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为真正惠农强农,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激活农村的消费潜力,“家电下乡”活动必须立足于不同区域农民的需求。通过分析浙江丽水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需求特点,以及从农民视角剖析“家电下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们发现: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服务和引导,进而完善“家电下乡”机制。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是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乡村崩溃的危机,费孝通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主张工业下乡,通过发展”乡土工业”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乡土重建,但费孝通的理论在当时却囿于社会现实而无从付诸实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费孝通的理论,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12月25日,中宣部、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司法部、国家计生委、中国科协等8部委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安徽省肥西县举行2009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并在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等陪同下。率“送科技下乡”服务团成员深入肥西县花岗镇天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调研指导农业特色产业,赴山南镇小井庄慰问特困户。  相似文献   

4.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和实验活动,是现阶段中国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及陈翰笙等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的思想以及实践,经过了革命和风暴时期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初步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新兴起等几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和社会实践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是我们总结、归纳和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渊源和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建设的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村庄规划布局、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以及农民主动参与意识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树立“三个理念”、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六个机制”的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近日,重庆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团第二分团以“2008年科技下乡暨科技特派员下农村活动”为主题的启动仪式在渝北区兴隆镇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平稳、共同富裕等多项国家发展重大方针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传播先进的经营销售理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具有贴近“三农”、学科门类齐备及培养体系健全等先天优势,与乡村振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推手。职业院校可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三个方面发力,探索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职业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推”的产业联盟为平台,实施“四体融合”科技赋能模式,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束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资源匮乏、传统乡村结构的延续和乡村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人口和其他资源要素从城镇向农村地区的流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来自城镇的“新村民”进入农村以后,对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论证与检验。本文以新村民进入早、成规模且影响较大的上海市岑卜村为例,在长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并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村民进入农村对增强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整体上新村民仍难以融入农村社区,也无法转化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原因在于新老村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还比较弱,日常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新老村民之间互信关系的构建。因此,在鼓励城镇居民进入农村创新创业、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新村民创业创新的配套支持,构建有效的新老村民沟通、交流平台,依法赋予新村民在农村社区中的平等地位,以促进新老村民的有效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才流动现象的社会资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巨大的利益差别之下,目前已经有大量农村人才流出本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本要素对农村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意义。正确分析和研究农村人才流动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的发展,中央先后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探讨河南省农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则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城乡巨大的利益差别之下,目前已经有大量农村人才流出本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本要素对农村人才流动具有很大影响。正确分析和研究影响农村人才流动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篮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对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公共服务是"三农"的短板,严重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重要机制。我国农村初步具备了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使公共服务社区化成为可能: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打下了基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零距离需求的企盼以及农村面临的社会与经济、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等外部压力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信息技术人才问题,提出了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大学生村官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采取该项举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对井冈山老区的高校、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现状,阐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推进"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层网点建设;多方扶持发展,建立共享机制;注重人才培养,保障网点运行。  相似文献   

19.
农村科技发展与和谐农村建设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在农村的实现。和谐农村实现的条件和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农村科技支持。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科技的发展,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在和谐农村建设中,不仅需要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发挥其他科技以及社会科学在农村政治、文化和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后现代农业"才是农村和谐的真正基础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公共财政的本质入手,指出公共财政就是一种民主决策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立的概念。它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另外,社会产品中还存在着混合产品,这些产品提供的利益一部分可分.一部分不可分。教育产品应归属于这一范畴。对教育产品的归属认定后,本文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具有强烈的公共性,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工作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