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胤 《青年科学》2011,(2):20-21
不久前,古生物学家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了多个恐龙足迹群,约60个足迹分布在至少4个化石点,这批恐龙足迹隶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两大类。在其中的一个化石点,还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场景。 据悉,这批足迹保存于东海县山左口乡一村庄附近,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出现了至少三种不同形态的蜥脚类足迹,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不久前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其中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该地区,有两个地点还发现了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混在一处,这一“两足并存”的发现在我国也是首次。今年,50多岁的鄂托克旗查布蒙古族牧民吉尔嘎拉,在家乡的一条小河边上发现了许多“大象”的脚印,然后将此事告知有关部门。随后,北京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鄂托克旗文物管理站的有关专家和美国科罗拉多洲大学著名科学家马  相似文献   

3.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于1981年在自贡大山铺采得一翼龙头骨化石。标本产出在中侏罗世沙溪庙组下部靠中间的层位,与大量的蜥脚类,兽脚类、剑龙(太白华阳龙)、鸟脚类(多齿盐都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同产出在一个砂岩透镜体中。翼龙化石过去在我国主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2016,(3)
正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在特定环境下行走或者奔跑时留下的痕迹,经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化石。山东诸城的这条"急转弯"足迹化石行迹的转向部分保存得非常清晰,给科学家研究恐龙生态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是恐龙转向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的足迹没有保存。它在转向前后还做了什么?是在湖边遇到了障碍物,还是水中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或者遇到了天敌,又或者是接收到了同伴的呼唤?这些可能成为永久的谜。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恐爪龙类足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保存大量的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化石,2014年再次对内蒙古鄂托克旗野外地质遗迹博物馆(8A和8B化石点)周边的地层进行系统考察,发现两个恐爪龙类恐龙(Deinonychosauria)的二趾型兽脚类足迹,这在鄂托克地区是首次发现。经对比研究,将其归入奔驰龙足迹属(Dromaeosauripus)。与奔驰龙足迹一起发现的还有其他两种兽脚类足迹(Asianopodus robustus和Grallator),反映了恐爪龙类恐龙的生活习性。此类足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驰龙足迹(Dromaeopodidae)的空白,增加了世界二趾型足迹的记录,也为鄂托克地区古生态与地层对比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碾盘山村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J2s1)中的12个恐龙足迹,将其鉴定为船城足迹属(Chuanchengpus ichnogen Young et Young,1987),命名为圣灵山船城足迹(Chuanchengpus shenglingshanensis ichnosp.nov.)一新种。新种的特征为:个体小,无前足足迹,但具尾迹。足迹长7.2cm,宽8.7cm。两足行走,三趾型,趾行式。Ⅱ趾和Ⅳ趾较短,呈椭圆形。Ⅲ趾粗长,呈长椭圆形。趾间角为Ⅱ29°Ⅲ27°Ⅳ。足长与足迹复步长之比为1∶6.6。行迹呈直线,步角度为155°。对船城足迹属的分类位置进行了修订,认为应将其归属于虚骨龙次亚目(Infraorder Coelurosauria)的安琪龙足迹科(Ichonofamily Anchisauripodi-dae)。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中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蜥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ZizhongosaurusFauna);(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aurus-OmeisaurusFauna);(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MamenchisaurusFauna);(4)早白垩世亚洲龙动物群(AsiatosaurusFauna);(5)晚白垩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NemegtosaurusFauna)。文章还对中国的蜥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雒晓刚  李大庆  彭措 《甘肃科技》2005,21(11):114-117
兰州-民和中新生代断拗盆地,早白垩纪陆相地层分布广泛,在盆地南缘的永靖县盐锅峡一带发现恐龙足印化石群,引起了国内外恐龙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恐龙足印产出层位的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特征研究,认为河口群盐锅峡组上段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状泥岩与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是恐龙足印的产出层位.湖盆边缘滨湖带为恐龙活动的古环境背景.这一成果为后来在兰州-民合盆地东南缘找到恐龙骨架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盆地恐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1月7日,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的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是一处保存良好的、清晰的三趾型足迹~([1])。2020年12月15—17日,经自然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3位国家级恐龙权威专家彭光照、李大庆、王丽霞到实地考察后认定:福建上杭县发现了恐龙足迹群化石。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10.
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早寒武世的高肌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早寒武世的高肌虫最初发现于肖尔布拉克组底部,计有Tsunyiella、Yaoyingella? Liangshanella和Shensiella?诸属。它们在杨子地区主要分布于筇竹寺阶,与它们共生的三叶虫Shizhudiscus为本区最低的三叶虫化石,这属一般自筇竹寺中期开始出现。因此,上述肖尔布拉克组高肌虫的时代不早于筇竹寺期。值得重视的是,整合于肖尔布拉克组之下的玉尔吐斯组也含有大量的高肌虫化石,计有10属15种和1个亚种,其中新属4个,新种(包括亚种)12个。与之件存的化石是许多小壳化石,它们与杨子地区梅树村阶的小壳化石比较相似;在这个层位中未见三叶虫产出,加上其中的高肌虫与筇竹寺期三叶虫有一定差别,因此,玉尔吐斯组中含有高肌虫与小壳化石共存的那个层位,相当于梅树村阶。若如此,玉尔吐斯组中的高肌虫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高肌虫了。  相似文献   

