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治病是北方少数民族萨满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萨满往往充当民间医生的角色。萨满医术是一种精神医术和心灵医术。萨满主要是治心因性的精神疾病,其主要治疗手段也是一种心理治疗。在萨满医术中包含着现代精神医学中使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治愈机制。萨满的精神医术之本质在于通过各种方式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平衡,与此同时让患者振作起来,对自己的病情持乐观的态度,确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萨满精神医术就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性心理——生理调控术。对萨满医术,应从心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得出比较全面而相对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外学者对“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历来说法不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对“萨满”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可以认为“萨满”一词不是外来语,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其义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3.
张锐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417-1420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文学创作从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中汲取了丰沛的养分。她的长篇小说《爱药》是一个个萨满教文化意象连缀起来的印第安史诗。通过运用萨满巫术、念珠、神圣烟斗、蒲公英等萨满文化意象,厄德里克构建起印第安萨满文化在印第安社会中的失落、回归与传承的过程,并阐述了传统萨满文化在颠覆白人文化霸权、重构印第安民族身份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满族萨满跳神所呈现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萨满跳神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似喊似唱的说着唱、唱着说,乐中舞、舞中歌”的活动及表演形态。所谓跳神,实际给我们感受的是萨满神鼓和西沙(腰铃)等响(乐)器的声音、舞蹈的各个姿态、神歌的各类神调。满族萨满跳神是歌、舞、乐的综合体,是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是经历了几代人而积淀起来的民俗文化。长期以来,这种具有原始色彩的、大型的、公开性的群众祭祀活动,一直充实着关东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作为清代八旗汉军的一种主要的祭祀形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曾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同时也为我们多角度研究八旗史与民族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满族萨满神话传说生动地再现了满族先民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萨满意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萨满文化和满族的经济、历史、宗教、习俗、心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是经历了几代人而积淀起来的民俗文化.长期以来,这种具有原始色彩的、大型的、公开性的群众祭祀活动,一直充实着关东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作为清代八旗汉军的一种主要的祭祀形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曾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同时也为我们多角度研究八旗史与民族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王忠 《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120-122
满族萨满神话传说生动地再现了满族先民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萨满意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萨满文化和满族的经济、历史、宗教、习俗、心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墩笃”考     
“墩笃”一词在古文献中常记作“敦笃”。翟时雨先生在《重庆方言志》中对“墩笃”一词释为“男性长得帅”。有待商榷。本文通过考察一组同源词,对该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认为以“敦”为声旁的一组同源词在意义上都有“厚实、敦实”之意,即可证“墩笃”解释为“”男性长得帅”义欠妥。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双语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扩大,双语现象也逐渐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双语”一词是个新的外来语的意译词,英语为DigLossia.它的涵义原是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指一种语言中存在两种变体。‘高标准语言’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低标准语言’用于口头交谈。”这种解释同今天许多学者对“双语”的认识并不一样,这并不  相似文献   

14.
萨满文化是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形态。萨满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而满族信奉萨满教由来已久,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本文试从萨满文化写起,对满族歌舞的形成、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 ,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宝贵财富,“求同存异”的提出及运用即为其一。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求同存异是当今人们常用的一个词,但查一查权威的《辞源》和《辞海》,里面没有收集这个词,可见它是后来产生的新词。最通俗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新华成语词典》将其作为一个成语解释为:“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在主要方面求得一致。”1986年11月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及举例是:“找出共同之处,保留不同之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7.
萨满文化是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形态.萨满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 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而满族信奉萨满教由来已久, 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影响深远.本文试从萨满文化写起, 对满族歌舞的形成、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萨满教是哈萨克人信仰的原始宗教,体现在哈萨克人的民间传说,文献记载以及哈萨克族习俗中对萨满教的遗留,萨满教流行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长期支配着哈萨克人的精神生活,深刻影响并渗透于哈萨克人现有的宗教信仰里面。  相似文献   

19.
“红色”(red)在中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翻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科技信息》2010,(9):230-231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种各样的颜色随处可见。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从理论上讲人们对它的感知是一致的,因此不难发现“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本身以外的因素(如民族因素和习俗因素),“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又有不相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异同对中英文中翻译互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短语或短句,是一国文化的精华。有些英汉习语,从字面上看酷似,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它们实际上是“似同实异”或“似是而非”,在翻译中很容易出错,本文整理了几对这种形似义异的词,旨在培养和提高读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