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诗至唐代有古、今之分,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格律体式的一种诗歌,其格律之所以能在唐代形成完整体系,既得益于吟诗之风的内在动力,也有赖于诗赋取士制度的外在影响。在这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唐代诗人在继承南北朝声律成就的基础上去粗提精,顺势定式,构成了格律精美的近体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汉字、汉语特点全面发现的历史契机,简述我国古体律诗产生的历程,论列声韵格律的基本法则,以及中西各国诗歌格律迥然不同的客观条件。并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所产生的历史演变,指出我国古诗格律超时稳定的的历史原因,从而阐明诗律改革的迫切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英诗格律特征出发,从而引出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特点而又不失原义。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体现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音韵更好地体现在译文中常常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本文先是对英诗的格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划分诗歌格律,最后升华到如何保留原诗格律,并提出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诗歌翻译中的音乐美而改变原诗意义,即不能因韵害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在诗歌形式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即出现了具有严密格律的诗体——律诗。律诗体制的定型,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由非格律体正式进入了格律体的时代。在它的影响下,唐以前早已流行的绝句很快地格律化了。而此后产生的两种新诗  相似文献   

5.
新格律诗派的产生是继宗白华、陆志韦等对初期白话诗极端散文化的散漫倾向的校正之后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冲击。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应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三美”主张。这些“格律”是不同于旧诗“格律”的.是一种在继承中国古诗、西洋诗格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白话语言的创造而形成的“新格律”,因而他们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格律诗派逐渐为现代派所替代.但是却在许多诗人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都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作均具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推崇,成为后人借鉴的楷模。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也是如此,是继承与创造的结合。他在致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反,不讲平厌,即非律诗”。词也如此。古典诗词讲平厌格律,音韵和谐,节奏流转,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音乐美,构成了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因素。但它格律甚严,有束缚思想的~面。毛泽东诗词格律严谨,在体现格律要求、保存节奏、韵律的韵美等特点的同时,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8.
诗歌必须有格律。格律是规矩、方法,是有规律性的自由。诗歌的韵律要素和造型要囊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凝结物。新诗的规范化也就是总结、创新和发展。对新诗“规范格式”的总体要求:利用传统、立足民间、适应现代,面向未来,新诗“规范格式”的具体设想和若干例证。  相似文献   

9.
周词订律     
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二十六年三月初版 凡四册正书十卷补遗二卷附录二种 词之音律与格律,二者不可分,而以音律为主。如格律必准乎音律,不然于格律何有。若从格律追探音律,则不可必得也。至于作词则贵实用,远如凡工勾足可以不问,近在平上去入不可不知,诸词谱之作,实应此需,正不必以 明绝学而方有价值也。格律者音律之末,不外归纳前人之作而得一比较一致的轨范而已。然音声亡矣,终不可复,苟格律之具在,则虽亡不亡聊胜于无耳。 准是义言,今日用力于词之格律一面,其工作自有价值,而其致力尤劬成绩尤完美者,其值亦必愈大,此固不待言,而对于此方…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未选之路》是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首小诗几乎家喻户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于平实中见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可谓独具匠心。运用文体学理论,可以对本诗的格律,用词,句法,重复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出其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兴趣,以"韵语教学"为主题,借鉴文言诗词句末压韵,把化学知识点编写为更容易识记、记忆保持时间更长久的韵语,推出"韵语教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薛道衡的诗歌流传不多,但通过与《广韵》相对照,考其韵部分合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切韵》时代的薛诗多数已经反映出了《广韵》的用韵规律,如:尤侯同用、支之脂同用、歌戈同用、寒桓同用、唐阳同用、灰咍同用、先仙同用、真谆同用等。还有一些诗韵与《广韵》同用独用规律有不同之处,如薛诗中尤月同用、青与清庚同用、支齐职同用、豪叶同用、东职同用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青与清庚同用,反映了当时韵的特点,体现了《广韵》系统之前诗人们用韵的一些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从小就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天地里吮吸甘露,使得其诗篇天生就有着独特的诗韵。情韵相生的诗韵之美,正是舒婷诗歌诗韵的独特之处。笔者从由韵表情、因情定韵两方面来解读舒婷诗韵,希望这些认识能为当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韵文的标点应是在韵脚处用句号,非韵脚后不应用句号,但释绍昙一些诗的标点出现了与该条例相反的情况。本文胪列绍昙所有标点有疑问的诗,并从押韵的角度指出其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的一首名诗,也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一首诗.在众多译本之中,黄新渠的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体特点.因此,本文从韵律、节奏、文化因素及句子层面等分析一下黄新渠的译诗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冯时行诗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宋代重庆籍著名诗人冯时行诗词用韵作了穷尽式的考察,旨在了解其用韵的时代和地方特点.冯时行虽然基本上是按照宋代通语押韵,但一些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四川方音,有的还可能只是当时的重庆方音.  相似文献   

18.
屈赋中居于句首的修饰语"纷"在一定条件下,与其处在宾语位置上的名词中心语间隔出现,形成"纷……x+名词中心语"的悬空格局.悬空的条件是:修饰语"纷"的中心语在宾语位置上已经与一个修饰语x紧邻共现.悬空的原因是:(1)与修饰语x相比,"纷"同名词中心语的语义关系相对较远;(2)修饰语x已经与名词中心语在句中组合成一个标准音步,更外层的修饰语"纷"必须被安置在句首一端,才能保证诗行主体部分仍是标准音步构成的韵律节奏.悬空的作用:(1)诗行主体的双音节节奏,是对<诗经>确立的标准音步的重复和回应,以确认屈赋作为诗的性质.(2)安置在诗行之首的非标准音步,是屈赋的创造,它们形成了楚辞不同于<诗经>的错落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9.
张瑞 《科技信息》2010,(7):206-206,282
诗歌的翻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真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情感,也要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和音律。本文通过对古诗《行宫》的几首英译进行赏析,并说明诗歌的翻译可以做到意、形、音的完美结合,达到神似、形似、音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进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关、意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