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延伸和体现,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阶层的各种差距,有来自中观层面的学前教育制度、决策、教育投入等,有来自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育、教师观念与行为、家庭环境与教育等。由此,可从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伦理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切入,分别提出相应的实现策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发展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竞争力,构建了"三三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模式,即从三个层面——综合层面、适应层面、实用层面,通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吸收阶段、运用阶段,在三个环节——课程设置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3.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猛增和教师质量水平欠缺的双重压力。如何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吸引优秀毕业生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当中,规范农村学期教育的教师管理,特别是从政策、法律制度层面提供保障,是我国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自然不能忽略对其文化层面的考究.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文化特征塑造了儿童所特有的文化,包括儿童群体文化和儿童个体文化.必须通过关注儿童文化来促进学前教育的文化公平,进而实现学前教育真正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初探--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为背景,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三个角度对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与传统的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的"内循环"和"外循环"模式理念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作为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以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为核心建立内部指标子系统,以产业关联等级和市场准入等级为核心建立外联指标子系统,从而建立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定量拟和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构造出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实证部分以建立的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对江苏省循环型服务业的两个发展阶段近20年的规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边远民族地区因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关人员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经费难以落实、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低及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教育扶贫的战略背景下,边远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具备良好的政策基础,理论成果愈加丰富,具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实践指导,广大家长和教师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边远民族地区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江苏产业结构区域差异与高职教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分析表明,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别,产业发展政策也有所不同。为应对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江苏的高职教育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省级统筹,促进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在区域层面上,应加强资源整合,制定区域化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上,应加强院校特色化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基础上,提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即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均衡优质学前教育师资分布、重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以区域经济研究四大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组成四个层面(哲学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基本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来构建区域经济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长远而又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已有资源;二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三要积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四要制定各项政策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全科型教师的师资问题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以及影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进行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应加强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效沟通,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为对象,构建起培养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培养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全科型教师,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和改革后,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暴露出一些弊病,不能充分地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根据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特点,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现状,要加快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必须重点解决好培养机构的确定、办学层次的定位、培养模式的变更和培养工作的扶持性政策的完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学校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以及义务教育的价值追求等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对这项系统工程进行梳理,处理好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关系,从而构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高等师范院校的职前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而高师职前教育明显滞后,不适应新课改对师资培训的要求。基于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旨在重建高师职前教育的理念和行动策略,使高师院校所培养的未来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时期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和谐社会建构、教育公平理念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追求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应注意: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动态的、相对的、特色化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分阶段实现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量上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发展,从质上也开始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同时,高等教育也从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优秀文化传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各项国家战略的实现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根本,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目标在于培养人格,形成德性。但现状与目的相去甚远,改革刻不容缓。立足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将能全面影响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办园体制制约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办园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为此,应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支点,促进融资,从而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与家庭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举办学前教育的格局,同时,因地制宜多样化办园,以突破云南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教育政策调控弱化、社会普遍存在的追求高学历的价值取向、办学奈件跟不上产业发展等因素,导致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吸引力严重缺失。文章认为,应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普教和职教均衡发展、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纵深推进产学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农村县级职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