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纷纷采取措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他们在电子政务发展上通行的做法,包括:制定出各自发展电子政务的愿景与战略;确定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与优先顺序;做出相应的组织安排,乃至新建相关的领导机构;提出有关的政策,甚至通过新的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发展做出安排并相应投入资源,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涉及政府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涉及改造和整合政府流程,乃至改进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环境.另一方面,各国和各地区电子政务实践发展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直观地比较,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
县级政府直接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建好电子政务更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与上级政府相比,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一是更应突出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二是涉及的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落后,普及水平不高;三是财力有限等。江苏省江都市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中,结合县级政府财政有限的实际,从当地信息化现状出发,围绕服务社会的功能目标,系统地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指出要将发展电子政务与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相结合,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不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如《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指出:"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利用政  相似文献   

4.
《汕头科技》2005,(2):12-14
第一 条为规范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实效,推进依法行政与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建设》2010,(11):19-22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浙江省象山县以应用促平台建设;以平令促共享;同步制定标准规范,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部门业务的协同,提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进而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市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把信息化工作放到粤东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谋篇布局,以制定出台规范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章为契机,建立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促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共享,大力实施汕头本地电话网升位的各项具体任务,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相关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经济总体素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开展反腐倡廉等,具有重要意义。着重论述泰达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组织代码在电子政务与信息共享中的优势,如何更好利用组织代码工作推进泰达电子政务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上海信息化》2006,(7):94-94
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指出,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促进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项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成效初步显现。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加强协调,扎实工作,积极推进,保障安全,促进电子政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电子政务己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形成“信息孤岛”,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在最近的一次国家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吴邦国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十一五"我国电子政务几个战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我们努力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紧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此关键时刻,有必要回到电子政务道路原点上,对一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讨论。电子政务总体设计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融合了政府行政体制的不断变革。在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中,最棘手但又不能回避的是对一些战略问题的回答,例如:电子政务是什么?电子政务干什么?电子政务怎么干?如何评价电子政务做的好坏?本文尝试着对这些问题做些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上海信息化》2010,(1):92-92
工信部、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近日联合召开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指出,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将是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重点,未来要大力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平台设施,进一步丰富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内容。本次交流会对基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大力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平台设施,进一步丰富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内容;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北京市电子政务立法的背景 近年来,首都电子政务发展迅猛,首都公用信息平台、首都之窗门户网站、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上办公试点、网上报税以及各行业、各地域、各部门的内部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投入使用,并由此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法律保障的相对滞后,使得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受到制约。因此,加强电子政务立法研究,起草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法规、规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一月浏览     
《上海信息化》2009,(7):90-94
两部委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政府机构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府机构应于2010年初实现与中央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自2005年国务院提出国家政务外网建设和应用工作以来,政府网站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但是目前还有部分政府机构没有公开的外网,如国防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  相似文献   

14.
一、北京市电子政务立法的背景 近年来,首都电子政务发展迅猛,首都公用信息平台、首都之窗门户网站、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上办公试点、网上报税以及各行业、各地域、各部门的内部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投入使用,并由此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法律保障的相对滞后,使得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受到制约.因此,加强电子政务立法研究,起草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法规、规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IT业正在遭遇寒冷的冬天,那么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无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电子政务之火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力助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吴邦国在7月底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系统方法论,可以有效地确定工作重点,在有条件的部门或地区试点,分阶段推进.研究开发应该和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坚持跟踪服务,注重人员培训,建立诚信合作的工作平台,逐步探索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增长、更为理性竞争的时期,深层面改善发展环境的要求,已将电子政务推到政府工作的前沿。在急速推进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要政府的行政和管理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的紧迫要求。信息及信息网络,是现代政府工作体系的支撑,没有这个系统,政府的运行和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混乱之中,实现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破解的课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到临界点 近年来,不少国内的专家都在反思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特别关注投入与见效的比例,投入与信息化要素形成的关系。此事也引起了多方面,包括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不再仅以开启轰轰烈烈的项目为荣,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走向理性的新标志。 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到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中表面上、形式上能够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系统方法论,可以有效地确定工作重点,在有条件的部门或地区试点,分阶段推进。研究开发应该和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坚持跟踪服务,注重人员培训,建立诚信合作的工作平台,逐步探索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一、北京市电子政务立法的背景   近年来,首都电子政务发展迅猛,首都公用信息平台、首都之窗门户网站、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上办公试点、网上报税以及各行业、各地域、各部门的内部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投入使用,并由此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法律保障的相对滞后,使得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受到制约.因此,加强电子政务立法研究,起草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法规、规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