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魏娜 《科技信息》2010,(26):176-17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模糊性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必要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对于所有翻译学者及爱好者来说,了解模糊语言的特点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模糊语言提供帮助。本文就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应用,说明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理论入手,并以柳宗元《江雪》的两种译文为例来阐述诗歌翻译的开放性,我们发现,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接收者展开联想,而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诗歌翻译则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理论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行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本,从翻译标准多元化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4.
从前提上看,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主要指一种根本提问方式转换。对于它来说,现代性意向不是某些具体的认识论细节,而是基础性的本体论框架。在现实与逻辑层面上,民族性接受向度、世俗性的解读倾向与感性化的阐释方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接受美学的现代性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5.
6.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实现和译者的创作自由两方面给文学翻译以启示,并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继而,总结出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精确、以模糊译精确三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成功地实现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审美活动的古典诗歌鉴赏自然应建立在美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某些古典诗歌鉴赏者在鉴赏方法论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极端实证的科学方法论;一是机械化的哲学方法论。用极端实证的科学方法会将一首首生动别致的诗读实、读死,用机械化的哲学方法会把言志、缘情的艺术经典参读成概念和范畴的教科书。"直觉—体验—反思—辩证"四位一体的美学方法符合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学科属性,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理应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得到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基于"读者中心"原则,商务翻译与文学翻译相比更应该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等,采取适当的"本土化"策略与方法,使译文更流畅、地道,更利于读者即顾客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从而最终达到商务翻译的商业目的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打工诗歌在读者特别是打工者之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出现了“打工诗歌热”。在当今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市场语境中,“打工诗歌”破土而出,逐渐显山露水,这与它背后庞大的打工群体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演进历程众说不一。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而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总结和终结,同时又是现代美学意境理论的开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审视文学翻译策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取向,认为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归化为主或异化为主的问题,而是根据读者的文化接受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四个取向阶段:归化为主、少量异化为辅阶段,归化为主、大量异化为辅阶段,异化为主、大量归化为辅阶段和异化为主、少量归化为辅阶段。  相似文献   

14.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5.
诗是最凝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语言的精华,诗的格律是由无数诗人的长期创作实践而形成的一套诗创作声律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格律的各种要素,使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和意念上对诗歌产生综合的美感。平仄及音步的程式能使诗产生抑扬之美,用韵规则可使诗具有回环之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具体教学中,应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的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应采用比较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趣味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是阐释者和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