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高阶地磁场模型NGDC-720-V3,利用功率谱法反演塔里木盆地的居里等温面,研究磁性层基底起伏特征.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居里面深度范围在28~48 km.塔里木盆地的居里面与大地热流存在相关性,与基底隆坳存在一致性.浅居里面在盆地隆起区延伸对应着高的热流值.深居里面和低的热流值沿着盆地坳陷区分布.居里面呈现山脉浅,盆地深,盆地隆起区居里面较浅,坳陷区居里面较深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格局、地热背景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研究文从江西省所处基本构造格架着手,分别对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降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带明显受断裂构造带的控制。其特征是无近代火山、岩浆活动,大地热流为其主要增温热源,地温梯度属于正常值或略高,温泉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和径流排泄条件。而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热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碎屑物质组成的孔隙性,渗透性储层和红层基底碳酸盐岩岩溶化后构成深部储层。资源补给条件差,迳流途径短,多呈隐伏排泄,地温梯度属正常地温增温,低热背景。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和中-新生代构造热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恢复了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古新世时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古地温梯度介于20~25℃.km-1,总体呈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川西坳陷新生代早期以来地温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川东和川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下降,而川中和川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升高.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主要受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厚度演化以及现今活动构造的影响.其中,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波及盆地大部分地区;现今活动构造对川南地区有明显的影响;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岩石圈厚度演化,可能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大部分地区热历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部逆冲作用强烈,形成了射阳断隆构造带,该带内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层大量发育。隆起区东部受向东方向挤出作用影响,变形较弱,形成了黄桥背斜构造带,该带内发育多个大型背斜构造;两个构造带之间发育中部过渡带。黄桥背斜构造带断裂不发育,隆起区中西部的下古生界以压性断裂为主,这两个区域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油气盖层,是中、古生界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组合分带及特征明显,可以反映羌塘盆地的演化史。早中三叠世北羌塘构造岩组合表现为前陆盆地沉积,而南羌塘盆地为剥蚀环境;至晚三叠世除中央隆起剥蚀外,北羌塘仍为前陆盆地沉积,而此时南羌塘坳陷演化成陆缘海沉积。早侏罗早期盆地开始坳陷,千百万相对较窄沉积相的构造岩相组合特点,初步形成“两坳一隆”的格局;中侏罗世南北羌塘坳陷继续下降,“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更加明显;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发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多旋回沉积盆地地温场与烃源岩演化--以苏北盆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恢复苏北盆地古地温场,进行热演化史研究,确定主要的生烃时期。方法 在盆地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结果 苏北盆地新生代具有多旋回盆地演化的特点,地温梯度呈降低趋势,古近纪40~45℃/km,新近纪30℃/km左右;烃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中期生烃停滞、晚期生烃3个阶段。结论 烃源岩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而与现今地温梯度无关;渐新世持续18Ma的三垛抬升运动是造成苏北盆地烃源岩演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温压场特征及成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形成演化对含油气盆地流体动力学与运动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系统测温、试油、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数据和盆地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古今温压场特征,发现黄龙场、五百梯等构造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高峰值(0.35~0.38℃/km)出现在早三叠世-中侏罗世;200 Ma前以来压力场经历了急剧升高至缓慢降低的演化过程,强超压出现在中晚燕山期(150~100 Ma前),同温度场的形成演化存在着良好的耦合关系.温压场的形成演化过程促进了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演化和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发育,控制了盆地流体的流动机制与流动样式以及运移路径和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采自稳定和次稳定盆地的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气的He和Ar同位素,试图用3He/4He值体现的壳-幔挥发分交换信息对我国中部和西部区域的构造活动性作精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3He/4He<5.0×10-8,R/Ra为0.01-0.04,平均值为0.031,为典型的壳源He同位素组成;塔里木盆地3He/4He分布相对较分散,塔中油气区和满加尔拗陷区域主要表现为构造稳定区的特征,3He/4He<5.0×10-8,库车拗陷东部牙哈和迪纳油气区3He/4He均<3.81×10-8,库车拗陷西部3He/4He>5.0×10-8,构造活动性发育强度东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异.塔北隆起区和中新生代以前陆盆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塔西南拗陷以及巴楚隆起发育的和田河气区3 He/4 He>5.0×10-8,表现出构造次稳定区天然气氦同位素的特征.构造活动相对强烈区阿克1井天然气3He/4He高达8.33×10-7,说明在天然气形成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幔源He的加入.研究表明,在西部次稳定区,用3He/4He值可以精细划分区域构造的相对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选择理想靶区建立中国第一个EGS 示范工程,在中国节能减排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全国大地热流图、居里面深度图、新构造运动图、酸性岩体分布图,通过剖面分析,将中国EGS 靶区分为板块构造活动、近代火山、沉积盆地和酸性岩体分布4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型干热岩靶区的产热特征。遴选了10 个靶区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EGS 示范工程选址指标分析,指标包括大地热流、热储岩性、覆盖层厚度、居里面深度、地应力(构造历史)、放射性生热率、地温梯度、区域经济8 个指标,在对指标分析打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羊八井、阳江、漳州、福州等为中国EGS 潜在靶区。通过典型地区的热结构剖面分析说明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和矿井热害防治工作,在系统分析淮南煤田22个井田钻孔井温测井数据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及各水平地温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区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淮南煤田现今地温梯度众值介于0.25~0.35℃/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0.29℃/km,高于同处华北板块东南缘的淮北煤田;温度与埋藏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各个水平地温分布受地温梯度控制明显,其变化特征和地温梯度分布较为相似,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根据地热资源评价结果,该区热储层资源总量为2.52×10~(15)kcal,可采热能储量为6.31×10~(14)kcal,合标准煤0.9亿吨,开展地热资源利用能够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研究表明,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虺昌形成苏北盆地小、碎贫、菜含油气特征的主要因素。苏北盆地与渤海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其  相似文献   

13.
