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由于不同原因产生的裂缝特征,砌体最常见的裂缝原因是温度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但也有因荷载过大或截面过小导致的裂缝,本文以总结分析国内外砌体裂缝的性质和裂缝控制原则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针对性地提出了砌体结构裂缝控制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琳 《科技信息》2010,(17):J0159-J0159
砌体最常见的裂缝原因是温度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但也有因荷载过大或截面过小导致的裂缝,其危害性往往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1裂缝产生的原因1.1设计方面的原因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裂缝。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相似文献   

4.
体膨颗粒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盐裂缝性油藏控水,且其封堵效果与颗粒尺寸、颗粒分流率密切相关。采用人工造缝的碳酸盐岩露头岩芯组模拟非均质裂缝储层,在130℃、19.8×104 mg/L条件下进行体膨颗粒裂缝堵水效果评价与改善实验。结果发现,粒径过大、窄裂缝分流率过高的体膨颗粒可能加剧裂缝产液的非均质性,而粒径过小的体膨颗粒不适用于出水强度较高的储层。将可固化覆膜颗粒与体膨颗粒联用,前者在油藏高温下固化于宽裂缝内形成不可动筛网段塞,令后者从宽裂缝中突破的压力梯度显著高于窄裂缝,进而可有效改善非均质裂缝的产液剖面,并消除因体膨颗粒尺寸、分流率不当对裂缝封堵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体膨颗粒的非均质裂缝封堵行为,对提高裂缝油藏的控水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混凝土温度的不利分布而产生各种裂缝,包括防止最高温度过高引起降温总量过大、内外温差过大及寒潮袭击(气温骤降)产生的不同情况的裂缝,故采用冷却措施,降低混凝土至设计温度,以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6.
董尉 《科技资讯》2012,(7):57-57
引起混凝土路面施工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混凝土路基稳定性差、内外温差较大、路面载荷过大以及内部水分损失过快等。本文将对混凝土路面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小芳 《科技资讯》2007,(21):62-63
在多年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中,时不时遇到钢筋砼工程产生裂缝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人对裂缝缺乏科学的认识,一旦遇到砼有裂缝就人心惶惶,接着会出现媒体曝光,停止使用,不惜巨资进行加固,甚至推倒重建……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裂缝,对于建筑技术人员来讲,是一个头痛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几乎每个技术人员都遇到过、处理过。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供大家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温度、干缩、地基下沉,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砌体最常见的裂缝原因是温度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但也有因荷载过大或截面过小导致的裂缝,则其危害性往往严重。下面主要以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裂缝位置、形态特征、开裂时间、发展变化、建筑特征、使用条件和建筑变形等方面介绍裂缝的原因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裂缝的储存特性是电磁探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针对常规电磁感应探测在裂缝中会出现分辨率过低的现象,本文采用多分量电磁远探测仪器对裂缝的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利用COMSOL软件计算分析裂缝张开度、裂缝的空间位置、裂缝俯仰角、裂缝方位角以及发射频率对多分量电磁远探测响应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远探测感应仪器的X/Y双线圈...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水利施工过捏中,经常发现混凝土墩墙与底板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表曲裂缝甚至贯穿性裂缝,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造成的裂缝,有外载作用造成的裂缝;有养护不当和化学作用造成的裂缝等等。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总结了当前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并对混凝土养护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罗其明 《科技资讯》2012,(29):96+98
圆满贯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在坝体填筑至37 m高时,由于洪水坝体被动挡水和全断面过流,导致坝轴线处和坝轴线左侧约30 m处出现2条性裂缝,需对裂缝进行处理。由于裂缝产生在不同部位以及裂缝的性状不同,处理方式方法也存在着不同,有本文重点介绍圆满贯水电站大坝贯穿裂缝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尽管温度裂缝在工程施工中常常出现,也有过许多方面的研究,但对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在国内还属罕见,尤其在热带海洋气候下,温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广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96-299,312
