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用河流地貌学的观点,分析了秦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的秦淮河流域洪水信息,提出了鉴别该流城历史洪水的原则,对历史洪水序列进行了F—检验和T一检验,经谐波分析拟合了历史洪水变化的周期,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最大洪峰流量与洪峰前降雨的关系,并对该流域洪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专门分析模型是洪灾分析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水力学原理,并以曹娥江流域为试验区,研制了洪泛区洪水演进的模型,为制定洪泛区防洪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拓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洪水风险图这一新型专题图的概念和实质含义,并自动设计了试验区不同入流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图,为试验区的防洪抢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流域洪水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周期规律,对其周期性采用谐波分析法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与洪灾形成规律,系统地研究阜平流域洪水灾害链.研究发现:洪水周期循环链主要表现在链的周期性反应,在时间进程上经过孕育潜伏期、启动期、爆发-持续-衰落期、平静期4个阶段,这4个阶段便构成一个洪水灾害周期;阜平流域洪水的主周期为10年,这与太阳黑子相对数量变化周期基本吻合,且近20年来,洪水灾害成灾周期呈变大态势,其人类活动对洪水周期因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洪水灾害链分析,为人们正确认识流域的洪涝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洪减灾对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GIS支持下的曹娥江上游洪泛区洪水演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门分析模型是洪灾分析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水力学原理,并以曹娥江流域为试验区,研制了洪泛区洪水演进的模型,为制定洪泛区防洪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拓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洪水风险图这一新型专题图的概念和实质含义,并自动设计了试验区不同入流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图,为试验区的防洪抢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皓 《科技潮》2010,(8):50-51
“洪灾”又名“水淹”。有文献指出:故宫修建于1406~1420年,建成后至今500多年了,却几乎不见“水淹”的记载。即使下暴雨,雨水也会很快排走,地面不会出现积水。为此,笔者花了两天时间,两次入宫,想把故宫从不发生“洪灾”的设计看个明白。  相似文献   

8.
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和控制全局损失出发研究了同一流域各利益主体的洪水损失分担问题。假设有多个代理人沿河而居,若代理人之间采取合作,则可能改善洪灾的时空分布,减少总的损失,提高社会福利。因此探讨了该合作博弈的基础——核的特征以及核分配,给出了具体的风险分担方式和子博弈精炼实施方法及最优安全流量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流域管理学研究重点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地区内人地相互作用的科学,流域管理学是以流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管理科学。流域管理学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性学科,是21世纪要重点发展的学科.流域管理学应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流域健康评价及指标体系的研究、流域水文管理模拟、洪灾管理模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模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数字流域研究及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蒙江“2002.7”暴雨洪水,给沿江两岸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文通过对“2002.7”暴雨洪水的成因、雨洪特点、暴雨洪水过程、洪水组成、洪水等级等分析,概括暴雨洪水的特点,进一步探索蒙江洪水特性及洪灾的成因,提出该流域防洪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东南沿海甬江流域为例 ,探讨了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小流域洪水预警和防洪减灾系统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设计了中小流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初步实现了流域水情自动监测、洪水预警、灾情评估和洪水调度等多种功能 .该系统有力的提高了中小流域防洪决策水平 ,并为中小流域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  相似文献   

12.
应用蒙特卡洛法对吉林省境内的3种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的洪水三要素进行了模拟,得出洪水三要素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3.
用估算统计参数,辅以皮尔逊巨型曲线推算设计流量,是解决缺乏观测资料流域的设计流量推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福建省流域面积小于 1100平方公里的中小流域,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并加上调查的特大历史洪水资料,从分析单站的年最大洪峰流量的统计参数入手,参照福建省各地区暴雨统计参数分布规律,经分析归纳,提出了分区多年平均年最大洪峰流量(Qm)的经验公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及偏差系数与变差系数比值(Cs/Cv)分区图.可供福建省中小流域规划和工程初步设计,推求设计洪峰流量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小流域目前径流和淹没预报难度较大且精度偏低的问题,本文以北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降雨径流-洪水淹没模型。在非耦合情况下,基于WRF-Hydro模式构建北江流域水文模型,通过对主要参数率定,优化了WRF-Hydro水文模型,模拟了流域的产流、汇流等水循环关键要素。在耦合情况下,将WRF-Hydro模式模拟的径流过程作为CaMa-Flood模型的边界条件,从而实现对整个流域的洪水淹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参数率定的WRF-Hydro水文模型中,针对验证期的5场典型洪水事件,皮尔逊相关系数均高于0.8,纳什效率系数在0.52至0.71之间,在预报期的三个洪水事件中,洪峰的平均误差为22.2%。在水文水动力模型耦合后,能够准确地捕捉洪水淹没与降雨强度、洪水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供洪水发生后洪泛区的淹没深度和范围等关键信息。本文构建的降雨径流-洪水淹没模型能够适用于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北江流域,为类似半湿润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也为水文水动力模型耦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赋予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丰富的内涵。接着从自然地理特征、历史上黄河南泛夺淮影响和不恰当人类活动作用等三方面探讨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的成因,着重分析了不恰当人类活动对流域蓄泄洪水、提供有效水资源和水体自然净化三方面能力的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就是追求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水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的研究将会促使人们将水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其对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保证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流域洪水预报新安江模型参数优选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流域洪水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汇流速度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应用新安江模型进行小流域洪水预报及模型参数优化率定的方法.该方法以最小二乘法作为模型参数优选的准则,并采用逐次渐进网格寻优法优选模型参数.由于该方法同时优选所有模型参数,不需要对实测径流进行分割,从而可避免人工分割径流而出现的参数率定误差.最后,按照该方法,应用二水源、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对广东省黄京塘流域进行了研究计算,优选出了模型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二水源新安江模型效果比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好.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作为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也是洪水灾害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常给域内多个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由于区域内各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差异较大、各国防洪减灾意识与经验参差不齐等因素,亟需完善区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机制,协调上中下游国家共同治理洪水灾害。回顾了澜湄流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进展--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起步阶段、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初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转向引领的全流域合作阶段;针对域内国家在联合防洪合作工作中的差异,提出对策建议和展望,旨在完善覆盖全流域、协调域内国家多层级不同利益诉求的合作机制,有效应对洪水灾害风险,助力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防洪安全领域积累的监测数据,准确理解防洪安全态势,形成科学的综合决策,通过融合态势感知相关理论,提出面向流域防洪安全的态势图谱构建及可视化方法。从时空对象的特征、关系和行为入手,结合态势理论本体方法,针对流域防洪安全问题,厘清了相关的态势感知概念,构建了防洪态势指标体系,提出了态势图谱建模及可视化方法,并介绍了该理论在丹江口库区的应用,对态势感知理论在防洪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功率谱和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三条主要河流的洪水序列进行周期分析.为论证所得 周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文中提出一种计算具有历史调查洪水资料的不连序序列周期的方差分析 法.并用历史调查洪水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闽江流域长期洪水过程有一个7年显著的周期,九 龙江和晋江流域分别为6年和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