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翻译实践,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通过对《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和宗教改革,革除了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弊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对欧洲思想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对基督教新教的发展、欧洲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辛迪亚 《科技潮》1999,(8):112-113
新的疾病不断发现,细菌、病毒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而开发新的药物代价太高。怎么办?科学家认为.应当从现有条件出发,作好防病工作。细菌到处扩散,扩散到哪里,就在哪里传播疾病。早在中世纪,欧洲就曾流行过黑死病;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了西班牙流感,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流行病反复发作,每一次发作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在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的时候,流行病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3.
面对黑死病疾风暴雨式的肆虐,为了维持与安定社会统治秩序,英国教俗两界权力组织都采取了诸多的应对措施。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督教教会所拥有的社会感召力和控制力,使其在瘟疫降临之际首当其冲。以英王为首的世俗权力,在黑死病肆虐期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其价值极其值得关注。英国政府在此期间的基本理念是"敬天命,尽人事",积极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这个精致山林小镇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建筑物上都画着精美的壁画,漫步其中,宛如置身于一座巨大的户外壁画博物馆。来到慕尼黑的第一天,我们并没有急着去看这个因为十月啤酒节、宝马车和拜仁慕尼黑队而闻名世界的城市,却直奔着巴伐利亚南部的德国,想要看看心目中向往已久的阿尔卑斯山脉。每个小镇有每个小镇的内涵,每个小镇有每个小镇的灵魂,阿默高的灵魂就是壁画。据说,中世纪战争期间,黑死病席卷欧洲大地,村长带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十四世纪青藏高原的宗喀巴宗教改革和十六世纪欧洲大陆的加尔文宗教改革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对两次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大宗教改革在社会功能方面体现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标志着西欧开始了一次新的精神革命。路德的理论和改革,带来了人性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解放。而面对中世纪上帝留下的神正论救赎传统,加尔文及其教派则企图使其成为连接古代和近代、此岸与彼岸的纽带。本文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所倡导的精神为切入口,以图阐明其对西方近现代法律及法律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一般被作为愚昧和黑暗的代名词,这个时期基督教获得了文化的垄断地位,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的发展史。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为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西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为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留下了无尽的弊端,因此才有了文艺复兴和近代西方哲学对基督教的大加鞭挞。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爱森斯坦专著《作为一种变革动力的印刷出版:欧洲近代早期的传播与文化变迁》的问世,学界对其给予印刷术对宗教改革乃至近代社会转型的巨大肯定就一直争议不断。爱森斯坦的观点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对于我们思考印刷术对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翻开欧洲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以公元455年古罗马的陷落为标志,欧洲开始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欧洲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从社会形态来看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在自然观上却是一个倒退。原来,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用原子和物质运动勾画出的一幅生气勃勃的自然图景,到中世纪,却成了一  相似文献   

10.
从1348年到1352年,横行的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总计约2500万人因此丧生。在人类历史上,类似当年的黑死病这样不断来袭的新品种细菌层出不穷,从SARS到禽流感——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交通速度的不断提高,新生传染病对人类以及生物种群所形成的"灭顶"威胁如同利剑悬于颈后。冰川病毒是否会扮演恐怖杀手的角色,终结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调查青藏铁路通车对柳梧村宗教的影响,以充分的调研数据证明了柳梧村的宗教没有遭到破坏、削弱,更没有被“灭绝”,村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不折不扣、实实在在的实现。柳梧村的情况是西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实实在在实现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文化在继承传统和保持藏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西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不折不扣、实实在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英格兰早期由于信仰天主教而禁止离婚。16世纪亨利八世的离婚风波最终导致了英格兰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同时也深深地冲击了婚姻立法领域。自此,英格兰开始踏上离婚改革之路,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而揭示英格兰世俗和宗教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力量对比以及最终确立过错离婚的历程,并对此改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趋于正常化。但是宗教的发展仍然难以适应信教群众的要求,同时宗教发展中涌现的种种负面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挑战。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就必须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重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论基础,推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法律化,同时加强对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宗教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工作大局。9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密围绕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中国的宗教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认识中国宗教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形成了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政策、法规体系,指导和推动了宗教工作的实践,不断开拓宗教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宗教呈现出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5.
印度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属人法改革运动,婚姻家庭法改革首当其冲.这场主旨为“统一化”、“世俗化”的法律改革,在宗教多元化背景下,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人数占全印度人口总数的94%.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的交互碰撞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引发的教派纷争,使得印度婚姻家庭法改革屡屡受挫.“Shah Bano”案正是这一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宗教多元化的特定背景下,只有确立宗教宽容、平等互信的基本理念,才有可能成功推进法律统一化与世俗化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深受苯教和佛教的影响,这也是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因素.藏族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体现了藏族对待生死的从容和坦然.文章以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为出发点,结合藏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藏族的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藏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7.
右江农民运动的兴起时变革风俗提出了要求,并为右江地区传统风俗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农民运动主要从破除宗教迷信、推翻旧礼教、倡导新型风尚、禁除烟赌娼妓陋习、改良旧俗、反对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平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则对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寺庙众多,僧侣数量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旧西藏就是一个信仰自由的人间乐土。历史上,旧西藏寺院集团、僧俗官员、世袭贵族三大领主集团对下层僧尼、广大农奴实行野蛮的政治统治和残酷的经济剥削。被统治阶层生活动荡命运悲惨,毫无安全、人权可言,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历史洪流中,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央历代领导集体都以“慎重稳进、十分严谨”的态度领导了西藏各项工作,在宗教领域,建立了和谐、和睦的宗教关系,实现了信教群众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初期的欧洲,罗马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已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触动下悄然变化,宗教和世俗政治都面临着是因循守旧还是积极改革的艰难抉择。马丁·路德通过不断向宗教和世俗政治阐述他的神学主张,积极推动宗教改革。在1528年的“预防性战争”危机中,他亦积极充当事件和争论的调停人。路德在履行宗教天职过程中与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让步,显示出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与世俗政治变革相互纠结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正在加大。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养、树立和巩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探讨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