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年以来,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列全国第5位,居全国前列。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的数据为基础,把浙江的主要指标数据与江苏、广东、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浙江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湖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结果,对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可知,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中企业创新能力优势明显,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成为创新短板,创新绩效停滞不前。对此,本文结合湖南省实际发展情况,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制定高质量决策部署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的结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逐渐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波动,在2014年出现下降的状态。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安徽科技》2010,(4):10-13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研究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仅次于湖北。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为基础.阐述了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比较分析了安徽在中部六省中的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藉此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6年,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发展战略。洛阳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号召下,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必须依托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10月27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在京发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首位。为帮助广大读者读懂报告中各评价指标的内涵、意义,以及这些指标的趋势、走向反映出我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水平和不足,本刊邀请了连续20年跟踪调查区域创新能力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柳卸林教授课题组,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对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新形势下广东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05,(5):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不仅被公认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和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保证,而且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纷纷把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提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建设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俸系,已成为安徽实现加快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6年度安徽省科技统计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了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突出表现,全面总结了安徽省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能否得到优化配置,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利用熵权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地区差异.通过对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和非高校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高校人力资源投入的作用效果相对于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的效果更加显著,非高校中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衰减性.  相似文献   

10.
<正>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二。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均居全国第四,仍是广东创新的短板。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能力均居全国第三,提升空间较大。创新绩效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角度观察一个地区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要素,给出全国除港澳台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能力,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ESDA方法及回归分析法对1986-2014年河南省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演变,研究发现:河南省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创新空间差异在不断拉大,郑州和洛阳一直是较强的地区,并对河南省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源集聚度、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与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在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与支撑部分,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该文基于平台设计与运营的角度,从清远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出发,意在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清远市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吴迪 《创新科技》2015,(2):18-20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不但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型载体,同时还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最好动力来源。产业集聚可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升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联结关系以及创新环境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9—2012年30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根据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发现,我国各省市可划分为高水平创新协调型、低水平创新协调型、高水平创新失调型、低水平创新失调型,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的关联性最大,企业创新能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逐渐超过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广东科技》2009,(23):6-6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据科技部今年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创新的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等分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角度出发,利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邻接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的提升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能起到显著提升作用,而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并未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资本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和政府支持力度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原则,建立了甘肃省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并给出了各项指标计算方法,得出了各市(州)创新能力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升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6点对策建议:制定创新策略,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树立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创新人才以及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逐步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转向知识、信息、科技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对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证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两者的测评体系对全国各省及直辖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关系但不完全相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从科技创新技术、组织、制度维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7,(3):75-78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