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心脏移植手术是终末期心衰患者最后的选择。但由于供体心脏短缺,近年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延长生命的机器"——人工心脏。如果心脏"跳"不动了……心脏陪伴着人度过一生。在心脏的作用下,血液才得以在人全身流动,血液循环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传输等功能。一旦心脏功能受损,人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据报道,全球大约有2200万人罹患心脏衰竭,  相似文献   

2.
在美洲,一个人如果突然身体不好了,那么他很可能是被寄生虫“控制”了.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就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交换而传播.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寄生在人的血液中,并在心脏中繁殖,会导致心脏和肠的肥大.  相似文献   

3.
相信不少人对"春不食肝,夏不食心"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极少人知道它的道理.是否真的春季不宜吃动物的肝脏,夏季不宜吃动物的心脏?此话是否对每个人都受用呢? 春不食肝 中医师认为,"春不食肝"这句话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医中的补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需要生发,因此肝火较旺.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人自古就有泡脚的传统,在民间有"天天泡脚,胜吃补药"的说法。泡脚也有很多学问,只有掌握好技巧,才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从不泡脚的人亏大了脚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从西医看,脚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容易出现问题;在中医里,人体的重要脏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各自的对应反射区。泡脚的习惯自古以来就有,乾隆、慈禧等人也  相似文献   

5.
十五年前,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医生说,研制人造心脏就象人登上月球那样复杂。这话讲过后五年,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而人造心脏离研制成功仍然相当遥远。能否制造出可以长期代替人的心脏的人造心脏呢?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患心脏病,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差不多有一半死于心脏病。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三百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人用别人的心脏而活着。然而,移植心脏还不能解决问题,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三万二千多人需要替换心脏。到哪儿去取这么多心脏呢?在死人中间可供我们摘取移植的,不超过百分之一,因此,在实践上要做为数众多的移植手术,是无处可取这么多心脏的,这就需要用人造器管来代替。第一代人造心脏不必完全放入胸腔,只要能维持病人的几天生命。长期的、更为复杂的任务是制造能完全放入胸腔,可以工作多年的第二代人造心脏。  相似文献   

6.
<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总体而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个别时候,它又是很脆弱的。为了拯救一条条在凄风苦雨中备受煎熬的生命,医学勇士们开始了艰难的跋涉……早在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列子·汤问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扁鹊吩咐徒弟把治疗外伤的"毒药",泡成"毒酒",又把割肉用的小铁刀磨得亮闪闪的,浸在酒中。接着,他让鲁公扈和赵齐婴这两个心脏病患者,喝下"毒酒"并脱去上衣后仰躺在木板床上。不久,两人便失去了知觉,脉搏却还在跳动。扁鹊立即拿起"手术刀",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把鲁公扈和赵齐婴的心脏互换了。结果两人都很快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7.
<正>1537年,德裔瑞士人帕拉塞尔苏斯构想了一种制造微缩人的方法,微缩人"看上去会相当像人,但却是透明的,没有身体"。帕拉塞尔苏斯称呼其为"人造人",然而生成它们的方案只是融合了炼金术和种间繁殖而已,在道德上不可接受。如今,科学家对于人造人的概念又一次进行了尝试——但这一次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生物材料、工程技术和生理学见解,诱导细胞生长成为简化却功能齐备的微型心脏、肺和其他人类器官。这些人工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     
心脏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仅在美国,据估计每年就有将近一百万人死于心脏病.虽然目前心脏移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达到63%和39%,但是研制安全、高效、小型轻量化的永久性全植入人工心脏仍是救活终末期心脏病人的最大希望.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心脏移植的不超过二百人,而据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  相似文献   

9.
时间是什么? 仔细地静下心来,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强有力地跳动,钟表正在"嘀嗒、嘀嗒"地走,再把思维延伸开去,想想自己周围的人,想想所处地区的所有事物,整个人类,整个国家,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相似文献   

10.
忽远忽近 说来难以置信,太阳居然像人的心脏一样搏动着.1976年,苏联人在克里米亚,英国人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对太阳完成了一次动人心弦的观测,其结果使科学家大吃一惊:太阳就好像是宇宙的心肌,每2.5 h跳动一次.它一会儿离我们远,一会儿又距我们近,其差距为10 km.这一观察结果为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两颗心 意大利男子文尼因胸痛接受电脑扫描时,医生贝内武蒂发现他有两个心脏.开始时贝内武蒂以为扫描机发生故障,使影像重复,故一再替文尼扫描.但经过多次验证后,他终于相信这个闻所未闻的事实了.为了研究这个两心人,世界各地医学专家云集意大利.美国一位心脏病专家表示,文尼多长的一个心脏可移植给需要的人,文尼也大方地表示愿意献出,既能助人,又可使自己变为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正>心力衰竭研究所隶属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心衰专科以及相关的影像学、心脏超声功能学、检验学以及中医学科,形成以"心衰的疾病管理为核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的多学科研究团队。研究所拥有PI 8人,其中专职PI 5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后3人,博士16人,硕士28人,归国留学人员12人,研究生30余人。  相似文献   

