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丽斑麻蜥(Eyemias argus)为黑龙江省3种蜥蜴的优势种,通过157只(98 、59)丽斑麻蜥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分析,将为基础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52只,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2,草原沙蜥100只/hm2.2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为34.2 mm,成体组为54.5 mm;草原沙蜥的亚成体组为35.4 mm,成体组为57.9 mm.种群性比(♀:♂)丽斑麻蜥为1∶1.07,草原沙蜥为1∶0.94,平均接近1∶1.调查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个种群的密度相差不大,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可以重叠,可以共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中;丽斑麻蜥亚成体比草原沙蜥亚成体更生醒晚.蜥蜴体温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3.
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生殖行为及生殖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胎生蜥蜴系卵胎生蜥蜴,每年繁殖一次,产仔期集中在7月初到8月末,分娩时间为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平均窝仔数为7.8(7~11).胎生蜥蜴的生殖行为复杂.胎生蜥蜴雌性采取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其平均生殖投入率为0.383;雌蜥体重、生殖投入率与窝仔数呈正相关,体长与窝仔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蜥蜴皮肤感受器作为分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鬣蜥科(Agamidae)和壁虎科(Gekkonidae)共6属10种蜥蜴的皮肤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鬣蜥科沙蜥属(Phrynocephalus)5种沙蜥具有共同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并且感受器显微构造具有种间差别,但是其差别不明显。鬣蜥科龙蜥属的草绿龙蜥(Japalura flaviceps)不具有感受器。壁虎科4属4种壁虎皆具有皮肤感受器,并且,不同属的种类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差别明显。另外与有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不同分类类群的种类可以具有相似的皮肤感受器显微构造。本文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皮肤感受器的有无及感受器显微构造的差别作为蜥蜴类分类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密点麻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的变化深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从地温、近地温及气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密点麻蜥体温的变化规律,证明它们与体温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光照度关系不密切,与栖息地高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以宁德和舟山两个北草蜥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的差异,推测其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在对策.在个体水平上,测定了北草蜥的热敏感性,包括不同地理种群的耐受高温(CTmax)和耐受低温(CTmin),不同温度下的疾跑速度,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结合不同温度下呼吸代谢数据来研究种群对热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区的北草蜥种群的耐受高低温差异显著,舟山蜥蜴的CTmin小于宁德个体,但其CTmax大于宁德个体.两个草蜥种群从18~28℃疾跑速度都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从28~38℃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开始下降,且在相同温度下,舟山北草蜥的跑速较宁德北草蜥快.同样,两个种群的呼吸代谢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舟山种群的呼吸代谢水平在不同温度水平均高于宁德种群.呼吸代谢的种群间差异与个体体重差异有关,因为,去除体重差异因素后两个种群的呼吸代谢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利用垂直极聚丙烯酶胺凝胶电沪分离麻蜥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了PH值、温度及底物浓度对同工酶的影响。比较了各同工酶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及米氏常数。  相似文献   

8.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数量为1~7个(以2~4个居多),与雌性的头体长、腹长、体重正相关,而与尾长不相关.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形成机制、与交配次数、后代成活率之间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内蒙古地区胎生蜥蜴种群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6,雌性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5,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除雌性性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外,所有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这与我国小兴安岭胎生蜥蜴种群的染色体组型一致,而与大兴安岭东坡的呼玛种群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胎生蜥蜴(Lacerta V 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在胎生蜥蜴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N”字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梭形、椭圆形,条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结论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各部密度分布大体呈一系列高低变动的“M”形曲线,有两个分布密度高峰,分别是胃体和回肠,其中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而在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较低,其中食管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呈锥体形和梭形,多位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之间或上皮细胞基部,还有的位于固有层中.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赤链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波浪形,其中胃幽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体次之,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梭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赤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赤链蛇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3.
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红点锦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分布密度:食管:7.5±2.64;贲门:15±4.68;胃体:22.4±6.07;幽门:50.65±8.79;十二指肠:33.8±7.85;空肠;23.55±6.55;回肠:27.15±5.01;直肠:7.7±3.47;(2)嗜银细胞形态:嗜银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一般分4型:A型、B型、AB型和NP型,各部分嗜银细胞均分布在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肠腺上皮细胞之间.  相似文献   

14.
应用5—羟色胺特异性抗血清,对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细胞在乌苏里蝮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其中幽门部5—HT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密度为最高,食管部最低,同时对其分布型的原因、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对家兔(Oryctolagus cunieulus Rabbit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位置及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小肠段嗜银细胞呈梭形具有突起,而其它部位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嗜银细胞多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除食管未见嗜银细胞外,消化道其它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近似呈字母“M”形.根据其嗜银细胞形态,认为家兔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两种分泌方式.本文还结合家兔的食性、消化特点对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白眉蝮蛇消化道的嗜银细胞.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分布密度从食管到幽门逐渐升高,到幽门达最大值,从幽门到直肠又逐渐下降.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通过形态学观察认为嗜银细胞具有内、外、旁分泌三种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植物学教材的根茎2章存在大量的相关概念,而且这2章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和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进行相关概念及根茎异同点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这些相关概念及在整体上掌握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