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柯瓦雷论述伽利略解构亚里士多德天文学体系和构造近代物理学基础都是以自然的数学化为前提的,没有伽利略使数学“进入”自然研究这一前提,解构与构造都失去了基础。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伽利略自觉运用数学工具作为研究“月下区”物理运动的原理,指出这是十六、十七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产物。柯瓦雷忽视了这一点,忽略了社会因素对科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过分强调内史研究,没有认识到实用  相似文献   

2.
惯性定律的产生取决于其背后一系列自然观、方法论等形而上学基础的转变。伽利略建构了运动的独立存在,运动的自我保持成为可能。笛卡尔解构了古代有限宇宙,实现了空间的几何化,运动成为与空间平等的存在,直线运动取代了圆周运动的特权地位。牛顿综合了柏拉图的数学实在论和古代原子论,确立了惯性原理的数学化物理学定律形式。  相似文献   

3.
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明显受到其时神学观念的影响:天文观测与星占相联,天象与人间祸福相通;国家历法中,历数具有"神圣性"、不可撼动性,改历的宗教政治色彩浓重;天体演化理论与宇宙构成理论中囊括图谶、"天尊地卑"等理念。在天文学发展的带动下,汉代象数易学大兴,哲学中"验证"思想深入人心,数字神秘主义兴起,并为魏晋玄学本体论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伽利略与落体实验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伽利略(1564—1642)在比萨斜塔上作过落体实验的传说,最早是来自他的一个学生芬森佑·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的记载。维维安尼是伽利略晚年的最后一个学生。伽利略死后,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超过了伽利略在世的时候。维维安尼为了扩大他的老师对这一代人的影响,1655—1656年编辑了第一部伽利略著作选集。1654年他还特别写了一本富有传奇色彩的《伽利略传》。谈到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投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以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维维安尼说,伽利略“在全校的教授、哲学家以及全体学生们面前从比萨塔钟楼的高度上反复作了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伽利略(Galilao Galiei 1564-1642)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他的工作和思想不仅为近代物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模式,为此他被冠之以“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整个社会文化传统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作为这种变革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伽利略在他漫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天文学文献,无论是在内容的继承与创新,还是在管理的措施与方法上,都较前代有大的发展.政府通过承接前朝、战争获得、民间征求、中外交流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天文学文献.为保存这些文献,政府专门建立馆阁,制定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整理措施,传承和创新了天文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利用这些文献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薮内清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存在极限限制因素,难以转型成现代天文学。回顾明清史可以发现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遭遇了本土文化的严重排斥和学习吸收不良。上述二者是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为面对外来文明,较之日本对中西天文学的吸收和取舍之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天文学的不顺遂存在着深刻内因。  相似文献   

8.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向量理论是19世纪后半叶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文章在系统分析吉布斯的向量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考察了吉布斯对向量系统的重要贡献和其思想来源。四元数思想是吉布斯创立向量系统的基础,麦克斯韦对四元数批判性的使用给吉布斯创立向量系统以启迪,时代为吉布斯创立向量理论做好了准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个人才识使得吉布斯迈出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创立了现代意义下的向量分析系统。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使得向量分析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并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从宇宙论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宇宙论与计算是相互脱节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法运算与狭义的宇宙论模型之间,还体现在历算与广义的宇宙论之间.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明清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论、计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接受了西方天文学的以几何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以及藉助于几何及逻辑方法而展开的说理体系,宇宙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得以融会.但是,这一转型只停留在宇宙论模型这一层面上,明清之际历算之学还是缺乏更深层次的广义宇宙论作为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11.
原子论是西方科技文化的重要核心思想。原子论与牛顿质点动力学有内在的一致性。而20世纪量子力学大师玻恩认为他处于收获古希腊原子论果实的时代。《物性论》是古罗马时代传承古希腊原子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诗歌体经典文献,它更是后世可见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原子论对几乎一切现象做系统全面的唯物阐释的唯一巨著。《物性论》作者卢克莱修虽然不是原子论的提出者,但是在基于原子论阐释自然现象时,他创造性地奉献了很多超越时代的科学思想。在物理学方面,其中包括与统计物理学的基本假设等几率原理、各态历经假说相似的思想,甚至可以看到20世纪仍有物理学家难以接受的微观粒子运动具有不确定性的思想萌芽,等等。这些思想保证他能较为圆满诠释一切,并且非常难得地超越了决定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公众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年,但尚未出现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相关工作的研究。IAU设立了"天文学公众传播"的学术和办公机构,其主办的《天文学公众传播》期刊内容集中在传播方法和工具、教育与外展服务活动、天文学与艺术和文化等;作者职业多样化,供稿连续性与合作性突出,天文学家与相关专家的撰稿数远超其他作者。"天文学公众传播"历届大会议题均及时更新,2018年的参与热度最高,体现出当前国际活动和方法的前沿,也提出"天文学公众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具备的特征。"天文学公众传播"满足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是一起诞生、一起发展的,所以,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模型方法、理想化方法、元过程方法等等典型的物理学方法,在天文学上同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天文学也有许多物理学所没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天文学在研究方法上遇  相似文献   

15.
1996年 5月 ,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了《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讨论会》 ,本文是当时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先生在会上的报告。鉴于文中所述的基本思想和总结的注释方法等经验 ,对其他学科名词的审定与注释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特照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分析“元嘉历”作者何承天的天文学知识结构入手,讨论了何承天在“元嘉历”中所进行的五项改革,指出何承天在“天嘉历”中的改革是印度天文学首次比较明显地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2007年6月15—17日,第八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20多名海峡两岸天文学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一是认真研讨了《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本》,对两岸不一致的天文学名词进行了对照和协调定名;二是讨论了新一届天文学名词委近几年的审定工作任务;三是两岸天文学家共同为矮行星 Eris确定了中文译名:将Eris定名为“阋神星”,同时将其卫星“ Dysnomia ”定名为“阋卫一”。会议取得多项成果和圆满成功。 (赵伟)  相似文献   

18.
质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牛顿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定义了质量概念,结构主义与操作主义试图通过拒斥物理实在来消解牛顿质量。在场本体论中,粒子的生成论替代了构成论,质量与能量概念是等价的。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与空间等同实现了物理实在与结构实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亨丽爱塔·勒维特是美国天文学家,她一生致力于探索变星,观测到近2400颗造父变星。在观测变星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即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造父变星的绝对亮度与光变周期成正比,这一发现使得宇宙间测距的数量级提高到百万光年。通过细述这位天文学家坎坷的科学生涯和她在恒星天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出女性在天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梅瑴成对江永:《翼梅》引起的中西天文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由江永<翼梅>(又名<数学>)一书引发的关于中西天文学的争论,详细说明了江永与梅文鼎之间的不同学术观点,分析了江永与梅瑴成之间的争论以及钱大昕、阮元等人对江永的批评,认为这场争论的要害不在学术问题上,而是有其政治的、社会的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