13.
机械心脏     
人造心脏和辅助装置前景如何?当今最突出的问题是动力源。去年5月7日上午11点过后不久,心胸外科医师W.S.皮尔斯(William S.Pierce)博士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Hershey地区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快速而准确地切去了一只山羊心脏的两个心室,并准备植入一个全人造心脏维持该动物的生命。皮尔斯博士象在人的患者身上做手术一样,戴着面罩,穿上外衣,通过与茶碟大小差不多的山羊胸腔开口,工作了六个小时。在他身边有一个大型的由医师和护士组成的保  相似文献   

14.
视觉盛宴VS时髦标签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是美国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也是所谓"动作画派"的领导人.1947年,波洛克开始用一种类似中国画泼墨的方式作画,他取消画架,把画布直接铺在地上,然后用各种工具,例如笔、棒、勺和钻有小孔的铁皮罐将颜料和油漆泼洒在画布上.波洛克在画布四周走来走去,从画布上跨过来跨过去,他从不同方向观察画布并从不同方向作画.据说"行动绘画"的名称就来源于此.波洛克的抽象画没有构图中心,没有可以辨认的结构,画面上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幻无常,看不出任何对真实世界的形象描摹,因此没有名称,只使用编号.  相似文献   

15.
"人死如灯灭"。在亲眼观察了几位危重病人离开人世间那一瞬间的情景后,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直接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活生生的一个人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去了。而在这之前,似乎头脑还在清醒着,有的还在非常清晰地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遗愿。这种突然间就死掉的现象,同"咔嚓"一声把灯关掉多么相似。过去对这种死亡的瞬间,作过这样那样的解释和推测。有的说是灵魂离开了人体;有的从医学角度解释说,是心脏停止了跳动或肺停止了呼吸;有的说人死  相似文献   

16.
在你的朋友当中,也许有的人很爱笑,一笑起来就没完没了,但笑过之后会感觉心脏有种悲伤的抽搐感;也许有的人爱哭,往往哭到不能自己,一口气憋住了气管,不由得呛咳起来.难道以上这些情况,只是个人情绪的发泄而已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7.
"这次我差点就走了!"十年老病号丁先生说.人近中年的丁先生,患有冠心病十多年,3年前因心肌梗死接受了急诊支架植入术.术后最初一年丁先生还坚持吃药,后来因为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就放松了服药,最近半年多,干脆连阿司匹林都不吃了.今年2月下旬,丁先生得了感冒,当时不以为意,不想3月1日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服用速效救心丸也不管用,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丁先生心脏的冠状动脉又都出现了堵塞,狭窄度超过80%,只得再次进行支架植入术以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一颗大鼠的心脏成功培育出了一颗迷你人类心脏。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剥去了大鼠心脏上的细胞,只留下较为坚韧的"骨架",然后在上面植入人类细胞,而这些细胞最终成功转化为了心脏细胞。研究人员称,这项突破或许将带来药物试验的革命,使新研发的药物可以在人工心脏上进行试验;同样的技术未来或许还能用于实验室培育可供移植的心脏。  相似文献   

19.
山西有几种面食让我难忘. 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山西的面食确实首屈一指,其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莫过于刀削面.那是我在太原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单位的食堂里有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他每周三都要做一次刀削面来改善伙食(因为刀削面必须用全白面粉,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经常做到).于是,我中午放学后就早早排队等候买一碗刀削面.厨师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像铁皮),在一块筒状的面团上削着,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削起来条条相连,如银鱼翻浪,又似柳叶飘飞,煮熟了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相似文献   

20.
波士顿 首次开始进入波士顿的游玩路线,需要放入"自由之路的心脏".在这个项目里的"小脚游波士顿",专门为6~12岁的孩子和他们的陪伴人设计了路线."笔架山"开始于州会大厦,沿途参观一些保持原始古老风貌的波士顿知名文人的旧房子."文学地标"线路以寻找文人墨客的踪迹为主线."北部终点"以移民文化为内容,参观旧北部教堂和保罗·里维尔的房子."维多利亚背湾"设计的是艺术和建筑风格的观赏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