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两相滴定法分别考察磺酸盐驱油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损失及在多孔隙砂岩中的驱动损耗。结果表明:磺酸盐类驱油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损失主要与砂岩的表面积正相关;在驱动过程中,多孔隙介质的孔隙体积及孔喉结构是造成驱油剂滞留损失的主要原因;在砂岩表面的吸附及在多孔隙介质中的滞留都会使驱油剂在溶液中的有效质量浓度急剧减小;通过组分间的增溶作用,增加磺酸盐驱油剂在水相中的溶解性能,减少溶液中游离分子的数量,能够降低磺酸盐驱油剂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高温化学复合驱油方式优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双河油田VI油组高温非均质油藏,使用油层砂充填长管模型,研究几种化学复合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低度交联聚合物、有机碱以及交联剂之间的色谱分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95℃下三元复合体系流经填砂管时,聚合物最先突破,碱随后突破,表面活性剂的突破滞后最大;有机碱的加入能起到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作用,而交联剂对于表面活性剂吸附影响不明显。根据色谱分离程度,采用层间非均质人工压制物理模型,对比评价了二元、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及几种组合驱油方式的驱油效果,优选出主段塞为有机碱三元复合体系、前后保护段塞为交联聚合物的驱油体系,水驱后可提高采出程度24.2%。该研究成果可以对高温非均质油藏三次采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北二西区块进行的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是我国首个使用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为主段塞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工业化大规模矿场注采试验,对该采出液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油水分离后的所谓透明游离水具有溶油活性,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是一种以低浓度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的微乳液。实验揭示了这种O/W型乳状液的基本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了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理,为严重乳化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分离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仪器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比了BS(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无碱二元体系、碳酸钠弱碱三元体系和强碱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黏度、黏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表明,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且低于弱碱三元体系和强碱三元体系;由于没有碱的加入,二元体系的黏度和黏弹性均高于两种三元体系。通过人造非均质岩心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可知,BS无碱二元体系的化学驱采收率比弱碱三元体系高2%(体积分数),比强碱三元体系高7.8%(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田复合驱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的最佳配比。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筛选出一种适合大庆油田的三元复合驱体系。该体系组成为0.3%的表面活性剂+1.2%的Na_2CO_3+1.0‰聚合物,在油层温度下(45℃)与原油界面张力可达1.8x10~(-3)mN/m。  相似文献   

6.
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首先阐述了三元复合驱驱油过程的微观机理.既而在此基础上从细观水平实验研究了原油/三元复合体系乳状液的流变性,进而揭示了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最后建立了原油/三元复合体系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理论分析结论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选用大庆炼化相对分子质量为1 900×104,浓度为1 500 mg/L的聚合物溶液,与SS(石油磺酸盐)无碱二元体系;与SS、碳酸钠三元体系。二元体系和三元体系均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对单聚体、二元体和三元体进行了黏弹性、黏度及驱油试验。研究表明,三元体系在表活剂浓度为0.3%、碱浓度为1.2%时,界面张力达到3~10 mN/m,二元体系表活剂浓度为0.3%时也能达到3~10 mN/m;由于没有碱的加入,单聚的黏弹特性要高于复合体系,在复合体系中,二元体系的黏弹特性高于三元体系。人造非均质驱油实验结果得出,SS无碱二元体系的采收率达到了30.1%,比单聚高出6.7%,比三元复合体系高出2.7%。  相似文献   

8.
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深入研究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平板夹砂模型和微观仿真模型,通过显微观察和录像的手段,直接观测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流动形态以及驱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试验发现:三元复合驱具有很强的洗油能力,无论亲水介质还是亲油介质,三元复合驱均具有很强的使残余油变形的能力,使油藏流体流动性增强。从而提高水驱开发的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三元复合驱由于存在色谱分离现象而改变了体系原有性质的问题,利用实验室优选超低界面张力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填砂管流动实验,展开色谱分离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的研究。以"突破时间"和"产出时差"两个参数描述色谱分离程度,测定每次出口端采出液120min时的界面张力。研究表明:复合体系中的三种化学剂间存在色谱分离现象,聚合物最早突破,表面活性剂最后突破;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之间的色谱分离程度最明显,聚合物与碱之间的色谱分离程度最小;色谱分离使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由10-3数量级增加到10-2数量级,影响了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因此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的损失将成为降低色谱分离程度的主要措施。采用槐糖脂作为牺牲剂代替部分表面活性剂放在三元复合体系前注入地层,可以有效降低色谱分离的影响,更有效地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仿真玻璃刻蚀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将驱替过程的图像转化为计算机的数值信号,然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驱对稠油的微观驱油机理有乳化作用、贾敏效应和泡沫的挤压剪切作用,而三元复合驱主要还是通过聚合物对管壁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的拉、拽作用达到剥离稠油的目的.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相比,泡沫驱具有贾敏效应,能够对水流大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了驱替剂的波及系数.三元复合驱虽然对稠油也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但是未观察到乳化捕集作用从而引起波及系数的提高.由于波及系数的提高对于开发稠油油藏极为有利,因此泡沫驱对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用相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助剂NPC-7、环烷基油和石蜡基油等对石油磺酸盐KPS-OJ2W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配伍性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助剂NPC-7和环烷基油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油磺酸盐KPS-OJ2W和HPAM的配伍性,但与环烷基油的加入量有关。环烷基油对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而助剂NPC-7使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2.
