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抗坏血酸对Cu~(2+)与TPPS_3配位反应促进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直流极谱法研究了抗坏血酸对Cu(2+)的还原性、Cu(2+)的还原状态、抗坏血酸浓度及溶液中溶解氧浓度对Cu2+与三磺基四苯基卟啉(TPPS3)配位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抗坏血酸存在下,Cu2+与TPPS3可能的配位反应机制为;抗坏血酸首先将Cu2+还原为Cu2+,Cu2+与TPPS3生成很不稳定的、对溶解氧非常敏感的Cu(Ⅰ)-TPPS3中间体,此中间体一旦生成立即被溶液中的溶解氧氧化为Cu2+(Ⅲ)-TPPS3配合物。  相似文献   

2.
用吸收光谱、单扫描极谱及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Fe2+三磺基四苯基卟啉(简写为TPPS3)的水溶性配合物在pH~4.0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的性质。实验证明Fe2+与TPPS3在90℃下加热80min可以反应完全,配合物主要以TPPS3二聚体和TeⅢ-TPPS3单体的形态存在于该介质中,H+参与了配合物的电极反应,Fe-TPPS3体系中配合物的组成比为1∶1,FeⅢ-TPPS3在电极上还原为FeⅡ-TPPS2为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锌-色氨酸-硼砂体系的吸附伏安特性.在0.01mol/L硼砂底液中(pH=9.5),锌-色氨酸配合物在-1.15V(VS.SCE)出现一灵敏吸附还原峰.通过对该峰的性质及反应机理的研究,确认此峰为配合物吸附还原峰,吸附反应物为锌与色氨酸形成的1∶2配合物,电极反应为二电子还原,在合适的条件下,该还原峰峰高与锌浓度在1.0×10-7~7.5×10-6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5×10-8mol/L,用此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微量锌,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手性膦(L)配位的钯化合物PdCl2L2,L=2-MBPA(1);L=3-MBPA(2),在DMF中的循环伏安法电化学研究表明,二个化合物的氧还性质相近,与膦在D-醣上的碳取代位置无关.化合物的氧还反应有一个还原峰和两个氧化峰.比较化合物(2)在乙氰和DMF中的CV图,显示两个氧化峰系由溶剂配位后的还原产物[PdL2(Solvent)2]1-氧化而得  相似文献   

5.
在密闭循环反应器中,于290℃下研究了CO存在下催化剂MTPP-CeO_x-SiO_2(M=Co ̄(2+)、Ni ̄(2+)、Cu ̄(2+))催化还原NO或N_2O的反应。催化NO还原的活性顺序是NiTPP>CoTPP>CuTPP,而N_2O还原和NO深度还原为N_2的顺序是NiTPP>CuTPP>CoTPP。NO_x还原的催化特性和MTPP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有关(取决于中心金属或卟啉环被氧化的次序)。CO不仅还原NO_x而且还促进载体Ce_2O_3物种的形成。探讨了NO催化还原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3-硝基-1,2,4-三唑-5-酮(NTO)的锂盐水溶液与Eu2O3的稀硝酸溶液反应,合成了NTO的铕配合物,其单晶结构用X射线分析法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它的结构式为〔Eu(NTO)3(H2O)5〕5H2O。其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最终偏离因子R为0.023。晶胞参数如下:a1.8720(2)nm,b0.6548(3),c1.9323(3)nm,β95.33(1)°,V2.3583(5)nm3,Z4,Dc2.026gcm-3,μ27.678cm-1,F(000)1432。铕离子的配位数为8,其配位多面体为畸变的十二面体  相似文献   

7.
在密闭循环反应器中,于290℃下研究了CO存在下催化剂MTPP-CeOx-SiO2(M=Co^2+,Ni^2+,Cu^2+)催化还原NO或N2O的反应。催化NO还原的活性顺序是NiTPP>CoTTP>CuTPP,而N2O还原和NO深度还原为N2的顺序是NiTPP>CuTPP>CoTPP.NOx还原的催化特性和MTPP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有关(取决于中心金属或卟啉环被氧化的次序)。CO不仅还原NOx而且  相似文献   

8.
芦丁和稀土—芦丁络合物伏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乙醇量小于5%的水溶液中,于pH2.0-5.2和5.0-10.0分别得到芦丁的两个还原波。前者为芦丁分子的吸附波,后者为其一价阴离子的还原波,均为羰基的两电子还原过程。在pH8的氨性底液中,稀土离子和芦丁形成非电活性络各物,使芦丁还原波降低。在适宇条件下,可检测10^-76mol/L重稀土离子。测得络合物组成为RE(Ⅲ):Rutin=1:2。由稀土离子与桑色素,槲皮素和芦丁三种多羟基酮试剂络合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石墨旋转盘电极法,研究了水溶液中2,9—二甲基—4,7—二苯基—二磺化菲咯啉(DMDPDS2-)与铜离子的单、双配合物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和配位化学行为,测定了[Cu(DMDPDS)]o和[Cu(DMDPDS2)2-]溶液中的扩散系数以及Cu(Ⅱ)、Cu(Ⅰ)分别与配位体形成的1:1和1:2配合物的形成常数。  相似文献   

