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公厕都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和手纸,怎么样?够高科技吧!北京公厕搞革命今年北京出现了两种新型公厕,科技含量颇高。一是免冲水生态公共厕所,这种厕所通过接种微生物,将人粪尿在生化反应器内转化为优质高效复合生态有机肥料。另一是环保型净化槽水循环生态公厕,它利用厌氧菌和需氧菌对粪便、污水进行分解,再经过过滤、脱色,产生出超过中水的清水,达到  相似文献   

2.
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城市生活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是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用90头30-32日龄、体重相近的(长×大)断奶仔猪,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公5母).3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抗生素)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基础日粮+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期30d.结果表明:试验各个阶段和整个试验期,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束时,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基础日粮组和抗生素组提高5.63%和7.73%、料重比分别下降7.24%和2.82%;试验第15d和第30d,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中乳酸杆菌数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第30d,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仔猪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综合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抑制粪便中大肠杆菌的生长,促进断奶仔猪健康,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1991年~1992年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使用逆向截线法和样带法,以粪便为间接指标,调查了大熊猫的数量,并与传统的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有大熊猫36±6只,以粪便大小、咬节长度和消化程度等确定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并结合种群的分布特征,对其动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列车上应用生态厕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在列车上应用生态厕所的学术思想并进行了初步设计,分析表明该设计方案切实可行,既可以解决线性环境污染,又能将粪便污物转化为大量的优质有机肥.  相似文献   

6.
猪粪收集与蝇蛆养殖结合之生态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镇 《武夷科学》2012,28(1):166-169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沙县闽富种猪有限公司创建的猪粪收集与蝇蛆养殖结合,“养猪→粪便→蝇蛆→养猪(禽、鱼)”之生态循环治理模式,建立猪粪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养猪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2005-2010年间成都市双流县农村发展局在5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建成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生产体系,应用粪便干湿分离技术、管网输送技术、干粪便集中有氧堆肥发酵技术、湿粪便沼气发酵技术,成功消化掉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并用堆肥发酵粪便产物生产有机肥,沼液给农田果树等施肥,沼气用于养殖场生活等,在2010年双流县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为解决畜牧场由于粪便处理不善,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开展了粪便的综合利用研究,如将粪便作再生饲料,畜牧场畜禽(猪、牛、鸡)粪便沼气发酵及其残留物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开发利用研究等,均己获得成功经验,现综述如下,供参考。一、用畜禽粪便作饲料的研究我国为解决粪  相似文献   

9.
从城乡一体思维下的生活污水资源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基于“3S”的交通智能化、循环工业和静脉产业建设四个方面人手,提出粪便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土壤迁移、雨水资源化、智能化“市区高速道路系统”、IMTS公共交通实验系统、循环工业和静脉产业等措施,综合探讨生态城市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胡晓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07-108
建设节水型健康厕所、实现粪便处理的资源化和生态化成为旅游地公厕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丽江生态厕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丽江生态厕所的管理对策与建议,为实现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寻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理念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畜禽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忻  钟崇林  赵丽莉  张飞  祖晓宇 《河南科学》2010,28(8):1015-1018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产生量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对畜禽粪便环境污染进行了分析,同时剖析了造成畜禽粪便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蚕沙中的1,3-双脱氧野尻霉素是一种强效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客观地建立一种简单且迅速的通过使用HPLC来测定1,3-双脱氧野尻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荧光监测的RP-HPLC法。结果:在此研究中使用的HPLC检测手段有良好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检测限小于72ng。结论:此方法能够非常精确地测定蚕沙中1,3-双脱氧野尻霉素含量及其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在芽孢形成的同时能形成杀虫晶体蛋白的细菌。自石渡从家蚕中分离出第一株Bt以后,人们发现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昆虫、贮藏物、仓库尘埃、植被等昆虫接触物上,并从中分离出大量菌株。本文就Bt资源收集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The rare Egyptian vulture (Neophron percnopterus) stands out among the Old World vultures (Family Accipitridae) because of its brightly ornamented head, which is coloured yellow by carotenoid pigments, and its practice of feeding on faeces. Here we show that Egyptian vultures obtain these pigments from the excrement of ungulat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that faeces can be used as a source of carotenoids by a vertebrate.  相似文献   

15.
德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相关的统计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德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德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045797 hm^2,人均生态承载能力为0.61261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919617hm^2,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计算过程中发现的生态足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宇  黄兆祥 《江西科学》2001,19(3):177-180
通过对农业发展历程回顾,阐明了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同时说明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特征,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植酸酶在水产动物中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酸酶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它能提高动物对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粪便中磷的排泄量,因而开发和研究水产专用植酸酶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环保意义。综述了植酸酶对水产动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并对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区分消费型生态足迹和生产型生态足迹,生产型生态足迹又区分区域实际使用的和用于外部消费的生态足迹,提出区分总生态承载力和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等小范围地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框架.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其已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生态承载力与区内实际生产型生态足迹,目前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林、农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产业层次较低,对经济、社会、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评价了威宁新街生态果园的生态技术规范、经营模式和综合效益 ,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态果园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发展生态果园是符合喀斯特山区特点的一条有效的农业现代化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重庆市目前生态承载力现状,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为2.452 82 hm2,生态承载力仅为0.270 527 hm2,生态赤字达2.177 824 hm2;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改善消费结构,发展老工业基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可行性措施,目的在于减缓生态压力,提高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