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利用间苯二乙酸、1,10-邻菲·%啉和高氯酸锰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Mn2(pda)(phen)4(H2O)2]·2H2O·2ClO4-}(H2pda=间苯二乙酸,phen=1,10-邻菲·%啉).通过X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3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129 0(2) nm,b=1.705 0(2) nm,c=1.734 5(1) nm;α=110.559(1)°,β=107.588(9)°,γ=93.102(12)°;Z=1,R1=0.071 0,wR2=0.202 9.晶体结构分析表明2个锰在1个间苯二己酸的连接下形成了一个双核结构,再在船型六元环氢键和π…π堆积共同作用下,双核结构单元被连成2维网络结构.毗邻的2维结构之间又通过氢键的支撑,拓展为3维网状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个新的混价铜(Ⅰ)/铜(Ⅱ)配位聚合物[Cu_2(L)(nica)Cl]_2(1)(L=2-(4-氟苯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H_2nica=2-羟基烟酸),并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表征.该配位聚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0.993 9(2),b=1.068 4(2),c=2.068 0(4)nm,β=96.35(3)°,V=2.182 4(8)nm~3,Z=2,C_(50)H_(28)Cu_4N_(10)O_6F_2Cl_2,M_r=1 227.92,D_c=1.868 g/cm~3,F(000)=1 228,μ(MoK_α)=2.123 mm~(-1),R=0.072 8和wR=0.195 2.配位聚合物1中,2个Cl~-离子桥连2个Cu(Ⅰ)离子和2个Cu(Ⅱ)离子形成了一个二聚[Cu_2(L)(nica)Cl]单元.相邻的二聚体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的超分子层.  相似文献   

3.
以多氮杂环配体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和[2,3-f]吡嗪并[1,10]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Zn(DPPZ)2SO4]·2H2O(1)和[Cd(Pyphen)2Cl2](2),利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7.500 7(9),b=7.234 4(5),c=23.182 2(14),β=94.942(5)°,V=2 924.1(3)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509 8(17),b=12.524(3),c=22.683(5),β=95.31(3)°,V=2 407.0(8)3,Z=4.配合物(1)和(2)均为零维结构单元,配合物(1)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的配位单元之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温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二维超分子网络,Mn(PIP)2(N3)Cl(PIP=2-苯基咪唑[4,5-f][1,10]菲啰啉),通过元素分析、IR、单晶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a=8.2864(6)A.b=9.7999(7)A,c=39.687(3)A,Z=4,V=3222.4(4)A^3,R1=0.0616,wR2=0.1847。每个Mn(II)与来自N3^-的一个N原子,一个Cl^-和来自两个PIP配体的四个N原子配位形成单核配合物。相邻的配合物单元通过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拓展成2D超分子网络。此外.该固态化合物在室温下表现出蓝色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含氮、氧三齿配体的配位性能和金属配合物结构 ,合成三齿配体吡啶二甲酸与铜 (II)和水的配合物 { [Cu(pydca) (H2 O) ]3 } (pydcaH2 :吡啶二甲酸 ) .方法 :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的测定 .结果 :结构简式C2 1H2 1Cu3 N3 O18,相对分子质量Mr=794 0 3,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 =4 72 0 0 (10 ) A(1 A =10- 10 m) ,b =10 35 5 (4) A ,c =2 6 837(11) A ;α=98 190 (7)° ,β =93 2 90 (5 )° ,γ =94 2 5 0 (10 )° ,Z =2 ,V =12 91 7(8) A3 ,F(0 0 0 ) =798,Dc=2 0 4 2mg/m3 ,μ =2 5 4 5mm- 1.结果 :晶体分子中含 3个类似结构的配合物单元 .结论 :每单元中心都以CuNO4 五配位方式形成扭曲的四方锥构型 .  相似文献   

6.
在水热反应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Mn5(PO3(OH) ) 2 (PO4) 2 (H2 O) 4,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测定 ,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 C,a =1.76 0 5 8(11)nm ,b =0 .9140 5 (4)nm ,c=0 9490 1(4)nm ,β=96 .5 180 (19)° ,V =1.5 1733(13)nm3,Mr =72 8.6 6 ,Z =4,Dc =3.190g·cm- 3 ,μ(MoKα) =4.5 86mm- 1 ,F (0 0 0 ) =142 0 ,R =0 .0 2 0 7,wR =0 .0 6 14.标题化合物由MnO6 八面体和PO4四面体通过共顶点或共棱相连 ,形成具有二维孔道的开放性骨架结构 .  相似文献   

7.
新型锰配合物[Mn(PyPhen)_2Cl_2]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3-f]吡嗪并[1,10]邻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的锰配合物[Mn(PyPhen)2Cl2],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847 47(10) nm,b=1.251 29(14) nm,c=2.270 5(3) nm,β=94.955 0(10)°,V=2.398 8(5) nm3,Z=4,R1=0.037 4, wR2=0.091 4.[Mn(PyPhen)2Cl2]中的锰原子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位单元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标题配位聚合物[Cu(OX)2(bipy)]n(其中OX=乙二酸二价阴离子,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8.9262(8)。A,b=9.0927(8)。A,c=9.6598(8)。A,α=110.3100(10)°,β=97.5450(10),°γ=105.7630(10)°;Z=2;最终偏离因子R=0.0365,wR=0.1048;晶体的基本构建基元包含一个铜(Ⅱ)原子,两个草酸根,一个2,2′-联吡啶,其中草酸根采取双二齿桥联配位方式,将紧邻单元相连沿a轴方向形成无限延伸的一维配位聚合链,相邻的一维链又通过2,2′-联吡啶间π-π堆积作用,相互嵌入构建成新型的二维超分子层,层间籍2,2′-联吡啶间π-π堆积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配合物[Mn(phen)3](ClO4)2.CH3OH,并用元素分析和IR对其进行表征。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12999(7)nm,b=1.28361(8)nm,c=1.44948(9)nm,α=85.385(1)°,β=76.134(1)°,γ=69.890(1)°,Z=4;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C37H37Cl2MnN6O9,Mr=834.9,中心金属离子Mn(Ⅱ)为六配位变形八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1,10-邻菲口罗啉芳环间π-π堆积作用和分子间氢键形成了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