1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羌塘盆地岗尼乡达卓玛剖面下第三系的介形虫、轮藻和保存完好的昆虫化石,建立了3个化石组合。根据这些组合面貌及其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含有丰富生物化石的这套地层的时代应为古-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12.
2000年7月,成都理工学院措勤区调队在承担1∶25万西藏措勤县幅区调的野外工作中,在达瓦错西侧多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大量硅化木化石。在2000年11月于成都召开的全国新一轮地质大调查设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是硅化木化石在西藏的首次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 硅化木化石的产出情况 在达瓦错一带发现的硅化木化石产于白垩系的两个层位中:一为产于下白垩统则弄群(K1zl)灰色、紫灰色英安质角砾凝灰岩、灰绿色凝灰质砂岩、灰黑色凝灰质粉砂岩中;二为产于上覆于则弄群之上的原1∶100万区调中划归上第三系乌郁群(N2wy)上部,与灰绿色安山质凝灰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等互层的凝灰质砂岩、角砾凝灰岩、钙质凝灰质粉砂岩中。由于此“乌郁群”上部地层中发现较多生物碎屑灰岩夹层,据其中所含的丰富有孔虫化石及一些固着蛤化石,其时代归属应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化石产出层位中还普遍见有生物碎屑(以有孔虫类为主)灰岩薄层。 上述两化石产出层位中的硅化木化石大多呈断节散布于围岩中,其长度在数厘米至20 cm不等,直径在数厘米至40 cm不等。其中一最大硅化木产于则弄群英安质角砾凝灰岩中,近垂直岩层层面产出,出露长度大于1 m,直径大于70 cm。这些硅化木化石均呈黑色或深灰黑色,分枝痕及年轮均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蠕虫状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发现大量蠕虫状化石和少量海绵动物化石.蠕虫状化石一般长为50 mm以上,宽为0.3-1.4 mm,皱节微细,每毫米长度内有3-10条不等,被认为是Sabellidites cambriensis Yanichevsky,1926化石,是目前报道的Sabellidites化石产出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14.
来自楚雄州三个县的四件恐龙骨骼化石样品采用同步辐射XRF (SR-XRF: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Fluorescence)检测分析。在每件化石截面上选取了1个2 mm×2 mm区域,获取了Ca,Mn,Fe,Cu,Zn,Ta,Rb,Sr和Y九种元素的分布图,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恐龙骨骼化石Ta和Rb分布图.实验表明,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中各元素分布呈非均匀态.从元素分布图上可以直观准确地观察到Cu和Ta元素是组合的.恐龙化石中元素Ca和Y的分布,有的呈现Y“包裹”Ca的形式.不同地区恐龙化石,记录了它们在矿化、成岩过程中各地区不同的地质、地理和环境信息.本研究表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法,可原位、无损、直观地提供恐龙骨骼化石中多元素组合、相关性、分布特点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其产出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划分出4个相关的海生爬行动物群:早三叠世南漳海生爬行动物群、中三叠世兴义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定日海生爬行动物群.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数量比较丰富,种类多样;特别是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纪海生化石数量多、保存完整,基本上为原地埋藏,实属国内外同期地层之罕见.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地史分布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到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有分布;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古东特提斯海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莱阳古生物发现与研究具有辉煌的历史迄今为止,在莱阳地区已经发现3个著名的白垩纪生物群,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莱阳恐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化石生物群都集中分布在莱阳五龙河流域,许多重要化石遗址都分布在城郊四周,如金刚口和将军顶等。1923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莱阳采集了恐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湖南花垣县排碧剖面寒武系花桥组上部灰岩中的开腔骨类化石。40余块形态多样的化石标本,包括具6-7+1型的Chancelloria altaica;4+0型Archiasterella sp.;和3+0型Allonnia sp.;以及形态奇特的开腔骨针Chancelloria sp.,与三叶虫、牙形石、腕足动物、软舌螺类等共生,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与其他研究比较证明,这是迄今我国中寒武世晚期开腔骨类最高产出层位,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开腔骨类较高的产出层位之一。通过对开腔骨类骨片构造、保存环境及其地史地理分布的分析,认为开腔骨类是一类与海绵类有密切关系、已绝灭的后生动物,是一类生活于浅海环境的底栖固着型生物。  相似文献   

18.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 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 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 ~ 21.0 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 ~ 5.2 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19.
川西昌台地区晚三叠世的海相火山活动频繁,每次火山活动的间歇期都沉积有一套深色岩系,主要为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和钙质板岩.这套沉积岩系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这套岩系底部与火山岩接触的层位,其所含的双壳类化石类别单一,个体较大,数量丰富,呈介壳形式产出,矿化明显.根据薄片鉴定结果、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认为川西昌台地区晚三叠世生物群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火山活动为海底热液的存在提供了通道,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环境参数包括还原性、高温、高金属离子浓度(金属硫化物)等.  相似文献   

20.
记岭南(犭亚)(Linnania)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岭南?兽一新种—秦岭岭南?(Iinnania qinglingensis sp.nov.)。化石标本采自陕西省洛南县石门卿的樊沟,早—中古新世樊沟组(E_(1f)~(1-2))中。新种与广东南雄产的岭南?属型种—罗佛寨岭南?(L.lofoensis)很相似,但差异仍然明显,应代表一新种。秦岭岭南?比罗佛寨岭南?粗壮硕大这一特点,同样表现在两个盆地相同层位产出的其它化石上,是具体分析二盆地动物群生活环境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