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epa1-6细胞的培养及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培养小鼠Hepa1-6细胞,建立小鼠皮下肝癌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Hepa1-6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按2×105/鼠(A组)、2×106/鼠(B组)和4×106/鼠(C组)的细胞量,接种于C57BL/6j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细胞生长速度较慢,传代第3 d为指数生长期;成瘤率分别为A组30%,B组为80%,C组为100%;A、B组分别在接种肿瘤细胞后12 d和10 d成瘤,而C组在接种肿瘤细胞后7 d成瘤,成瘤速度明显高于前两组;第3周和第4周C组和B组肿瘤生长体积显著高于A组(P<0.01),而C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使用Hepa1-6细胞以4×104/鼠的细胞用量在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前肢部皮下成功建立了肝癌移植瘤,完成了小鼠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腹水型H22 肝癌皮下移植小鼠的生存期及环磷酰胺的影响。方法将H22 肝癌腹水瘤细胞接种 于BALB / c 小鼠左侧腋窝皮下,5d 后按肿瘤体积随机分成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50 mg / kg,每周2 次。观察小鼠一般临床表现、成瘤时间、成瘤率、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肿瘤体积及生存时间。 结果H22 皮下移植小鼠成瘤时间约为5 d,成瘤率100% 。环磷酰胺组体质量、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 P < 0. 05) ,环磷酰胺组摄食量、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加的趋势。H22 皮下移植瘤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87 d, 环磷酰胺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113 d( 生命延长率30. 3% ,P < 0. 01) 。结论H22 腹水型肝癌皮下移植小鼠是一 种较理想的实体瘤模型,具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可用于生物反应调节剂抗肿瘤药物影响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规范化测定H22实体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指标及环磷酰胺的影响。方法将H22肝癌腹水瘤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左侧腋窝皮下,第2天随机分成4组:荷瘤小鼠+环磷酰胺组、荷瘤小鼠组、正常小鼠+环磷酰胺组、正常小鼠组。观察小鼠一般临床表现、成瘤情况、体质量、摄食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免疫脏器质量、血常规值、血生化值、细胞因子、淋巴细胞转化、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及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小鼠比较,H22荷瘤小鼠平均摄食量降低,RBC、HGB、HCT显著性降低(P<0.01),WBC、PLT、RDW显著性升高(P<0.01),GOT、GPT显著性升高(P<0.01),CD4-CD8-显著性降低(P<0.01)。荷瘤小鼠给予环磷酰胺后平均摄食量降低,D9-D14体质量显著性降低(P<0.05),D5-D14肿瘤体积显著性降低(P<0.01),肿瘤质量、脾质量、胸腺质量显著性降低(P<0.01),WBC、MCV显著降低(P<0.01),HGB、MCH、MCHC、PLT显著增加(P<0.05),GOT、GPT显著降低(P<0.01),IL-2显著降低(P<0.01),IFN-γ显著增加(P<0.01),CD4+CD8-(%)、CD4+CD8+(%)、CD4-CD8+(%)、CD3+(%)淋巴细胞显著增加(P<0.01),CD4-CD8-(%)淋巴细胞显著降低(P<0.01),脾淋巴细胞转化吸光度差值显著降低(P<0.05),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面测定了H22肝癌实体瘤小鼠的血液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为生物反应调节剂抗肿瘤药物筛选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不同时期应用重组胸腺素α原(ProTα)药物干预下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并研究其对Treg细胞和NKG2D阳性细胞的影响,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荷瘤组、药物干预组,H22小鼠肝癌细胞皮下移植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腹腔注射重组ProTα,观察7和14d后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并检测外周单个核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NKG2D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移植瘤7d后,药物干预组和荷瘤组瘤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而移植瘤14d后,药物干预组瘤质量较荷瘤组有显著减小.荷瘤14d后,荷瘤组较空白组Treg细胞比例升高,NKG2D阳性细胞比例下调,差异显著;而不论是早期药物干预组还是进展期(即移植瘤7d后)药物干预组,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NKG2D阳性细胞显著升高.