南天山库米什盆地形成演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南天山库米什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基底形成演化及南天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综合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天山库米什盆地的性质及其构造演化史。指出库米什盆地实际是两期的两个原形盆地在平面上拼合、剖面上叠置形成的复合盆地,即库米什盆地是由中生代的一继承性复式向斜所控制的山间凹陷盆地与新生代与断层活动有关的陆内挤压凹陷盆地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在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对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的古地温状况进行了探讨。选用的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对数值与深度呈线性关系。研究认为,本区中、新生代各自具有较简单的受热史,不存在明显的温度间断和畸变。但中、新生代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度跃变,表明中生代地层因地壳抬升曾一度受到剥蚀。文中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部分井进行了剥蚀厚度的恢复。文中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中、新生代建立了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而确定了各井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值。结果表明,本区中生代地温梯度略高于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地温梯度较高,中期稍有下降,晚期复又回升,呈现明显的“马鞍形”演变趋势。本区新生代平均古地温梯度与今地温梯度接近,故在研究有机质演化史时基本上可用今地温梯度代替新生代时期的古地温梯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第二沉降带”是从晚中生代开始形成的大陆裂谷带。华北裂谷带控制了我国东部平原区油气的分布。我国东部海域“第一沉降带”是第三纪形成的裂谷盆地带,大量陆相生油层会发育于此。滚动背斜、断块构造、披盖构造、不整合及基岩潜山等圈闭都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油气运移和聚集于前震旦系到第三系。我国东部陆上和海域中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是勘探油气的重要领域。古生代裂谷盆地的油气远景尚待探索。西部准噶尔盆地的含油气领域,似与古生代裂谷盆地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即发现崂山隆起新近系下伏地层可能为海相地层,但由于勘探程度低等原因,崂山隆起海相地层的分布依然不清。海相地层的残留状况往往与断裂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探讨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断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对于研究海相地层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采用类比方法,探讨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中、古生界断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崂山隆起主体部分主要发育高角度逆冲断裂,少量分布反转断裂和正断裂;研究区西北部发育由北向南的逆冲断裂,东南部则发育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具有对冲特征;构造变形程度西强东弱。深化了断裂系统对研究区残留海相地层分布控制作用的认识,为深入开展研究区油气调查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 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 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成造成川西南的隆起,始于北西一南东向挤压,是北西一南东向紫云一罗甸断裂的左行走滑引发的,该断裂是协调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运动的主干断裂之一.结论 川西南隆起受控于两次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晚古新世或渐新世,导致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楚雄盆地向西挤出.晚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沿鲜水河一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断裂挤入扬子西缘,川西南发生北西一南东向挤压,由此形成大渡河背斜,与此同时,楚雄盆地沿小江断裂向南运动并位移至现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12个区域。认为川中地区的隆起是伴随着早寒武世拉张槽由隆起转换为凹陷演化形成的,川西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拉张槽隆升剥蚀阶段已具有雏形。拉张槽东西两侧是相互独立的构造区域,印支期(晚三叠世)古隆起与拉张槽具有北东向联合古隆起特征。此后演化特征仍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至今的演化过程中,川西南地区的隆升幅度远大于川中地区,致使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震旦系顶界构造川西南与川中分别位于同一隆起构造的高点和斜坡位置。因此,绵阳-长宁拉张槽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川中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古今油气藏的形成、调整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及邻区居里面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利用航磁资料计算完成了安徽省和邻区1/50万的居里面深度图,对比分析了居里面与区域大地构造和中新生代盆地演变的关系,探讨了它在研究地震活动性和矿产预测中的意义。文章指出,居里面与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和热场分布状态密切相关,它可以为许多地质领域中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