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中叶以来,德性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诸多学者也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挖掘德性资源。朱熹作为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思想,如果说“理”是其宇宙论的核心,那么“仁”就是其道德学说的核心。朱熹的仁学德性思想,远承孔孟以爱说仁,近绍程颐性理言仁,后启阳明感应论仁,在中国德性伦理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和推陈出新的深远影响。朱熹通过“理一分殊”和“生仁互通”建构了仁学本体论,通过“明德见性”和“性体情用”彰显了仁德的内在性,通过“爱有差等”和“反身而诚”体现了成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浅谈习武者“为仁”、“重义”的武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锋 《科技信息》2009,(14):145-145,147
《大学》中曾提出“明德”、“内外兼修”,武德规范已成为历代习武者的标准,在古代的武德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德为艺先”,贵仁、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等伦理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伦理文化体系。东方儒家伦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为仁”、“重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武术界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武德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3.
朱熹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方针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德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理论,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借鉴和继承。今天,我们要通过研究朱熹思想,联系实际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针。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5.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孙子兵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厚爱其民”、“爱人”,重视“道”的作用,将帅应有智、信、仁、勇、严五德,将帅要善于造势等,都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表现。文章还对孙子伦理思想的优劣作了分析,认为义利并举,注重道德实践是其所长,以君主的意愿为轴心,“令民与上同意”等,则是其不容忽视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居于“源头”地位的思想巨匠。在他们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义(道德)利(物质利益)思想。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我们反省儒家思想和转型时期的价值重建颇有意义。一、人情之所欲与外在之善朱熹说:“利者,人情之所欲。”①即是说,利是满足人之需要的物质利益。“子罕言利”(《论语·子罕》,以下仅注篇名),但从其“言利”的寥寥数语中,则孔子不但承认“人情之所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鼓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来源之一。本文对《诗经》中的“五伦”关系,如孝、弟等道德范畴,对传统伦理中的智、仁、勇、礼、温、良、恭、敬、德、信、直等德目,结合诗篇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10.
朱亮 《科技资讯》2014,(31):248-249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老子》的理解与评价、老子与释道、朱熹哲学与《老子》等几个方面分析朱熹的老学思想,可以发现老学本身的理论活力并进一步彰显道家思想在朱熹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要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在经史关系上,朱熹反对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重经而弃史,二是重史而废经。他把历史研究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主张先悟透经书义理,然后再阅读史书,研究历史。其论历史人物,特别强调义理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兼顾“资质”和“本领”,坚持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重义理,亦重功业。从天理的角度出发,朱熹把史书编纂的目标定为明正统、正纲常,强调用书法义例来达到昭鉴戒和明人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熹于苏轼词学的接受,已超越词体的学习模仿,攀升至人生态度的欣赏接受,从而在《晦庵词》中体现出“浩然自得”的清旷词风,形成与南宋理学词家迥异的风格,既是对当时南宋词风的接受与反映,也是对理学与词学之间关系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从《朱子读书法》看朱熹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剖析,不难看出其所蕴涵的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观和教学过程观、启发诱导和体悟式的教学方法及虚心谦逊和勤奋持恒的情意学习观等教学论思想。其中关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行为陶冶相结合等见解对现代教学有着重要的借签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林安梧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1):5-11,128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此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孝道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目 ,而是一切德目的总称。“立己立人立物”、“正己正人正物”、“成己成人成物” ,可归纳为“修己安人”的命题 ,而且实现“修己安人”的最终方法是“仁”。“修己”是指修养自己和安定自己生命的意思。只有从“修己”“安己”到“安人”和“安百姓” ,才能建立起君子外王的根本。以上观点 ,可以为 2 1世纪如何以仁教确立人的主体性 ,确保人的尊严性 ,进而保存自然万物之尊严性、实现人类的共生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和谐等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既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震生平及学术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震是南宋后期浙东地区一位有成就有创见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文章第一部分对黄震的生平履历和著述作了扼要的叙述;第二部分就黄震的经学、理学和史学对其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作为朱子后学者,黄震继承了朱学体系中重致用的思想,同时对朱学末流之弊及朱学本身的某些虚空倾向进行了纠正和批判;黄震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体系(SoS)是“系统的系统、网络的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多网铰链、跨域联动的复杂系统,贯穿物理、赛博、认知乃至社会等多个空间。体系实验作为体系研究的工程化解决途径和方法,需要明确整体、关联、弹性、博弈等体系化思维理念。通过总结大数据分析、模型辅助、行动仿真、对抗推演等基本实验方法,提出了“人机协同多重聚焦框架”“多域网信融合体系背景”“能力指标动态实时监测”“基于基线多维比对评估”等4个体系实验工程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展望了体系实验工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