根据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基于固体应力平衡和多相流体流动,建立了水平井水力裂缝分段优化的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和油藏模拟研究了在避免复杂水力裂缝的前提下,水平井水力裂缝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水平井筒与最小水平地应力方位存在夹角时,分段水力裂缝出现弯曲转向,多个弯曲裂缝之间的相互干扰形成复杂的裂缝形态;当水平井筒与最小地应力方位的夹角过大时,尽量增加裂缝分段的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油井累积产量随着裂缝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油井累积产量随裂缝长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楼板裂缝的类型主要有a、纵向裂缝:沿建筑物纵向方向的裂缝,多出现在板下皮,个别上下贯通;b、横向裂缝:在跨中1/3范围内,沿建筑物横向方向的裂缝,多出现在板下皮,个别上下贯通;c、角部裂缝:在房间的四角出现的斜裂缝,板上皮居多;d、不规则裂缝:分布及走向均无规则的裂缝;e、楼板根部的横向裂缝:距支座在30cm内产生的裂缝,位于板上皮。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商品混凝土原因和施工原因。商品混凝土主要存在:水灰比大;高效缓凝剂用量过大;砂石质量不好,级配不好,含泥量大,含粉量大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在设计上允许外包混凝土开裂,确定其裂缝发展规律和结构的承载特性是评估管道能否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但现有的解析公式多是半理论半经验公式,不同的公式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有限元法成为了主要的分析方法.以往的有限元模型多基于损伤或者断裂理论,较少考虑二者的耦合作用,本文结合三峡水电站大比尺试验模型,建立了基于黏聚裂缝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在管道混凝土中插入内聚单元综合模拟了混凝土开裂过程中的损伤和断裂特性,得到了管道结构开裂前后的钢材应力变化规律、裂缝扩展形态以及裂缝宽度,进一步系统地讨论了内聚参数和网格尺寸的影响.有限元模拟裂缝扩展形态与模型试验时裂缝宽度中间宽、两侧较小的结论一致.管腰和管顶典型部位的裂缝宽度值与模型试验误差在10%以内,且钢材应力起伏与裂缝位置相呼应.更改内聚参数和网格尺寸发现,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混凝土裂缝扩展、钢材承载规律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内聚刚度取值过小会导致混凝土开裂提前,黏结系数取值过大或者单元尺寸过大会使计算结果的精度降低.因此在采用黏聚裂缝模型模拟管道混凝土开裂时,应在保证计算收敛的前提下,尽可能取较小的黏结系数和足够大的内聚刚度,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墙体施工期间开裂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主动收缩、温度变形等引起。裂缝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初始微裂缝,塑性收缩、沉降收缩等引起的裂缝,以及混凝土墙体由于温度、收缩应力过大引起的开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在此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墙裂缝的施工及注意事项浅谈几点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17.
广州珠江隧道是我国首次采用沉管法施工的长达1267m的大型过江隧道,为使隧道达到抗渗的设计要求,管节预制时裂缝的防治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介绍E1管节在干坞内制作中产生的裂缝,根据裂缝的部位和形状,对管节裂缝的原因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有防渗要求的水池施工,都出现过超出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裂缝现象,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压裂直井压后返排油嘴直径优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压裂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压后强制返排技术是保证裂缝高导流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选取合理的油嘴直径进行返排一直是现场施工的难题。油嘴直径过大,会造成支撑剂大量回流;油嘴直径过小,压裂液向储层大量滤失,对储层造成伤害,不利于油气增产。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在支撑剂回流启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裂缝的闭合特性,导出了压裂液返排过程中井口压力与最优返排油嘴直径的关系式,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分析表明,裂缝闭合时机是油嘴选取的临界状态,裂缝闭合前,支撑剂在裂缝中启动流速低,不宜用大油嘴返排;裂缝闭合后,最优返排油嘴随压降变化敏感,可以及时更换大油嘴进行返排。  相似文献   

20.
郑灵敏 《科技资讯》2006,(23):74-74
现浇砼楼板裂缝一直以来是建筑工程的通病,就其部位来说,有板底及板面裂缝。引起裂缝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原因存设计本身有问题,引起支座沉降、正常使用验算不仔细裂缝过宽材料选用不合理、施工方法不当引起砼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约束拉应力,使现浇板产生裂缝。这些裂缝通过精心设计、合理选材、采用好的施工方法是能够有效加以遏制或消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