10.
由SnI4和3-羟基-2-乙基-4(H)-吡喃酮(ethylmaltol)合成Sn(L)2I2型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UV、IR和MS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0.7658(1)um,b=2.5364(4)um,c=1.1500(2)um,β=95.17°,Z=4,V=2.2246(6)um3,Dc=2.066mg/m3.收集到独立衍射点5088个,其中3913个为可观测点,最终一致化因子R=0.0448.结构分析表明Sn处于两个3-羟基-2-乙基-4(H)-吡喃酮的4个氧原子和2个碘原子的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中.  相似文献   

11.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6,7-二甲基-2,3-二(2-吡啶基)喹恶啉在1:1体积比的水-甲醇混合溶液中,热解石墨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测定了DMDPQ的表观标准电极电位和扩散系数,对其电极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气-固相氚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定位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液相氚化中草药有效成分川芎嗪和苯甲酸、间甲苯甲酸的对比研究,发现各反应时间的氚化程度为:川芎嗪〉间甲苯甲酸〉苯甲酸,同时对液相氚氢交换反应中甲基的氚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将T细胞受体(TCR)的活性与免疫酪氨酸受体激活基序(ITAM)活性联系起来,深入考虑了TCR与其配体的亲和力和离解率.结果表明抗原多肽上信号氨基酸部分的细小差别,将有效地引起截然不同的T细胞应答反应.发生在T细胞应答早期信号事件中的TCR与其配体的亲和力和离解率参与决定了最终的T细胞应答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有机配体EDTA对土壤中稀土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盆载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配体EDTA对稀土元素La、Sm、Ce、Gd、Y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和富集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每种土壤类型而言,稀土元素均主要订在小麦的要脱。  相似文献   

15.
液液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水中IPMP与IBM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液液萃取(LLE)-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异嗅物质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2-methoxy-3-3isopropyl pyrazine,IPMP)及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2-methoxy-3-3isobutyl pyrazine,IBMP)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时间为4 min,NaCl加入量为60 g.L-1,pH值为4左右.在选定条件下,IPMP和IBMP在20~500μg.L-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方法回收率为72.0%~103.6%;相对标准偏差RSD<8%.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获得了水杨醛甘氨酸席夫碱2种异构体在真空条件下及在水、甲醇、乙醇、乙醚溶剂中的优化几何构型以及电子结构、分子偶极矩等参数,从理论上分析水杨醛甘氨酸席夫碱2种异构体的性质差异,解释了一些实验现象,为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一种合成二水吡嗪甲酸合铜配合物[Cu(CPY)_2(H_2O)_2](CPY=吡嗪-2-甲酸根)的新方法,用吡嗪二甲酸为起始原料与二水乙酸合铜反应得到二水吡嗪甲酸合铜配合物,合成了以吡嗪-2-甲酸根为配体的单核铜(II)配合物[Cu(CPY)_2(H_2O)_2].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表征,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该单晶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c,其晶胞参数为α=5.4447(11)(A)、alpha=90 deg;b=10.894(2)(A)、beta=98.23(3)deg、c=10.386(2)(A);gamma=90 deg,Volume=609.7(2)(A)3.  相似文献   

18.
19.
设计了以吡啶、吡嗪、嘧啶、三嗪为耦合单元,以6种自由基为自旋中心的双自由基体系,通过密度泛函方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设计杂自旋中心的高自旋分子时应选用2个中性自由基做自旋中心,是通过平面铁磁耦合单元相连的;1个中性和1个带电荷的杂自旋中心经耦合单元连接只能得到闭壳层单重态分子.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对晒制前后山西老陈醋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基于保留指数、质谱、标准品,气-质联机共鉴定出8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气相色谱-嗅闻鉴定出42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含氧杂环、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酚类、其他类。其中2种醋中含量较高的为乙酸、四甲基吡嗪、糠醛、糠醇、2,3-丁二酮等20种化合物,检测频率较高的为3-甲硫基丙醛、2-乙基-3,5-二甲基吡嗪、2-呋喃丙烯醛、香兰素、乙酸、3-甲基丁酸等16种化合物。从化合物种类看,晒后新出现了3-甲硫基丙醇、2-乙酰基呋喃、苯甲醇、丙酸等14种化合物,但有二甲基二硫醚、苯丙酮、丁酸、3-甲基戊酸、丁酸乙酯、2-乙酰基吡咯、5-羟甲基糠醛等19种化合物消失。从化合物含量变化看,晒后四甲基吡嗪、糠醇、苯乙醇、丙酸、乙酸苯乙酯等11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含量升高,而乙酸、糠醛、己酸、二苯甲酮等29种香气活性化合物的含量降低。总体上,晒制后有杂味的化合物种类及含量降低,而具有良好香气特性的化合物种类或含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山西老陈醋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