利用5A分子筛吸附正烷烃分离正构、异构与环烷烃,大大提高了分析精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部分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冷凝回流装置,既提高了样品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轻烃部分的损失,分离效果很好。详尽地介绍了5A分子筛吸附分离饱和烃的实验方法,对拓展石油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区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矿场聚合物驱油开采特征,探讨了聚合物驱油规律,并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参数,注入时机,流体粘度和聚合物窜流等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应提高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的粘度比,选择有利的注聚油藏,加强注聚前准备和注聚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利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 ,结合矿场聚合物驱油开采特征 ,探讨了聚合物驱油规律 ,并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注入参数、储层参数、注入时机、流体粘度和聚合物窜流等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 ,应提高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的粘度比 ,选择有利的注聚油藏 ,加强注聚前准备和注聚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两种石油磺酸盐(PS)对三株划界假单胞菌的生长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其对原油降解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图的特征吸收确定了PS样品的基本结构。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差异,两种样品对微生物的影响差异显著。5mg/L 的PS-B即能完全抑制细菌生长,而在50mg/L 的PS-A中细菌也能生长。以原油为底物时,随PS浓度(质量浓度)增加,因部分PS进入了油相而降低了水相中PS的浓度(质量浓度),导致微生物生长量下降的趋势要比以蔗糖为底物时缓慢一些。当PSA分别小于30mg/L(对菌DY-A)、20mg/L(对菌H)和15mg/L(对菌I)时,随着培养液中PS-A浓度逐步增加,5d后除油率分别从55.4%增加到74.2%,48.3%增加到59.5%,43.1%增加到49.4%;当PS-B小于10mg/L时,原油也有一定程度的降解,此过程中发现细菌的生长量与原油 降解率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5mg/L的PS-A能提高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CL—P507革淋树脂作为萃取色谱柱填充料,进行希土元素Tb和Dy分离的研究.研究了淋洗酸度、温度、流速、希土负载量等因素对Tb-Dy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P507萃淋树脂的若干重要参数,并以P507萃淋树脂作为萃取色谱柱填充料,进行四对希土元素(镨—钕、铕—钆、镝—钬和镱—镥)分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羧甲基化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的复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羧甲基化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应用研究.考察了这种非离子- 阴离子两性活性剂的耐盐能力和界面张力,研究了其与石油磺酸盐复配的性能.试验表明,这种两性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复配,不仅能大大改善石油磺酸盐的耐盐性能,而且由于存在界面张力协同效应,不需添加低分子量的醇即能使复配体系与癸烷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适合于高矿化度地层驱油.此外还进行了高矿化度条件下的模拟驱油试验,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分离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方法:氧化-还原法和色谱法,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氧化-还原法通过将极性弱的硫化物氧化成极性强的亚砚或砚后再进行分离、还原,其关键在于氧化剂的选择性。利用氧化-还原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硫化物,但回收率很低,且不同硫化物的回收率相差较大。色谱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利用具有选择性的配位剂对吸附剂进行改性,选择合适的冲洗剂,对硫醚、某些含硫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方法 :氧化还原法和色谱法 ,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氧化还原法通过将极性弱的硫化物氧化成极性强的亚砜或砜后再进行分离、还原 ,其关键在于氧化剂的选择性。利用氧化还原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硫化物 ,但回收率很低 ,且不同硫化物的回收率相差较大。色谱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利用具有选择性的配位剂对吸附剂进行改性 ,选择合适的冲洗剂 ,对硫醚、某些含硫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回收率 ,但难以将一些端位含硫多环芳烃与稠环芳烃分开。色谱法与其他分离方法联合使用 ,能够有效地分离重质馏分油中的硫化物。分离得到的硫化物可利用GC FPD、GS MS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