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几十年前,在人迹罕至的秦岭山腰间、悬崖边、密林中、溪水畔,到处能见到林麝.但是,由于栖息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的乱捕滥猎,如今林麝早已难觅了.2004 ~ 2007年,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开展了“珍稀林麝资源种群生存状况及保护”的研究.数月的调查结果为研究人员了解当地林麝的种群变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2004 ~ 2007年,为开展“珍稀林麝资源种群生存状况及保护”课题的研究,在王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位于秦岭西麓凤县的林麝野外观测站度过了艰辛而又美好的6个多月.虽时隔几年,但往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林麝的数量估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5年作者通过12个样方,对陕西省秦巴山区林麝(Muschusberezovski)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密度2.49±0.37只/km2,凤县林麝的数量为3700±500只,每平方公里栖息地面积平均产麝香2.78g.以其它各产区县单位面积(km2)的麝香产量与凤县产量之比为校正值,推算出各县林麝资源贮存量.陕西省林麝资源存量为85200±10400只.这一研究结果对林麝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 700~2 500 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大于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  相似文献   

4.
话麝     
麝(Moschus moschiferus)俗名香獐、獐子、香子、山驴子等,为哺乳纲、偶蹄目、麝科动物.我国的麝科动物有3种,即:原麝、林麝和马麝,其野生资源相当丰富,约占世界麝资源蕴藏量的70%以上.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等省(区)的为原麝;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为林麝;马麝仅分布于青藏高原.三种麝以林麝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原麝次之;马麝的分布较为狭窄,数量亦较少.据有关专  相似文献   

5.
云南有地方畜禽品种179个,是我国家养动物遗传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迄今为止,云南已有5个品种灭绝,11品种处于濒危中,25个品种数量大幅下降,品种资源的消失速度呈加快趋势.自80年代中期,云南省就开展了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保护了19个地方濒危珍稀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保护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使云南省的家养动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我们提出了有效保护及利用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科学报》1990年6月5日报道,陕西药材公司、中药研究所和镇坪县养殖实验场进行的“林麝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最近获得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林麝人工授精技术的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相继实验了麝的人工驯养和活麝取香,但如何提高麝的质量和繁殖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6年以来,陕西省药材公司等单位即着手发展林麝的人工授精技术研究,他们在秦巴山区镇坪养麝实验场用鲜精和冷冻精做了31例人工授精试验,目前已产幼仔22头,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作者在秦岭深处调查林麝资源时,不经意间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勺鸡邂逅。作者是否最终得以亲近这神秘的鸟儿呢?秦岭横亘于我国中央地带,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较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谓天然的"生物王国"。境内濒危珍稀动植物如红豆杉、太白落叶松、大熊猫、羚牛、林麝、勺鸡、红腹锦鸡和大鲵等均有分布。2006年4~6月,我们在秦岭西麓凤县调查林麝资源时,意外地遇见了珍稀的勺鸡及其巢穴。  相似文献   

9.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0.37只/km2,秦巴山区的资源估计贮存量为85200±10400只;1983~1984年黄麂(Muntiacusrevesi)的密度为9.80±0.75只/km2,安康地区10县黄麂资源存量为64700±4900只,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5%,适宜猎取量为13000~14000只;陕北黄土高原狍(Capreoluscapre-olus)1976年的密度为6.02±0.83只/km2,资源贮存量为81200±11200只.1981年狍的密度为5.09±0.61只/km2,资源存量为68700±8200只,狍的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8%,适宜猎取量为12000~15000只.文中对陕西省鹿类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4,(1):28-29
2004年,中国科学家与国际遗传学家联手绘制了完整的鸡基因构架图谱,证明鸡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并且和人类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基因排序的家养动物,鸡的基因图谱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麝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麝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动物,野生麝资源的锐减使人工养麝成为提供天然麝香的惟一有效途径.简述了麝的经济价值、麝香种类、化学成分和人工养麝历史背景,分析了人工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养麝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标准依据家养麝的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结果的大量资料制定。包括仔麝、育成雌雄麝、成年雌雄麝和繁殖雌麝等七种饲养标准。按本标准饲养大群雌麝的繁殖率比对照组提高34%,雄麝的麝香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9%。  相似文献   

13.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广西是其分布的最南缘,但目前境内资源已相当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物种,我们扩增林麝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其全序列长16354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一致的.林麝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密码子使用典型的脊椎动物模式,但是我们发现2个稀有的启动密码子,其中一个ATA启动ND2基因和ND3基因,另一个ATT启动ND5基因.控制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由924个碱基组成.在控制区,二个延伸终止序列(ETAS)和二个保守"模块"(CSB)被鉴定.轻链复制的起点(OL)由35个碱基组成,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的区域(WANCY区)内,形成一个茎环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林麝与鹿科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高山麝的养殖效益,推进高山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高山麝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外伤科疾病、应激性疾病的病因、病状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麝的分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颇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广泛被接受,但种及种下的分类仍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分类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陕西省分布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7种野生兽类的历史变迁.由于人口猛增,经济活动加剧,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金丝猴、大熊猫、虎、云豹、豹、羚牛等的栖息环境不断地恶化,分布地区逐渐缩小,特别是明清以来尤为明显.加之一段时间的乱捕滥猎,虎、豹、林麝的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7.
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改进粪堆计数法列白玉县几种典型生境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灌丛和针阔混交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环境,平均密度分别为9.02只/平方公里和9.15只/平方公里,次生杨桦林中林麝密度最低为0.70只/平方公里。不同季节林麝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冬季最低,七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8.
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及《陕西省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人口、土地等数据,分析了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93—2004年陕西省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0.410 7 hm2,表明陕西省生态发展不可持续.有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因而,陕西省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musk deer distributed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was defined as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its status has been disputed based on researches of morphology and ecology. This study further probed into its taxonomic statu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on skull measurements and mtDNA cytochrome b sequences (367 bp) analysis so as to clear its statu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igure and skull in Anhui musk deer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and DNA divergence between it and other species is 6.24%–7.90%, which belongs to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Thus, the study defines this musk deer as one distinct species,Moschus anhuiensis (Wang, Huet 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