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住平衡"倡导通过实现区域尺度上就业与居住数量上的平衡,旨在从源头上治理大城市交通拥堵、长距离通勤等城市病。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15年人口1%抽样调查、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11月中国移动用户的手机信令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市分街道乡镇的职住比进行定量测度与可视化分析,并从名义职住比和实际职住比两方面对北京市职住平衡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存在显著的职住不平衡问题,就业岗位向心集聚而人口向外围分布,集中体现在市中心就业主导的职住不平衡和外围居住主导的职住不平衡;同时六环内外绝大部分区域在街道乡镇尺度上的实际职住比普遍较低,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职住不匹配。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源LBS数据的职住平衡对比研究 ——以北京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源LBS数据(热力图数据、POI数据、微博签到数据), 对北京城区职住关系进行测定和分析, 从不同角度测度北京城区职住关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职住关系提供决策参考。比较了LBS数据同传统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所测度的职住关系结果的差异性, 讨论差异产生原因, 为更好地利用LBS数据进行职住关系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空间同位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频繁发生并且位置相邻的事件集合,对于研究不同空间要素之间交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职住要素的研究是很典型的同位模式.基于Ripley's K函数基础上变形的双变量K(r)函数和双变量g(r)函数,对获取到的北京市五环内职住要素和交通要素进行空间同位模式分析,最终得出:1)住宅区和写字楼之间的同位模式较为复杂,低价位住宅区与写字楼之间不存在同位模式;中等价位住宅区和高价位住宅区与写字楼存在同位模式,但尺度范围不同;2)不同价位住宅区与地铁站之间都在0~2 km范围上具有空间同位模式,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住宅区与地铁站的空间同位模式强度在不断减弱;3)写字楼与地铁站点同样在中距离范围内具有空间同位模式,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空间同位模式的强度均在减小.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对深圳市职住空间融合的影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民通勤距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空间滞后模型,以交通分析小区(TAZ)为分析单元,从中观层面分析城中村对居民通勤距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中村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大城市职住空间融合,这与城中村规模大、分布散和租期灵活等因素有关;土地利用混合度高、建成环境多样和可达性高等建成环境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小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居住地社会经济环境好会提升居民平均通勤距离。 相似文献
5.
算法推荐是根据用户需求和项目信息变化及时调整推荐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新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算法推荐提高了互联网用户生活便利性,但也强化了社会思潮交织传播,加速网络舆情生成与发酵,提升了互联网资本操纵舆论的能力与空间,加剧了“Z世代”青年智能依赖。因此,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征,认清其所面临的困境,借力算法巩固壮大主流文化体系,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营造算法监控法制环境,掌握算法实践主动权,促进算法推荐在构建“Z世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掌握城市通勤联系的特点,构建便捷有序的职住联系格局,利用广州市联通用户的手机信令大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广州市的城市职住联系结构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城市通勤联系格局及其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中心城区形成了8个具有“社区内节点之间联系紧密,而不同社区的节点之间联系相对稀疏”基本特征的职住联系分区,分区之间的空间邻近性特征明显,并大体呈同心圆和扇形分布格局. (2)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主要通勤流方向为核心区向白云区南部的“南北向”和核心区向天河区中部的“东西向”,主要通勤流方向与地铁线高度重叠,圈层内近距离通勤比重高. 相似文献
7.
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使用百度人口热力数据度量城市活力,使用POI数据、城市矢量数据、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等度量合肥市区建成环境,利用OLS线性回归与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合肥市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合肥市区的城市活力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局部高值集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②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提升地区功能混合度、建筑平均层数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度能够在全局范围内有效改善地区活力;而居住人口密度、街区POI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水域覆盖率、共享单车密度、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教育文化设施可达性等指标则因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对城市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与公交站最近距离、与地铁站最近距离指标则与城市活力具有负相关性。结合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一定建议,有助于城市开展精细化与差异化街区建设,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可重塑城市职住空间格局,其在承担长距离通勤出行的同时也使得职住空间进一步分离﹒为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宜出行热力数据分析了合肥市中心城区的职住空间分布,并基于职住比将站域划分为职住平衡、就业型和居住型3种职住空间类型,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其建成环境与职住平衡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中心城区已形成以老城区、政务区和滨湖新区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站域的就业密度及其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密度对职住平衡有显著影响;轨道交通站点有助于就业中心的形成,但对居住型的职住空间影响不大;BRT(bus rapid transit)对职住空间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依托轨道交通重塑城市职住格局、改善职住平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0.
众创空间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创业新的空间经济景观,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 46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地理探测器对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及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 众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 研究时段内众创空间的核密度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的弓型格局,且密度差异显著,时间变化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态势;3) 分形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状态,集聚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展开;4) 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市场以及科教文娱投入对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按照地名反映出的自然及人文特征进行统计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名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与人类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非随机且呈显著的集聚模式,形成“中部高、外围低”的核密度分化特征;对地名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文物古迹数量、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年均降水量、坡度与路网密度;地名的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生存环境与社会人文活动的综合约束作用,其中,文物古迹数量与人均GDP的交互占据主导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83-88
以行政区划中的地区为最小空间单元,利用2015年中国343个地区逐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分析了中国空气污染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价了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中国的空气污染具有"双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别存在华北区和西北区两个高值中心与华南区和东北区两个低值中心.②影响我国AQI分布的自然因素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影响我国AQI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人口、工业、生活消费和环境维护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从旅游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来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省及各市间旅游收入相差悬殊,东南地区旅游经济收入高于西北地区,且呈现以古都为中心的多核心热点区。(2)星级酒店数量、星级景区数量、人文景观数量、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路网密度、PM2.5、第三产业比重、自然景观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旅游经济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明显。(3)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规律均不相同,除了PM2.5浓度对地区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相对破碎化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呈现东西走向或者中心向两端走向的递增或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穆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27-34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赣州市章贡区海绵型公园绿地为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估计识别海绵型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影响因子对海绵型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海绵型公园绿地呈聚集但不均衡的空间分布,具有“内密外疏”的特点;方向特征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空间分布密度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城镇组团的高密度与四周乡村组团的低密度形成强烈反差;影响海绵型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因素有地形坡度、土壤质地、用地类型、径流现状、交通条件和人口密度,其中交通条件的影响力最大,用地类型和交通条件交互作用时的增强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创新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创新产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创新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西宁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宁市创新载体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西宁市创新载体呈现"主核心区+双次中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格局;西宁市创新企业的集聚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行政区影响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19.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贝叶斯克里金的地下空间多源数据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贝叶斯克里金方法集成钻孔数据与地震解译数据估计地质层面的高程.将线性贝叶斯理论运用于克里金估计,把用于空间估计的数据分为2类,即把钻孔数据视为硬数据,把数据不确性较大的地震解译数据视为软数据,构建了一个考虑贝叶斯方法的地统计模型,用区域性变量理论研究这2类数据的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对某煤矿煤层表面高程的估计以及与普通克里金方法的估计值与误差的比较证明了贝叶斯克里金法能较好地考虑地质剖面和地震解译数据的不确定性,在地质层面高程的估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一种可行的考虑数据全局不确定性的多源数据集成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