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幻觉论证一直是知觉知识研究领域的难题,而近年来兴起的知识论析取主义无疑为其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幻觉论证具有其普遍的形式,同时又可以依据论证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构造;笔者将尝试重构针对知觉知识的幻觉论证,试图说明对"内在不可分辨"概念内容的不同界定可以分辨出强弱不同的两种幻觉论证版本,并对幻觉论证背后的核心直觉进行分析;以麦克道尔和普里查德为代表的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针对幻觉论证做出了不同于传统内在主义或外在主义进路的回应,但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回应至多只能对弱版本的幻觉论证加以说明,却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强版本的幻觉论证;笔者将分析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失败的深层原因,并尝试给出可能的修正策略。  相似文献   

2.
赖尔对Knowing-How和Knowing-That的区分受到了斯坦利和威廉姆森的批判,两人的主要靶子是赖尔构造的一个用来反对"理智主义神话"的无限回溯。赖尔用的是归谬法,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误解了这一点,以为中断了这个无限回溯就是反对了赖尔。在关于Knowing-How的思辨性研究遇到关键性难题时,本文采用了实验哲学的方法,用蕴含哲学问题的小场景来调查常人的哲学直觉,以此来解答关于Knowing-How的哲学问题。实验哲学采用的社会科学方法是传统哲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基础主义注重基本信念的出发点地位,而联贯主义认为基本信念是相互联系的,不需要出发点。美国哲学家普兰丁格对知识论的这两大派别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背后隐含着"证据主义"的身影,故此基础主义作为论证出发点是可以接受的,但需要重新界定;而联贯主义抹杀了出发点,应予以抛弃。他如此区别对待,是为了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论大厦,而避免以证据主义为特征的"辩护说"。他的这一思想应引起学术界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4.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5.
继美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研讨会召开之后,中国地学界纷纷应之。笔者也提出一点建议:中国的大陆构遣应该是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大陆构造问题,可以把中国大陆构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部跨中、俄、蒙、哈等四国的中亚推土式构造区,主要包括中亚造山带;第二部分是南部青藏推土式构造区,以青藏高原为主;第三部分为中国中东部活动区,主要包括了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准地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活化地区。  相似文献   

6.
语境主义是目前解决怀疑主义难题最流行的策略之一,语境主义以语境的高低标准来划分知识的高低标准,非常圆融地回应了怀疑主义对知识的种种诘难,然而这种思路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缺陷,因为这种策略修正了知识论中"知识"与"知道"概念的内涵,导致"知识"与"知道"概念的相对化。针对语境主义的这种困境,新摩尔主义应运而生。与语境主义相比,新摩尔主义最独特的理论优势就在于:它采用一种不变论的立场来消除语境主义关于语境高低标准区分的困境。在这项工作中,普理查德和布莱克的成绩卓著,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新摩尔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7.
休厄尔与穆勒关于归纳推理本质问题的争论贯穿了西方学界研究休厄尔归纳思想的整个历程,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反思争论、重审批评,主要围绕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主义之争展开;(2)发展阶段,全面研究、澄清误解,着重分析假说-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之争;(3)新发展阶段,尝试重点研究、新视角解读"归纳"。目前这些讨论仍在进行之中,研究休厄尔的归纳思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归纳的含义、丰富归纳逻辑的研究内容以及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建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成果《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追踪计算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产生过程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二部分概括和分析了计算主义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分析了计算主义所面对的形式系统难题的典型表现,即基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挑战。第四部分分析了计算主义中意义获取难题的典型表现,即来自塞尔"中文屋"论证的挑战。第五部分主要内容是对计算主义中心难题解  相似文献   

