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茶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用4倍于叶重体积的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4次,每次提取20min,用2倍于提取水溶液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3次,茶叶中茶多酚提取效果最好,其平均浸出率可达86.3%。  相似文献   

2.
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超声波辐射条件下,研究了从绿茶中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该方法与常规溶剂浸提法相比较,具有提取温度低、收率高、氧化损耗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从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从竹叶中提取萘多酚的提取方法及提取条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60%的乙醇做为溶剂,提取温度为50~55℃,提取时间为4 h左右,茶多酚的得率为0.45%.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工业规模综合提取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工艺方法,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并对多酚组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到成本低、提取效率高、环保、节约的绿茶中茶多酚提取方法,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微波加热法从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酚。研究了提取剂浓度、料液比、微波提取功率、微波提取时间、提取级数几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获得了微波法提取绿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50%乙醇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g/mL)为1∶9,提取功率设定为320W,提取时间18s,微波浸提2次,此提取条件下,绿茶中茶多酚提取率较传统提取法高,可达23.4%。该方法较传统提取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提取时间短、节约能源,可广泛用于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洱茶为材料、水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浸提次数4个因素对其所含茶多酚和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综合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 h,溶剂用量(固液比)1∶10,浸提次数1次.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物干物质得率为20.65%,其中茶多酚含量为30.47%,茶多糖含量为57.26%,且该提取物作用于高脂饮食小鼠降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其主要成分儿茶素,化学名称为3,3’,4’,5,7-五羟基黄脘儿茶酚,分子式C15H14O6,分子量290。有两种异构体,即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其他儿茶素衍生物有d-没食子儿茶素、L-表没食子儿茶素、L-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  相似文献   

8.
茶灰中提取搞氧化剂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由茶厂废弃物--茶灰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两种实用工艺。工艺B利用现代提取技术,可以价廉、方便地制取茶多酚。  相似文献   

9.
潘卫仓 《甘肃科技》2011,27(15):57-58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是儿茶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是一种目前不能人工合成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主要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应用前景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茶多酚残液中提取天然茶氨酸需通过凝絮、活性炭吸附等预处理,再经由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型)动态吸附、洗脱、浓缩、结晶而得.研究得出茶氨酸提取最佳工艺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5g.L-1,上样液pH=3.5,洗脱液浓度0.20mol.L-1,洗脱流速为2.4BV.h-1(BV为层析柱体积).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谱图、红外光谱表征目标物.所制得茶氨酸粗品提取率为3.07%,纯度在9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用HPLC方法对中国茶叶中茶多酚等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中用HPLC方法对6种中国茶叶的茶多酚和生物碱类等成分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种中国茶叶中总儿茶素含量按照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的顺序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碱类的咖啡因和茶黄素的含有量与茶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茶多酚制备(工艺)过程中抗氧化条件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介质中添加无机抗氧化剂能明显抑制茶多酚氧化,其抗氧化效应序列MST>MSO_4>Na_2S_2O_3>KI。MST对人体无害且价廉,它的应用为茶多酚商品化开发提供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K,不添加茶多酚)、低剂量茶多酚组(LTP,饮水中添加0.4 g/L GTP)、中剂量茶多酚组(MTP,饮水中添加0.8 g/L GTP)、高剂量茶多酚组(TP,饮水中添加1.6 g/L GTP),4组均给予常规饲料,茶多酚饮水每天更换一次,连续14 d。经MiSeq 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高浓度茶多酚摄入可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乳酸杆菌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剂量和对照组(p值=0.038),茶多酚对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为明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茶多酚具有可以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益生菌的比例及改变菌群组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柚子叶精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超临界CO2法对柚子叶精油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2.0~15.0MPa,温度35.0~55.0℃,萃取时间1.0~1.5h,CO2流量20.0~30.0L h.所得精油产品香气清新纯正.  相似文献   

15.
楠竹叶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回流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楠竹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回流法的最佳条件为70%乙醇,以20 1的液固比,提取3次,每次1.5h;索氏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甲醇为溶剂,40 1的液固比,连续抽提3h.实验还研究了测量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而茶多酚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的作用,作者研究茶多酚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COC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卵巢癌COC1细胞,24h后分别采用AO/PI双染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DNA Ladder),观察和分析茶多酚对COC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茶多酚(≤500μg/mL)处理24h后,出现早起凋亡现象;而高浓度的茶多酚(2 000μg/mL)后,出现了明显的晚期凋亡现象;过高浓度(4 000μg/mL)处理,细胞出现死亡现象.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处理后,细胞均可检测到DNA Ladder,且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DNA裂解程度加深,电泳中DNA Ladder更明显.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均可以诱导卵巢癌细胞株COC1产生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为筛选新型的抗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大孔交联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分别与己内酰胺和尿素发生功能基化反应,合成大孔交联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和大孔交联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2种树脂.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测定了这2种酰胺基树脂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等温线,发现所有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结果表明: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亲和性相对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更大.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等量吸附焓、Gibbs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表明2种酰胺基树脂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均为吸热、熵增的物理吸附过程;同时,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相对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有更低的吸附自由能变,较高的吸附焓变和熵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漳平水仙饼茶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的得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2%,液料比25∶1(m L/g),超声功率400 W,提取时间36 min,水仙饼茶总黄酮得率为3.125 mg/g与模型预测值3.136 mg/g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淡竹叶中茶多酚的微波辅助提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淡竹叶为原料,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探讨了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相应的提取条件;对微波功率、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级数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按照GB/T8313-2002标准,用UV-9200型分光光度计对茶多酚的吸光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提取得到的茶多酚收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从淡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淡竹叶在60%乙醇溶液中浓度为0.125g/mL,3级提取,提取功率320W,提取时间4min。此条件下茶多酚收率为1.43%。  相似文献   

20.
茶籽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籽皂素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对现有“乙醇法”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制得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