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译者的知识结构对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的双语功底、翻译理论、文化素养、学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对译者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辰卉 《科技资讯》2014,(36):228-228
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入手,对十七世纪至今流行的一种通畅翻译、透明的译文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译者的前见、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性别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入手对译者在翻译中的现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成立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169-I0169,I0172
译者序言作为文本翻译的一部分,既是译者对原文本背景的介绍,又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进行集中探讨的场所,在译本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译者身份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译者序言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对提高译本的理解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I.A.Richards),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陈澧《东塾读书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权力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译者的权力.译者如何运用。滥用.巧用.利用权力.如何对原文进行颠覆,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在传播意识形态.制定国家政策上发挥作用.而且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原文进行改造。从权力的角度对译者的社会角色定位进行了新的透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机器翻译的分类及其特点,探讨了机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指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机器翻译中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机器翻译离不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达到迅捷、高质量的译文,我们应该将机器翻译与译者翻译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身份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或简单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从事翻译活动,它应具有多重身份,即读者、作者、创造者和研究者。本文主要探讨译者的这四种身份。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译论及语言学翻译理论的规范性特点使翻译的标准问题成为关注的中心,而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却长期得不到承认。但翻译描述的兴起最终使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译者主体性活跃于翻译全过程,并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同时翻译和文化的关联赋予了译者主体性很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影响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英汉的语言对比方面来谈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译者身份的回顾,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并通过英汉语言中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树状与竹状、静态与动态的不同分别阐述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哪一方应该被看作主体,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人们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定位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赞同“译者中心”论,分析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因。以“译者为中心”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行使其权力,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海燕 《科技信息》2008,(5):130-132
翻译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为译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译文的优劣.作者基于自己的实践和翻译理论中关于译者的论述,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译者素质作了全面阐述,并针对这些素质提出了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译者素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的身份历来受到翻译理论家们的忽视.20世纪后期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就译者的身份作一历史回顾.探讨译者在翻译发展中的身份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传统角色是隐身。不过译者的隐身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韦努蒂反传统而推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使译者在译本中“现身”。可是,中外翻译实践表明,韦氏的这种让译者现身的抵抗式翻译也不能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译者在文化翻译中所扮演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来看,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的中间地带的适度现身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