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双关语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认知的新视角来阐释广告双关语意义的构建和人们对广告的完全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概念整合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广告双关语意义在人们头脑中生成的机理,阐释了人们如何一步步成功解读广告商的意图,验证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概念是语言认知过程的产物。新的概念是贮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旧概念经过整合的结果。因此概念整合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介绍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分析手段,并以实例说明概念合成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其相关理论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语篇、词汇等的构成机制,而且也为理解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运用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中三种不同的心理空间映射类型,对数篇唐诗绝句进行分析,将其情感构建的认知机制动态地展现出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古典诗歌的解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试图利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Zeugma-扼式搭配这一特殊的修辞形式。文章从介绍概念整合理论及Zeugma的概念入手,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的Zeugma表现形式。同时证明了这一理论很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挽联隶属于中国对联文化,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而暂鲜有将其运用于对联领域,文章针对概念整合理论在挽联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所特有的认知网络模型,从挽联的语音、词语、小句及篇章四个方面对挽联进行认知阐释,以期为挽联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呈现歇后语意义形成的动态过程,丰富了歇后语的研究,为人们对歇后语的欣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具有阐释力;同时提出歇后语是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现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蔡绿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51-52,65
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概念整合这一十分普遍的认知过程,从认知角度也对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语篇的处理与加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网络的结构体,不同的概念经过人的认知和整合形成语篇的深层意义。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认知角度理解语篇,是对传统语篇分析的有益补充。广告是常见的语篇,概念整合理论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分析和解读广告语篇。  相似文献   

10.
网络言语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变体,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而引起的言语变异现象.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类语言运用中的后台认知,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人类的认知和意义的构建都离不开概念整合.在解读概念合成理论新创意义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当今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言语新创意义的产生、过程及结果.通过概念合成而产生的新创意分义,网络言语变异可以得到更好的解读,理解此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日后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地使用人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已成为文化传统因子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原型是一种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运用原型批评对其进行分析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诗歌的意境与禅趣赏析入手,可以发现实验组诗《天生丽质》在通过现代汉语与现代形式向古典诗境的有机转换与完美呈现中,体现出诗人沈奇以"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进行诗歌文本实验的初衷,表现了他探寻文化记忆里诗美和诗境,以及在沟通古典传统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诗性联系的多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观念上给中国古典诗词留有一席之地。在此前提下 ,扩大诵读工程的影响 ,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敬容既深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熏陶和“五四”新诗精神的洗礼,又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使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统一与音节和谐的传统诗美,同西方象征派诗歌注重象征、暗示、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和哲理思辩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紧扣除旧布新的时代脉搏,成为“九叶诗派”主体倾向的真正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16.
王璇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19-123
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后,隐喻的意义已不限于修辞学范畴。莱可夫(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此物理解和体验彼物",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隐喻被认为是常规隐喻的延伸,二者无本质差别。对中英文传统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即"女神"的神话原型。通过平行分析,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以此说明"月亮是女神"(MOON IS GODDESS)是一个对月意象进行元认知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传统诗歌中月意象塑造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199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大纲》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尚嫌不足,如……‘吟诵涵咏’等,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强调”一项,具体探索分析了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曲教学中现行教学模式的局限,及吟诵朗读、配乐朗育、现代谱唱和观摩演出等各种辅助教学方法的尝试,倡导以“适可而止”和“循序渐进”为原则,恢复《九宫大成》等曲谱所刊载的明清以来曾经盛行的以传统昆腔(宋曲、琴歌、弦索等)谱曲歌唱古诗词曲篇目的辅助教学方法,以丰富吟诵涵咏的形式,增强教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数字的模糊功能,分析了模糊数字在创造中国古典诗歌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语用功能,提出了古诗中数词英译的六种基本方法:完全照数直译法、变换数字改译法、略去数字意译法、增添数字意译法、词类转换法、数字转换法。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严格遵照“诗言志,词言情”,词“别是一家”,诗词两种不同体裁的不同艺术特征写作,使其诗与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诗气象宏敞,豪迈感人,其词则意味深浓,委婉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