由此可见,重组ProTα能够抑制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且早期、长期用药效果更好,相关作用机制涉及下调Treg细胞数量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免疫逃逸,并上调NKG2D阳性细胞数量从而提高其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胸膜穿刺针联合OB吻合胶构建615 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 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制成浓度1×107个/mL细胞悬液,然后将悬液接种于小鼠右腋下,建成胃癌动物皮下移植瘤模型,利用瘤块进行体内传代3次,胸膜穿刺针法进行穿刺移植建立615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同时建立对照组(未放瘤块)用于对比,小鼠成瘤情况利用外观形态学和HE染色方法评价。结果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模型组肿瘤在第12天后生长较快,模型成功率为100%。外观形态学观察,模型组10只小鼠成瘤率100%,平均瘤重为(7.7160±0.2937)g;对照组成瘤率为0,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的瘤块体积较大,表面不规则,细胞核呈圆形、卵形或异形,核仁不显现,核分裂相较明显,是比较典型的胃癌组织的形态特征。结论 胸膜穿刺针联合OB吻合胶法构建615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成功率高、并且具有高效、便利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LAGE-1转染EMT6构建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以pcDNA3.1/LAGE-1及对照pcDNA3.1分别接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三次.于末次免疫后10 d在小鼠左背部、右背部皮下分别种植EMT6肿瘤细胞和EMT6/LAGE1肿瘤细胞.荷瘤后观察成瘤时间、肿瘤大小,并对小鼠脾细胞进行CTL细胞杀伤活性实验来观察DNA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LAGE-1DNA疫苗在体内能诱导有效的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该疫苗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内注射联合放疗对小鼠肾癌治疗后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用Renca肾癌细胞(2.5×106/只)制作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接受肿瘤局部放射治疗,7Gy 6脉伏电子线/次,并在肿瘤部位直接注射未负载肿瘤抗原的DC,1×106/次,第28 d处死小鼠。检测肿瘤生长速度和瘤体重量。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IL-2I、FN-γI、L-4、IL-10和TNF-α分泌水平。结果与肿瘤组比较,DC联合放疗组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缓慢,肿瘤体积明显减小,脾细胞分泌IL-2、IFN-γ和IL-4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瘤内树突状细胞注射联合放疗能够有效地抑制BALB/c小鼠肾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GAGE-1 DNA肿瘤疫苗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治疗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G antigen 1 (GAGE-1)核酸疫苗pcDNA3.1+/GAGE-1免疫小鼠后,对表达GAGE-1抗原的B-16/GAGE-1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与0、2、4周分别接种pcDNA3.1+/GAGE-1(实验组1)、pcDNA3.1+/GAGE-1/白介素2(实验组2)、pcDNA3.1+(对照组1),pcDNA3.1+/白介素2(对照组2)各三次.末次免疫后10d小鼠用于肿瘤细胞攻击试验:分别于左背部、右背部皮下种植B16肿瘤细胞、B16/GAGE-1肿瘤细胞.种植肿瘤细胞(荷瘤)后观察成瘤时间、肿瘤大小和荷瘤后小鼠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 结果: pcDNA3.1+/GAGE-1/IL-2质粒免疫的小鼠在种植B16/GAGE-1、B16/pcDNA3.1+后,发现小鼠成瘤时间明显延迟,成瘤减小,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pcDNA3.1+/GAGE-1/IL-2 DNA 疫苗在体内能诱导出显著的GAGE-1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且能抑制体内已经存在的少量肿瘤细胞的成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SCID小鼠肿瘤模型,为筛选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受试对象。方法 将肝癌组织移植到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皮下,待移植瘤生长到6~7 mm时,50只荷瘤SCID小鼠分为不饱和脂肪酸低、中、高剂量组【50 mg/(kg·d)、100/(kg·d)、200 mg/(kg·d)】,五氟尿嘧啶(5-FU)组【100 mg/(kg·d)】,模型组【蒸馏水2 mL/(kg·d)】,连续给药21 d,剥取移植瘤测量其体质量和体积,比较肿瘤生长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瘤组织P21、P53、P13K、PKB/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不饱和脂肪酸低、中、高剂量组和5-FU组肝癌移植瘤质量或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肝癌移植瘤P21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1);P53、P13K、PKB/Ak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可能机制与上调移植瘤P21水平,下调P53、P13K、PKB/Akt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AdKDR-TK联合IL-12逆转录病毒通过血管靶向治疗裸鼠皮下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SCID小鼠腋部皮下植入1×107(0.2 mL)HepG2细胞,同时腹腔注射PBL 2×107(0.5 mL),当瘤体达0.5cm3时,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更昔洛韦(GCV)组(第1组)、IL-12逆转录病毒组(第Ⅱ组)、重组腺病毒AdKDR-TK组(第Ⅲ组)及重组腺病AdKDR-TK联合IL-12逆转录病毒组(第Ⅳ组).