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技术风险给人类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如何解决这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人类在技术应用形成的非平衡性、不可逆性、复杂性过程中,重启在自然中发生又回到自然的理性过程,这是人类文化实践的过程,又是技术自然化的过程。从技术风险的自然理解,到技术风险的唯理性、隐喻性和实践性,把技术运用的不确定与人类生存方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基于自然主义理性前提的技术风险是科学文化实践的的逻辑演进过程,技术风险的文化反思是复杂性、多元性、特色性的理性路径,它兼容自然主义文化实践机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布赖恩·莱特等英美学者重提尼采与自然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把尼采定义为自然主义者,引起了学界热议。议论的焦点在于:尼采是自然主义者吗?若是,他的自然主义是何种自然主义?以及尼采的自然主义能否与现代科学对接?尼采虽然承认自己是自然主义者,也主张过"快乐的科学",但他所谓的科学绝非经验实证的自然科学,他的自然主义也绝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尼采的科学以康德现象论为基础,却不以现象论为旨归,相反,他试图通过回归自然来超越现象论。尼采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来理解自然。权力意志与自然的生成、流变有关,而永恒轮回则与自然的必然性、确定性有关。以此为基础,尼采构建了肯定生命之流变和命运之必然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从中世纪隐秘的自然观向现代科学的自然观的转变是时代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把自然描绘成由因果律支配的领域,由此造成了人的机体和心灵、理性和自然的分裂.麦克道威尔的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试图通过对感受性的概念性和自发性的自然性的论证,来说明由于自发性的卷入,我们的自然和动物单凭本能获得的自然相比是独特的,但是自发性是通过教育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是和感受性一样自然的潜能.第二自然是人类唯一拥有的自然,我们拥有理性但仍在自然之中.  相似文献   

4.
福特的伦理自然主义主张把道德的基础最终建立在人类生命的自然-历史判断或自然善之上。然而,福特的生物世界图景与进化生物学南辕北辙,引来了各方尖锐批评。汤普森-赖特方案试图通过强调规范性来避免这些经验性批评,却没有提供一种足以容纳这种规范性的自然概念。麦克道威尔通过把自然区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更好地调和了现代科学与伦理自然主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并以自然主义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技术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为技术自然主义。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以"道法自然"为作为技术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大道废"作为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复归于朴"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性路径,以"小国寡民"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想国。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实质是要以"道"的自然性规范技术的发展,以道驭技,建构技术价值与技术规律相统一的技术发展道路,反对技术的滥用。老子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技术发展寻求了理性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当代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是社会科学哲学中最著名的论争.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也逐渐处于劣势.而"批判实在论"的兴起为超越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局限性提供了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复兴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鲁尔把逻辑知识等同于集体共享的推理模式,探求逻辑知识的自然与社会基础。在他看来演绎推理是建立在人类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惯例,逻辑必然性是一种道德必然性,逻辑的强制力来自于社会。逻辑规则作为社会惯例,是自我指涉、自我创造、自我证立的。  相似文献   

8.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是一种承认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真实存在的道德实在论。它反对将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还原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也反对将道德语言重新定义为自然语言。它不是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批评的那种自然主义,是异于直觉主义和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特殊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休谟"应—是"问题的启发下,摩尔首创"自然主义谬误"术语,旨在反道德自然主义进路。在此基础上,弗兰克纳进一步区分了"逻辑谬误"和"定义谬误"。摩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谬误也是自然主义谬误的诱因,只是他将"善"的自然主义谬误延伸到形而上学的范畴,进而引发伦理学的宗教教权唯一性的争论,对此古尔德通过宗教和科学的权二分观点予以回应,但遭到进化伦理学者的反对,进而出现反自然主义谬误思潮,试图为进化伦理学辩护,但进化论在解释道德进化上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纷繁,内部分歧很大,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依其给予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不同认识论地位,自然主义哲学可以分为两大类:科学的自然主义与开明的自然主义。开明的自然主义不承认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有着优越的认识论地位,而承认规范性物项的独立地位。开明的自然主义并没有违背自然主义的精神,作为一种研究纲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道家自然主义包含着物质与文化两个层面的“自然”,其技术观也呈现出两种“技术”的特点:一种是物质层面可见的技术,另一种是文化层面不可见的技术。技术是顺应自然的产物,同时技术又可能产生背离自然的风险。道家对技术背离自然的揭示反映出文化与技术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技术影响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又起着制约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运用技术来促进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并在文化层面从根本上保障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是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奎因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确立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并由此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通过对指称相对性的分析,促进了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可相通性;消解了传统实在论,宣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死亡",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主义知识论作为一种新思潮,没能逃脱矫枉过正的宿命。其激进的形式似乎更像个革命宣言,而不是有充分理由的论断。作者认为,值得提倡的是一种温和的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能与解释学协作地解决知识论问题,故而称为协作的自然主义。协作的自然主义接受了解释学对经验概念的挹注,弥合了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三种形式的自然主义,分别是蒯因、麦蒂和叶峰的.我们力图证明他们的立场或者是太强了,从而与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冲突;或者是太弱了,以至于象哥德尔这样的柏拉图主义者也可在这种意义上称为自然主义者.我们还想说明这三种自然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虽然它们都声称尊重科学实践是自然主义的第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需要自然化似乎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在自然化方案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就其对待认识论的不同态度可将其分为革命派、改良派和扩张派。依据不同的自然化方案又可在革命派和改良派中区分三种形式:科学化的自然主义、经验论的自然主义和温和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18-122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采取一种哲学上的"最小主义策略",是沿着自然主义方向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重新定向的努力,但法因本人的理论也陷入自我循环,没有解决长期困扰自然主义者的自然与规范的二元悖论的问题。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最终并没有清晰地阐明规范性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自然与规范的两难困境的出路。"实践的规范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模式或许是一条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出路,但其内容和细节尚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主义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澳大利亚]C.A.胡克一、导言哲学,按照我的设想,是要对人生的本性以及如何度过人的一生提供一个一般的理解。我们人类通过创造有关的理论来理解人生的某个侧面或某个域(domain),并用经验来检验这些理论,对所有这些进行反...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连续性论题已成为一般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哲学与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连续性建构,在当代自然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表现出深刻的自然主义发展趋势。因此,以"自然化"的方式,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所构建的连续性,不仅为人类行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而且扩大了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论域,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自然主义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或广义的物理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它能较令人满意地将大多数心理现象自然化,但意向性却负隅抵制,被公认为自然化的一大难题。哲学是解难题的活动,因此意向性自然成了当今心灵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不仅根据自己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方案对意向性作了独到的阐发,而且对信息和因果性等问题发表了发人深省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认识论自然主义化?这个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的两条进路:奎因发展的激进途径和可靠主义提出的温和途径的困境分析,提出了一种融贯理论的自然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