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红外测温技术及其在磨削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磨削温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磨削温度的意义,简要介绍各种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结合红外测温技术在磨削温度测量中的几个典型应用,包括红外辐射测温法、光纤红外测温法、双色红外测温法和红外成像测温法,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辐射及物体发射率未知的情况下,直接用辐射测温仪测出物体的真实温度,是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假定将两个具有给定温度及发射率的罩子罩在物体上,并利用安装在罩子顶上开孔处的二台辐射测温仪分别测得两个表现信号,利用这两个信号及我们推得的公式,可实时测出物体的发射率及真实温度。本文还给出了前置罩式辐射测温仪的信噪比及灵敏度公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金属防热瓦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热边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测量问题,基于多光谱辐射测温的参考温度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假设材料的光谱发射率在选定的光谱处与温度有近似相同的线性关系,通过处理两个不同温度点处的多光谱测量数据,从而得到防热瓦的真温及光谱发射率。采用多光谱辐射高温计测量了某种防热瓦在900-1300℃的温度范围内的辐射,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温度估计初值与真实情况的误差在±200℃以内,即可得到较好的计算温度值和计算发射率值,测量不确定度在2%以内。  相似文献   

4.
用替代法来校准光纤红外测温仪.克服了背景辐射和介值吸收的影响,避开了比辐射率修正.在同辐射体、同环境条件下,可以用光纤红外测温仪来替代金属热电偶温度计.  相似文献   

5.
卢敬叁 《科技潮》2003,(6):35-35
首科园地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战役中,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紧急攻关,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红外测温仪校准装置——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并于2003年5月15日通过了专家鉴定。为防止“非典”传播,我国各机场、口岸、车站、公共场所、机关、企业、学校等纷纷配备红外辐射温度计或红外辐射耳温计来测量人体温度,目前已有数十万台人体测温仪投入了使用,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就是用来校准这些测温仪器、仪表的装置,确保它们的测量准确性。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具有性能稳定、精度高、准确可靠、体积小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金属防热瓦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热边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测量问题,基于多光谱辐射测温的参考温度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假设材料的光谱发射率在选定的光谱处与温度有近似相同的线性关系,通过处理2个不同温度点处的多光谱测量数据,从而得到防热瓦的真温及光谱发射率。采用多光谱辐射高温计测量了某种防热瓦在900~1 300℃的温度范围内的辐射,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温度估计初值与真实情况的误差在±200℃以内,即可得到较好的计算温度值和计算发射率值,测量不确定度在2%以内。  相似文献   

7.
辐射测温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替代法来校准光纤红外测温仪,克服了背景辐射和介值吸收的影响,避开了比辐射率修正,在同辐射体、同环境条件下,可以用光纤约外测温仪来替代金属热电偶温度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用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作为主控制器设计的高速测温仪.解决了传统测温仪不能适用于升降温速度快的场合的问题,能对高速加热或降温过程进行高速测量.利用主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实现了对测量信号的放大、模数转换、数据处理,并将测量温度值经滤波后送入显示.  相似文献   

9.
针对型面电解加工过程中的间隙温度分布难以预测和测量的问题,建立型面二维电解加工温度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分别基于SA、k-ε、k-ω、SST和低雷诺数k-ε等湍流模型求解加工间隙流场分布,耦合电场、流场和温度场求解间隙温度场分布,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求解近壁区流速时采用低雷诺数壁处理比采用壁函数处理的精度高,间隙温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准稳态,基于SST、低雷诺数k-ε模型的间隙温度仿真值非常接近,其耦合气泡的温度多场耦合模型仿真值与试验值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在简述延迟线型SAW传感器测量温度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测温仪的硬件结构,深入研究了测温仪主要组成单元的关键技术,设计和研发出SAW传感器步进频率测温仪系统.测温仪的充分测试结果验证了这些关键技术对于提高测温精度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频焊管生产测量环境恶劣以及依靠经验观察来控制焊接温度的特点,提出高频焊管温度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抗干扰强、测量精度高的比色测温仪采集焊接温度,通过LabVIEW控制高频电源的输出功率,实现温度调整,通过PID控制实现闭环控制.实验证明,监控系统能够准确检测高频焊管的焊接温度,并有效地提高温度的稳定性.最后提出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以测量峰高和峰面积吸光度及原子停留时间为基础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石墨炉原子化效率的方法,测定了日立GA-3石墨炉内Ag,Cd,Cr,Ga,Ge和In等元素的原子化效率β和ε_α值。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Ag和Cd的β和ε_α值基本上是稳定的,而其余四个元素的β和ε_α值于较高温度区达到稳定值。  相似文献   