各治疗组瘤内分别注入重组病毒液或/及重组逆转录病毒液0.1 mL,第二天重复注射一次,重组腺病毒治疗在病毒给予24 h后分别在腹腔内注射GCV,连续10 d;对照组腹腔内注入GCV.观察各组瘤体生长情况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第□组经治疗后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其抑瘤率为62.14%,与第Ⅱ组及□组比较,后两者的抑瘤率分别为18.32%和32.73%(与第Ⅳ组比较,两者P<0.01).肿瘤组织内的MVD,第Ⅰ组为(40.1±6.7)个/m㎡、第Ⅱ组为(32.2±7.3)个/m㎡、第Ⅲ组为(27.6±7.1)个/m㎡、第□组为(7.7±4.1)个/m㎡,其中第□组与第□组(P<0.05)、第□组与第□组(P<0.01)、第□组与第□组(P<0.01)之间的肿瘤内MV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L-12逆转录病毒能够增强重组腙病毒介导以KDR为启动子的胸苷激酶系统的血管靶向性地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融合蛋白I30肽抗肿瘤的效果,为I30肽后续开发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使用NIH小鼠,取4只小鼠腹腔注射H22瘤株,1周时处死所有小鼠,取腹水。另取40只小鼠,每只腋下注射腹水0.2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接种后4 h开始给药。将腋下注射小鼠随机分为4组:IFN组,皮下注射干扰素9×105IU/只;I30高剂量组,皮下注射I30 80 μg/只;I30低剂量组,皮下注射I30 30 μg/只;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6 d。停药后2 h,处死所有动物,再解剖皮下瘤块称重。结果 I30给药组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30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表达小鼠抗PD-1抗体(VT1093M)的溶瘤病毒对结肠癌腹腔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利用BALB/c小鼠成瘤的小鼠结肠癌CT26-luc细胞株建立了结肠癌腹腔移植瘤模型。接种后第8天进行分组,设置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组、病毒VT09X组和VT1093M组,每组5只,注射剂量为2.5×107 pfu/250μL,NS注射250μL,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共注射5次。末次注射后6 d,脱颈处死小鼠,提取外周血中CD45+细胞和腹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治疗组初次出现荧光消失后第13天,进行再挑战实验。结果表明,造模实验确定最佳接种条件为200μL的2.5×106个/mL细胞悬液;药效实验中,VT09X组和VT1093M组较NS组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效果,VT1093M组治疗期间出现肿瘤消失情况,较VT09X组抑瘤效果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挑战实验中,VT1093M组均未出现肿瘤再次生长;在体外杀伤实验中,注射病毒组的外周血CD45+细胞在靶效比为1∶40时对CT26...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乌骨藤苷晶体对人宫颈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宫颈腺癌接种裸鼠待长出 实体瘤,用第三代实体瘤移植裸鼠皮下建立人宫颈腺癌裸鼠模型; 用乌骨藤提取物苷晶体( I、II) ( 0. 24 g /250 mL) 分别给实验组裸鼠灌胃 0. 5 mL/只,对照组给饮用水,每日 1 次,连续 30 d。每周测量体质量和肿瘤大小 2 次,30 d 给药后处死小鼠,解剖,称其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评价乌骨藤提取物苷晶体( Ⅰ、Ⅱ) 对裸鼠荷瘤的抑制作用。结 果 乌骨藤苷晶体Ⅰ和晶体Ⅱ对人宫颈腺癌荷瘤裸鼠有抑制肿瘤作用,抑瘤率分别 88. 95 % 和66. 71 % ,其中晶体 Ⅰ和Ⅱ抑制肿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晶体Ⅰ,P < 0. 01; 晶体Ⅱ,P < 0. 05) 。结论 乌骨藤苷晶体Ⅰ和 晶体Ⅱ均有抑制人宫颈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蒺藜总螺甾皂苷对人卵巢透明细胞癌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卵巢透明细胞癌接种裸鼠待长出实体瘤后,用第二代实体瘤按每鼠约1 mm3瘤组织块移植裸鼠皮下建立人卵巢透明细胞癌裸鼠模型;用蒺藜总螺甾皂苷(高剂量0.42 mg/m L、中剂量0.21 mg/m L)分别给实验组裸鼠灌胃0.3 m L/10 g,对照组只给饮用水,每日1次,连续30 d。每周测量体质量和肿瘤大小2次,给药30 d后处死小鼠,解剖称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评价蒺藜总螺甾皂苷(高剂量、中剂量)对裸鼠荷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蒺藜总螺甾皂苷高剂量和蒺藜总螺甾皂苷中剂量对人卵巢透明细胞癌荷瘤裸鼠有抑制肿瘤作用,抑瘤率分别87.61%和95.26%,其中中剂量抑制肿瘤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蒺藜总螺甾皂苷(高剂量、中剂量)均能抑制人卵巢透明细胞癌荷瘤裸鼠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的形态学、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miR-126相关通路的影响。