9.
在莱布尼茨、丘奇和图灵等人所奠定的计算的数理理论的基础上,数字计算机诞生,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将其命名为人工智能。受逻辑与数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工智能主要遵循计算主义的建构方法将认知看作符号计算,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强烈的哲学批判,随着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幻灭,计算主义彻底陷入低谷。事实上,计算主义以其符号表征和符号操纵的方式已然实现了对人的计算智能的建模。由于计算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强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主义。不过这些批判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经典计算主义需要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被认为对我们的实践理性或者理性能动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乃至不相容的解释:休谟主义被认为不仅得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而且也对道德原则或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造成威胁,相比较而论,康德主义则被认为维护了实践理性的"自主"地位和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本文旨在表明,一旦我们澄清了休谟主义的两个构成要素——它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说明以及它对工具合理性原则的基础地位的强调——的本质和地位,并给予康德伦理学以一种适度的"自然主义"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义地缓解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张力。本文也试图表明,放弃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的、基础主义的探讨,转而采纳一种以实践承诺为核心的语境主义探讨,或许是值得向往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虚构主义是"数学实体不存在、数学中不存在真理、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事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典型的当代数学反实在论的解释。通过对数学虚构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得出"数学虚构主义的反实在论规划整体上并不成功","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中是至关重要,而非可有可无"、"数学实体确实不存在"和"数学中存在真理,但其本质需进一步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鲍尔格曼在其代表作《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的追问》中,将现有的技术观归纳为本质主义技术观、工具主义技术观和技术多元论,并提出了以"设备范式"、"焦点物"和"焦点实践"为核心的焦点技术观。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的拉里·希克曼则认为鲍尔格曼的焦点技术观实质上是一种本质主义技术观,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阐明焦点技术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技术观,而是对本质主义技术观的吸收和超越。这种超越使得对技术的改革和合理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和考察了普特南对其构造的"缸中之脑"的怀疑论案例的处理方案,指出以语义外在主义路线将普特南反驳"缸中之脑"论述重构成证明"‘我们都是缸中之脑’的陈述总是(甚至必然是)假的"的哲学论证当中存在的相关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普特南的相关分析论述解读成普特南将"缸中之脑"案例作为探讨知识本质的思想实验所带来的哲学方法论层面的两难困境,从而规避了传统对于普特南策略解读中的批评意见。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评估了上述方法论策略的解读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4.
"确证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域,围绕该问题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但戈德曼的信赖主义在如此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最为突出,是20世纪80-90年代独树一帜的外在主义的主流学派,有鉴于戈德曼的信赖主义对当代知识论的研究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批判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笛卡尔以来,认识论基础主义一直位居西方哲学的主流,然而笛卡尔式的经典基础主义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温和的基础主义虽然试图克服经典基础主义面临的难题,但又容易陷入"所与神话"的陷阱。认识论最新进展力图通过重新理解认知辩护的含义来肯定知觉经验的辩护地位,并进而捍卫温和的基础主义。然而,对基础主义的辩护和反驳主要围绕着"基础信念如何获得辩护?"这个基本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6.
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针对纳粹德国出现的"科学政治化"运动对科学自主性所造成的危害提出四条"科学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理性的怀疑主义,意在防止和抑制特定的社会因素对科学活动的干扰和侵蚀,"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亨普尔两难(Hempel’s Dilemma)从对"物理事项"(The Physical)的概念理解出发,展现了物理主义如何表述的内在困难:如果"物理事项"指的是当前物理学设定的对象、性质、事件,根据科学史,当前的物理学可能是错误的,因此物理主义就是一个错误的论题;如果"物理事项"指的是理想物理学所设定的对象、性质、事件,但是我们对理想物理学毫无所知,这种物理主义就可能是空洞的。本文引介了对亨普尔两难的三种处理方式:基于物理学(理想或现在)的回应,结构实在论的回应和新笛卡尔式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各有其麻烦,很难有效解决两难。本文对亨普尔两难进行了一种新的解释,主要分析亨普尔两难的内在结构,解释两难的内在矛盾,试图表明两难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困难,对物理主义不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8.
阿格里帕三难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难题之一,以克莱因为首的无限主义者认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都不能解决该难题,只有无限主义才是解决该难题的唯一路径。本文介绍了无限主义的主要思想之后,回顾了针对无限主义的"有限心灵"与"辩护何来"两个核心反驳与无限主义者的回应。最后本文指出,无限主义错误地把对于信念理由的无穷追问当成是我们的认知模范和理性精神的体现,这个错误导致命题辩护与信念辩护的巨大鸿沟,并且我们有理由反对说,对于理由的无穷追问并不是我们的认知模范。最终看来,无限主义并未圆满解决阿格里帕难题。  相似文献   

19.
"辩护"在传统知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以邦杰为代表的整体联贯主义者认为,一个信念的辩护取决于它所在的整个信念体系的联贯。而普兰丁格则认为,整体联贯主义必须预设元信念的辩护,即"元辩护"问题,故而是不能接受的。为此,普兰丁格从认知原则、义务论立场和元辩护问题等多个方面对邦杰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力主用"保证"来代替"辩护"。通过这场争辩,我们可以对知识论中的"辩护困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史的未来如何?这并非我们历史学者常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并非先知或预言家,且我们研究的是过去而非未来。不过,通过审视科学史的过去和现状,也许可以一窥科学史未来的走向。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科学史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内在主义"到"语境主义"的过渡,然后结合笔者自2004至2014主编《爱西斯》期刊以及编辑《科学史指南》的经历讨论了语境主义近15年来的发展。接着,笔者探讨了在语境主义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科学史的未来走向问题。在此,笔者强调了学者们对"全球科学史"的兴趣—-这种兴趣很有可能促生新的语境主义研究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科学史学者与其西方同行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