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社会学中关于转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研究上,缺乏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伦理问题的认知调查;而关于技术伦理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科技哲学层面上的探讨,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文使用社会调查方法调查了公众对于转基因玉米的技术伦理问题的认知情况,并给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社会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内涵;为技术伦理学中的技术伦理问题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同时也为社会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公众情境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引入消费者对草本产品认知态度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受众对草本产品健康理念的认知态度,探讨了消费者对草本产品健康理念的态度和行为预测的作用机制。通过行为预测模型发现,相比问题认知和约束认知,卷入度是信息获取的最强预测因素;主观规范和态度都与购买行为意图有强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态度是行为意图的最强预测因素。加入信息获取变量后综合模型是可行的;其中,态度依然是与行为意图最显著相关的因素,信息获取也成为了行为意图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角度,探讨了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科学表述、不信任转基因科学家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表现出知识强势,忽视了公众关切,科学信息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错位,这些因素导致了转基因科学家在舆论上的弱势。从心理认知角度看,科学知识在公众形成转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信任与价值则构成了影响受众接受科学信息的更重要的"认知通道"。由此,必须深刻反思现有的基于知识传播的转基因科普策略,把重点从"教育"公众转向系统性融合价值、信任与知识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上来。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变化,继2010年12月调查之后,2013年6月随机调查了490名理工科研究生,结果表现出新特征:除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仍旧保持较高程度的认知,共有78.02%的人持"谨慎支持"或"中立"态度,持绝对"支持"或"反对"的比例较小;在价格相当时优先购买传统食品的比例由99.30%下降到77.29%;降价对消费倾向影响较大,当转基因食品便宜40%时总计会有61.12%的人购买该类食品,但仍有11.84%的人表示价格再低也绝不购买转基因食品。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较为理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转基因生物认知态度有重要影响;多数人对转基因生物持支持或谨慎支持态度;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1089份网络问卷调查,探讨了转基因食品议题中的公众态度形成的媒介与舆论两方面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议题判断的角度分别对事实性知识和不同子议题所构建的态度形成阶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媒介使用频率、媒介态度感知和社会规范感知对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关注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科学争议性议题,系统实证地描摹了我国网民对科学争议议题的态度,并探讨其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通过1843份网络调查问卷,本文发现: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度较为中立,呈负面倾向。对转基因药品的接受度高于转基因食品。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总体呈正面态度。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宿命论观念和生物进化论的支持度对科学争议的态度影响最显著,在两个议题中均呈现正相关;而具有广阔文化传统土壤的中医文化对科学争议态度的影响只在转基因技术的议题中显著相关。其次具有较大影响的是家庭结构因素,即家庭成员数量与对科学争议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与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负相关。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解释力较弱,只有地域分布对科学争议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东北地区的人们更不支持转基因技术,中部地区的人们更不支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地公众反对核电的呼声增高,这对未来各国制定核电政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综合近年来有关欧美国家公众核电态度状况的调查结果,总结了核事故与公众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三个特征:核事故的发生是影响公众核电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公众对核电的态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良好的风险沟通是积极影响公众对核电态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和争论,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的认知正在走入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知识结构的缺损、政府权宜宣传的干扰、媒体与公众的非理性互动等。走出这种认知困境,有赖于科学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对科技与社会互动规律的整体反思。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治理中的联盟冲突及联盟间由于政策互动引发的政策学习对于规范转基因作物治理,促进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消除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主权国家是构建转基因作物治理机制的主要参与者。由于科学原则、利益诉求以及伦理认知的不同,全球范围内形成"挺转联盟"与"反转联盟"的对立,两大联盟的冲突与妥协,打破了政策僵局,助推以政策为导向的学习。主权国家之间因人类"共同福祉"和利益趋同,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立法、监管与审批,国际协议的承诺做出选择,建立履约与合作机制;国际组织在转基因作物治理中密切互动、协调约束,建立协调与反馈机制;科学共同体、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积极参与、传播宣传、监督反馈,建立认知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结合2010年国内爆发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事件,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对主粮商业化的声音,并认为中国公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精尖"特性造成了公众与科学的隔离;公众对专家的知识依赖遭遇到专家"利益私化"的尴尬,从而导致了专家与公众的分离;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而产生的公众对政府公共性信仰的丧失更加深了公众与政府的隔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转基因技术迎来新进展,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1月20日-21日,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工作者的朋友圈被微信公众号“莱肯生物”的一则报道——《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刷屏。1月2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成员和相关业内专家。——美国FDA:华恢1号水稻在美上市无需审批——“1月11日,我校张启发教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28名理工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认知,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态度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分歧: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研究持"支持"和"谨慎支持"意见的比例共计为75.2%,而持"反对"和"谨慎反对"意见的比例也占到20.6%;在价格相当的前提下,表示"会优先选择传统食品"的比例为99.3%,也有12.1%的人表示即使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再低也决不会购买,比例均与欧盟、美国和北京普通社会公众的调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是新兴技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方兴未艾,而有关转基因风险-收益评价以及产业化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争论,由此引起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为了从学理上加深对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决策及其产业化等相关方面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国内转基因技术的跨学科研究,为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知识基础和依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将于2012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共同主办"跨学科视野下的转基因技术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技术是新兴技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方兴未艾,而有关转基因风险-收益评价以及产业化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争论,由此引起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为了从学理上加深对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决策及其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10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证书批准后,围绕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争议,迅即在业内发酵。  相似文献   

16.
十年来,国内PX(p-xylene,对二甲苯)项目屡屡遭到公众抵制,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关于PX风险的争议持续不断。公众对PX风险的认知究竟如何?公众的风险话语又是如何影响争议和塑造这PX风险形象的?本研究从社交媒体微博和知乎社区的公众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话语分析综合法来考察公众的风险认知和态度,分析公众是如何实现话语构建任务的,指出公众话语对PX"高风险"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新媒体对公众构建反PX话语和行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公众建构反PX话语和行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技术是新兴技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方兴未艾,而有关转基因风险-收益评价以及产业化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争论,由此引起学术界的长期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有机"的内涵自诞生至今历经演变且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索有机话语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夺规律;四大框架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专家对转基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有机食品的态度;现代性的视角下有机话语框架的竞夺体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正>转基因大米比饮用水还安全吗2009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获得了农业部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可在湖北省生产应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20.
探寻公众感知的本质与迭代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科技哲学的先驱汉斯·赖辛巴赫认为,科学的哲学是人类思想一切形式的逻辑分析,并提出包括情感主义理论学在内的分析哲学,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决策等;而哲学本身是由概念探究组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社会舆情的进步则使人们渴望探寻公众感知的本质。本文在情感、行为、认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公众感知本质的源、功能、层级效应,并通过情感的递进关系分析了公众感知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结构及多元迭代关系逻辑,由此,公众感知的本质与迭代逻辑研究开启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