13.
多色测温仪是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较多研究的课题之一,它对于削弱表面辐射系数对测温精度的影响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设计了一种多色辐射测温仪。运用经典的普朗克公式,由表面黑度系数的幂级数形式,从理论上推导了多色辐射测温公式。并讨论了这个公式对于克服黑度系数影响的作用以及它的测温误差。 多色测温仪设计中采用光导纤维光学系统,实现了被测辐射信号的传输及对四个光电元件的分叉耦合。利用单板计算机进行回色信号处理。仪表经黑体炉标定,并针对不同金属耙面,研究了四色温度与比色温度的误差。 仪表经计量部门标定及实验室试验,认为多色测温技术是消弱表面黑度系数对测温精度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了温度和pH值对羊毛纤维的膨胀和羊毛织物尺寸变化的影响.在pH2.1的溶液中,羊毛织物的尺寸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变化的幅度取决于织物组织和织物的定型率.在羊毛等电点pH4.8时,纤维的膨胀达到最小值,而织物的尺寸则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光谱法的目标真温及光谱发射率自动识别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以往目标真温及光谱发射率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射率假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光谱辐射温度计的数据处理方法,即通过处理2个不同温度点处的多光谱辐射温度计的测量数据,可同时获知2个温度点处的真温及光谱发射率.仿真结果表明,只要温度估计初值与真实情况的误差在±200K以内,即可得到较好的计算温度值和计算发射率值.新方法在不需要实时数据处理的场合,是一种自动辨识目标真温及光谱发射率的较实用的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工程材料的目标真温及光谱发射率的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热膨胀法测量陶瓷烧成温度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膨胀法古陶瓷测温中升温速率、烧结程度、判断曲线的选择、分析方法等因素会影响测温精度。为提高测温精度,通过不同升温速率对各种具有已知烧成温度模拟样品的测温实验,建立了一套热膨胀法古陶瓷测温的参考程序。此外,根据测量值与实际烧成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推算出了用于减小测温误差的校正公式。实验结果显示:校正公式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可大幅提高测温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了超声波预处理对PET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通过探讨超声频率、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及碱浓度对处理后织物所得色深的影响,找出对PET染色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出超声处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ET织物经过超声频率为40 kHz、NaOH质量浓度为3.0 g/L、60 ℃下60 min的超声处理后,PET织物可在较低的染色温度下取得更高的色深值,从而降低染色温度,节约能源,并提高染料上染率.  相似文献   

18.
飞机后设备舱内换热是涉及自然对流与辐射换热耦合的复杂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利用CFD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简便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搭建了一个可控热边界的实验台,通过实验测量了壁面温度等作为CFD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DO辐射模型进行计算预测.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CFD模拟计算结果,发现RNG k-ε湍流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封闭空间自然对流温度场和流场,自然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分别占总换热量的89%,和11%,.  相似文献   

19.
多通道双折射滤光器是太阳磁场观测的重要仪器,旨为提高太阳单色观测能力.本滤光器中双折射晶体的折射率对温度变化敏感,因此需对环境进行恒温控制.温度测量是恒温控制的前提.本文设计并完成一个基于Pt100的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给出了高精度测温原理,温度采集系统电路及温度校准测量方案.利用RR9710,TD—1等高精度测温仪对精度进行间接标定.测试结果表明:本温度测量系统性能稳定,小型高效,测量精度可达到0.02℃.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红外测温仪在纺织测温方面的应用情况.就预置试样的发射率不同、测量位置不同及试样受到红外辐射的照度不同等3种情况对红外测温仪测量结果的影响,探讨了准确测温的最佳使用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