor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n ontology may strike one with roughly two distinct senses of this wor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of them, which we shall call traditional ontology, ontology is characterized as the a priori study of various “ontological categories”. In a second sense, which may be called naturalized ontology, ontology relies on our best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from them it tries to derive the ultimate furniture of the world. 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se two senses of ontology are very far away. Here, we discuss a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senses and argue that they may be made compatibl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We also examine how logic, understood as a linguistic device dealing with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 theory and its basic inference pattern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kind of study. The idea guiding our proposal may be put as follows: naturalized ontology checks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ntological categories proposed by traditional ontology and give substantial feedback for it. The adequate expression of some of the resulting ontological frameworks may require a different logic.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orthodox quantum mechanics, arguing that this theory exemplifies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enses of ontology. We also argue that the view proposed here may throw some light in ontolog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is theory.  相似文献   

16.
2003 年,国际术语学研究所举办了东西欧术语学基础理论比较研讨会,在此会议上,来自东、西欧的术语学研究者畅所欲言,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奥地利(代表欧洲中西部地区)和苏联等东欧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术语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俄罗斯女学者阿莱克谢耶娃做了“术语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主题发言,国际术语学研究所副所长布丁教授也以“对术语哲学的展望”为题做了演讲,它探究了术语学的哲学源头,分析了术语学理论与“知识工程”和“知识本体”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对东欧学者的呼应。文章旨在介绍布丁教授这篇演讲里的重要观点,以期为广大读者充分了解术语学的理论基石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技术的历史进行分期研究,可以揭示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由此可以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史分期应遵循3个原则:体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技术发展变化质的规定性;反映人对自然认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阶段性。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技术发展已提出多种分期方案,这些方案对描述技术发展的阶段性有一定的意义,也有明显的不足。经过对近代技术发展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每一时期总有1项在该时期技术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且代表了技术总体发展趋势的技术,这种主导技术及其主导技术群的更迭,反映出技术发展阶段质的变革,以此为依据的技术史分期方案,可以很好地认识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79年,尤纳斯(1903—1993)发表了他的《责任原理》一书。20多年来,书中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咱,亦引起不少争论。按照尤纳斯的看法,在现代技术社会,人类的群体行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已不单纯是改善人类生活、促使人类进步的工具,技术造成的“厄运”已经威胁整个人类与自然。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已不再是保护自身免遭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伦理学以人的行为为对象。行为涉及的范围,特别是行为的性质的变化要求伦理学做出相应的回答。为此,尤纳斯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已不能适应人类今天面对的新的情况,康德的只问动机不问后果的动机伦理亦显得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责任”为中心的道德标准。责任的对象则包括自然界与未来人类。更甚之,尤纳斯认为人类有义务恪守这一原理,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以自己的简单存在呼唤成年人的保护那样。尤纳斯提出的具体要求似乎是明确的,理论上却含有一系列哲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简单的真实描写,哪怕是对世界末日的描写,如何引伸出改变这一状况的道德要求?人类为什么要继续存在?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自身尊严与价值?如果自然界有其自身价值,其价值目的又是什么?这样的话,怎样解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借助于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甚至神学。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实际上是带有信仰性质的本体伦理。最后还有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单靠哲学家与伦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显然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物种与进化的问题具体到生物学领域所采用的方法显然是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但是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应该是自然界的,即哲学的。古希腊先哲们对此有不同认识,亚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存在之链,毕达哥拉斯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多样性只不过是几何结构及数的不同比例的差异,即所谓的“万物的本质是数”。对物种的认识及生物进化,生物分类学家、系统进化研究者所持观念与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相联系,因此有本质论的、唯名论的以及生物学的、进化论的、系统学的物种概念。现代分子生物学极大的促进了物种分类学、系统学的发展,人们对物种概念及生物进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却又回归到了古希腊圣哲们的思想藩篱。  相似文献   

20.
论心理科学发展的伦理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需要现代伦理规范的约束.心理学的伦理约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规范与保护,这种伦理约束规范了心理学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心理学的质量.心理学的伦理约束体现在对研究者主体的伦理约束,对研究对象的伦理思考与伦理待遇以及研究过程与程序上的伦理规范.加强心理学的伦理约束应注意做到:制定详尽的伦理道德准则、树立研究者的伦理意识、提升研究者的伦理觉悟、对青年心理学研究者的伦理规范培训以及在学术群体内成立专门的机构审查和监督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伦理约束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