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科学主义是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到专家决策的背景认知观。同时,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伦理风险及其背后的知识博弈、利益博弈和道德博弈等也要求我们必须反思现代专家系统的各种困境及其出路。一般说来,当前专家系统主要面临专家界定的模糊性、专业权威的挑战性、专家决策的风险性三大困境,并遭遇到利益、良知、责任、认同等多种价值排序和伦理拷问。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专家困境进行解读,引入道德过滤器对于专家界定的考量、道德想象力对于专家权威的分析、道德运气对专家决策的责任甄别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诠释专家系统的现代境遇,从而实现专家困境在政府、市场、公共领域之间的结构平衡和道德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民主为何需要科学》中,科林斯和埃文斯阐述了他们多年科学研究的集成之思。本文将其概括为"从道德—价值的观点看科学",并从四个方面诠解。这四个方面是:从道德-价值的观点对科学进行理解与辩护;从应然的视角对科学规范进行新阐解;基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创生技术决策的新制度—"猫头鹰";从科学作为好的价值观源泉回答民主为何需要科学的问题。尽管有必要"从道德—价值的观点看科学",但阐论还需细致化,需保持开放的姿态,在理解与批判中反思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日益被数据决定,数据主义日益兴起并且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数据主义强调以数据为本,在人类价值领域、认识领域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巨大影响,主张对万事万物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思路难以揭示事物间的真正关系、数据决策不能确保决策的道德性和准确性、对数据的神化导致人类主体客体化,其实质是背离人文主义立场。因此,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数据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是重新审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反思人类的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理和技术模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探讨了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制和技术模式。首先从企业知识的构成以及隐性知识的涉身性、体验性和经验性等方面的特征论证了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在于市场化与共同体化,同时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技术模式:知识信息化和知识编码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成为西方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是通过药物、基因选择等生物医学技术,增强或削弱人的情感使之具有更好的道德动机,从而提高人的道德行为。尽管科学家运用生物医学技术在调节道德情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道德情感难以量化、道德心理的复杂性、道德多元化以及道德增强本身带来的伦理问题都将给道德增强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在不太遥远的未来,生物医学道德增强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道德培养模式。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道德培养的优势,重视认知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情感的表层调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两个角度考虑技术现象:一方面,是在哲学视野下界定技术范畴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性反思;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视域的弊开,技术意识的自觉对于宣论思考可能具有的意义。就前者而言,本文强调技术作为主客体间基于力量逻辑的对话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及技术自身的非道德性,而在后一方面,我认为,技术意识与眼光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7.
智能机器人随着功能的强大对道德约束的需求更为强烈。自我意识是道德自律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智能机器人自我意识的突破将使其道德自律成为可能。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识别实验是验证自我意识的可靠方法,类脑智能研究建立了受大脑启发的机器人身体自我模型,使类脑智能机器人成功挑战了镜像自我识别实验。然而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前反思自我意识,并不具有反思能力;仅处于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层级,尚未达到高阶的文化层级。因此,类脑智能不能实现道德自律,而只能选择伦理设计的关系模式,即在人机融合中采取诉诸他人认同的路径来实现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机器具有道德主体地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机器是否具有道德以及是否构成道德主体引发学者思考,这涉及到对于道德主体的界定、对道德主体标准的思考,更涉及到对于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区别的反思,我们在对道德主体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嵌入的人工道德主体进行伦理建构,在智能机器设计之初把“善”的理念嵌入到人工智能机器中,促进与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医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创新了现代医疗形态,在临床应用、功能康复和智能陪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在人机交互安全性、患者医疗信息隐私保护、医疗责任归属及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了相应的伦理风险。反思医疗机器人的伦理风险并最大限度降低和规避风险是正确处理机器人技术与人类发展的解决之道。在大力提倡机器人应用的时代背景中,需要对医疗机器人在负责任创新、主体权利保护、机器人道德能力建构等方面进行伦理设计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10.
道德增强派与反增强派之间的博弈一直在持续,反增强派以“不自然”作为反驳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技术的应用时,多从“自然道德被作为人为之物、道德医学化对道德疾病的等同、人性尊严受损与人格同一性的断裂”等方面进行论证,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增强派以“纳入科学研究范围、顺应大众的常见技术、道德治疗的优手段”为理由所作的“自然”角度的论证,也有较大漏洞,易被二次反驳。症结在于,以“自然性”作为一条规范性论据去支持与反对道德增强技术是缺乏说服力的,由于“自然”概念本身的歧义性与复杂性,对自然与非自然的判定标准及适用界限未达成统一,易陷入将其作为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误区。  相似文献   

11.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首先从知识载体之间和知识载体内部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技术转移中的复杂知识流,指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流的两种形态嬗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转移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由知识流的组织专属性的嬗变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权力的部分让渡,和由知识流从公共知识向私人知识的转化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利益的重新分配。论文最后从知识产权的规制和管理方面给出了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知识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基础,以2015—2021年大数据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对样本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手动预处理后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然后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路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前沿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前沿,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理论体系和大数据治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人类将进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信息文化涵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文化可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为支柱,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交流、使用为人们普遍的活动内容,通过社会信息化过程引起人类生存方式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形态。广义的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文化;狭义的信息文化,是指围绕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的总称。广义的和狭义的信息文化之间有区别,但又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和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自主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的机制进行了透视和分析.基于对企业知识库的分析和对技术创新过程与知识联系的分析,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在企业知识库和技术创新过程之间,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内部的横向、纵向和交叉的流动,并认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充分流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从广义的科技奖励来看,对隐性知识持有者进行科技奖励是可能的,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测量、隐性知识共享等直接奖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效用进行奖励等间接奖励的方式。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是一种"能力—承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默顿"成果—承认"模式的不足,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杜威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加以分析对比,考察他们在技术之本质问题,即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追问技术之本质的渊源、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的意义三个维度,分析导致两种技术观点之对峙的深层原因。最后从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义视角,归纳两种技术思想对当下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发作用,为当代技术困境的解决提供的多元化出路。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技术接受模型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将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视为技术接受的两个决定要素,但技术接受作为一种实践,对其的分析应当深入到人的类本质的维度进行分析才能予以充分揭示。因为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更是人类本质性的彰显。因此,需要以接受主体即人为基点,从价值选择的视域,对现有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源头、决定要素及模型演变的历程等展开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以拓宽并充实关于技术接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19.
16至19世纪,在中国仿制与使用西方火器的技术交流中,西方弹道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相关知识、经验相结合,这集中反映在明清时期的兵书文献中.从描述术语的角度,主要就明清之际兵书文献中关于弹道学知识的描述进行辨析与探讨,从瞄准技术、弹道轨迹描述和对飞行的解释几个方面概述中国在明清之际既继承了传统火药抛射武器的定性描写,也吸收了西方弹道技术与理论,希冀以此反映出中国弹道学知识在16世纪西方弹道学知识传入之后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