将12只15周龄糖尿病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C组,6只)、有氧运动组(DE组,6只),同周龄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MC组,6只)。DE组进行8周跑台运动干预,DC组和MC组不做干预。8周运动后,进行水迷宫定向导航和空间探索实验评估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与DC组相比,有氧运动8周后DE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水迷宫定向导航结果显示DE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游泳速度、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增高(P<0.01)。较之DC组,HE染色后可见DE组锥体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层数较多,细胞核大小匀称;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E组海马DG区、CA1区、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中胶质细胞活化面积显著下降(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鼠第4天逃避潜伏期、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量元素硒(se)与抗癌中药结合是否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方法将小鼠肝癌HepA或Ehrlich腹水癌细胞悬液,注射于BALB/C雄性小鼠,皮下或腹腔造成实体肝癌或腹水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动物的生存曲线肿瘤的抑制率。结果(1)给药动物肿瘤生长曲线明显低于对照动物;(2)动物生存曲线明显延长。给药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为43.2 d±2.8 d,对照组为25.5 d±12.1 d;生命延长率明显提高,约为对照组的1.7倍;(3)对小鼠肝癌的抑制率达66%~78%(P<0.01),对小鼠艾氏瘤的抑制率达72%~81%(P<0.01)。结论微量元素硒与适当中药结合有明显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黄汤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四黄汤高剂量组15只(40 g/kg/d生药)及四黄汤低剂量组15只(20 g/kg/d生药)。模型组每天灌以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2周。最后一次灌胃24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小鼠以CCl4(0.1%10 mL/kg)腹腔注射,禁食不禁水8 h后断头取血及肝脏,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部分肝组织制备肝匀浆,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取相同部位的肝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肝组织损伤的程度。结果:急性肝损伤模型组血清ALT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黄汤低剂量干预组血清ALT的含量则低于模型组(P<0.05),而高剂量干预组血清ALT含量则较模型组偏高(P<0.05);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黄汤低剂量及高剂量干预组肝组织MDA的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光镜下四黄汤低剂量干预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急性肝损伤模型组减轻。结论:四黄汤对小鼠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灵芝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研究灵芝多糖(GLB7)对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成4组,分别经胃灌注不同剂量灵芝多糖,每天1次,连续14d,对照组小鼠用等量蒸馏水代替。在实验第10、24d用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分别于免疫后第5d进行抗体生成细胞(AFC)检测和血清抗SRBC抗体凝集效价测定。结果:灵芝多糖喂药后2周,高、中、低3个剂量组小鼠抗体生成细胞以及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P<0 05);喂药后4周,高、中、低3个剂量组小鼠抗体生成细胞以及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灵芝多糖能提高小鼠的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二氢杨梅素(DMY)对荷瘤小鼠阿霉素(ADM)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建立4T1乳腺癌细胞Balb/C雌性小鼠体内移植肿瘤模型,观察DMY和ADM单用以及联合干预对小鼠移植瘤重、肺部转移灶和心肝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生理盐水溶液)相比,100 mg/( kg·d)的DMY对荷瘤小鼠瘤重及肌酸激酶、谷丙转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在体药物筛选,研究了以小鼠黑色素实体瘤组织中的原代细胞构建黑色素瘤模型的方法。从荷黑色素瘤小鼠的组织中提取原代肿瘤细胞,与体外培养的B16细胞通过皮下注射分别植入两组C57BL/6小鼠体内,考察两组小鼠肿瘤显现时间和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5.0×106个/ mL、每只0.2 mL时,小鼠黑色素瘤原代细胞和体外培养的B16细胞成瘤率分别为100%和80%,且小鼠右前肢肿瘤(大小约4 mm3)出现时间分别约在第3天和第8天。紫杉醇对两种模型的初步评价显示,与体外培养的B16细胞模型相比,原代B16细胞模型是体内筛选和评价特定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成瘤时间较短、成瘤率高,所得实验数据误差也较小。模型的建立为相关药物评价模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