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旅游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来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省及各市间旅游收入相差悬殊,东南地区旅游经济收入高于西北地区,且呈现以古都为中心的多核心热点区。(2)星级酒店数量、星级景区数量、人文景观数量、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路网密度、PM2.5、第三产业比重、自然景观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旅游经济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明显。(3)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规律均不相同,除了PM2.5浓度对地区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相对破碎化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呈现东西走向或者中心向两端走向的递增或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为研究对象,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人均GDP和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强度构建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模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南京市1981—2013年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南京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双向动态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与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呈正相关,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呈负相关.2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都起推动效应,但贡献度均不是很大,且存在差异,依次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3南京市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产生的效果最显著,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南京市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产生变动的影响效果大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及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与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模型,以1993-2003年西安市各产业的GDP、从业人数和人口总数为基本数据,对其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贡献率远高于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却占到40%,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之和仅为60%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西安市人口的负增长效应是逐年上升的,产业结构也基本上趋于合理化,有着向产业高级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显,为探究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1995年~2016年安徽省宏观统计数据,以黄山旅游风景区为例,选取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水平、人口数量和铁路里程四个指标,利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得出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对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最后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旅游市场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选取年火灾发生起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个体及私营企业数、个体及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共6个指标对火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动态矩阵理论建立了分析模型。研究表明火灾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揭示了近十年以来个体及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人均GDP一直是火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以社会与经济的视角,提出一些火灾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1年18个省辖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各项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制约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人口、旅游资源禀赋.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409%;人均GDP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282%.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可能和河南省各城市的区位因素、基础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城市文化底蕴和景点知名度有关.从实际情况来看,较差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旅游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公路专线运营,来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和乘车时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1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合肥和沿江城市较高、中北部城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加剧.城市经济水平高,或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得分较高,城市经济水平低、旅游资源欠缺或区位条件一般城市的得分较低.未来发展应重视旅游产业增长对城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拉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开发模式,从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形象整合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为例,从暴露-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01—2015年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暴露-敏感性指数和应对能力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城镇化率、旅游从行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旅游劳动生产率、交通事故发生与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城镇化率是制约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应对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93—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路径设计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快速增长,县域间的差异扩大;县域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增强。2)京津唐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涞源县–高阳县–武邑县–枣强县–邱县"经济冷点带逐渐形成;县域人均GDP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分布,并且整体上呈现强化趋势;经济发展重心以文安县为核心,呈现"先西南、后东北"的"V"形变动,东北方向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3)与OLS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改善。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显著促进了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依赖关系,对促进区域间旅游业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ESDA、因子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的空间关联结构及旅游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Moran's I指数为正,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人均旅游GDP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东盟与广西的人均旅游GDP之间不但具有空间依赖性,而且具有空间异质性;(3)4个驱动因子对旅游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旅游接待能力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进入性;(4)东盟与广西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整体呈现"一核一带一区"空间格局,具体为:"西泰国湾旅游经济核心区"、"三大群岛旅游经济滞后带"及"北部低层次发展区"。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城市规模集聚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增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城市GDP增长率相对较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对人均GDP的作用逐渐增大,规模大小之间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城市规模人均GDP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增长速度大于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但对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作用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区位理论指向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沿海优于内陆地区的空间格局.西部大开发以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促进格局内部区域间差异收敛.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丰富经济增长的空间区位理论.因此,选择贵阳市作为研究个案解析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具体是,以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为基准,筛选出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旅游总收入、外贸出口等10项指标,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年~2017年不同层级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权重值,分析贵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 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有强有弱,具体是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次要动力.出口(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微弱,与沿海地区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影响强趋异;2) 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细分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有强有弱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投资类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总收入是消费类指标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 不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趋异的原因是投资倾向所致.第二、三产业是产业投资的重要方向且第三产业投资额度占比最大;4) 快速的经济增长增加了经济总量,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了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带动了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助推旅游成为消费类指标中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促进社会零售总量不断增长且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力,构建旅游新模式,以加快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化的步伐.方法 选取2000-2018年安徽省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以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和铁路旅游周转量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结果 人均生产总值和铁路营业里程对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有着显著影响.结论 给出了安徽省提高旅游发展力以及如何构建特色模式的建议,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全域旅游模式以此发展多元化旅游路线;通过打造"O2O旅游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仿造"乌镇模式"缩减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本文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和SSM空间模型揭示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及其效应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地域差异明显;旅游经济总量不大,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不强,各地市旅游业空间竞争力均有所提升,毗邻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对研究区域影响显著;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与各地市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的差异及其消长变动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546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W函数、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定量化地分析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自相关效应,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冷热点分布,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加权法,探究旅游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而3A以下景区空间上表现为聚集状态,市域间差异较大;②安徽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密度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密度总体上表现为南热北冷的分布特点,与安徽省旅游资源南多北少实情一致;③旅游地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因素影响着旅游密度的空间分布,市域间旅游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各因素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入了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选择农村旅游业总产值作为表征变量.对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农村旅游游客总人数、农家乐总数、农村旅游从业总人数、旅行社总数作为表征变量,依据2012-2017年的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灰度关联度的结果表明,农村旅游从业总人数、旅行社总数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及2018年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1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高和低的地市分别在空间上集聚;2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整体空间差异先缩小后增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显著区域——东莞,LL显著区域:梅州、揭阳、潮州;4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差异将进一步增大;5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基于ArcGIS软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结论.(1)空间分布特征.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倾向于分布在各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区域地市,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单元排斥较为明显;邮政储蓄银行分布区域和个体特征明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各地级单元银行网点数量具有较强补充功能.(2)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较少的地级单元与集中连续贫困地区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耦合关系,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供给需加强.(3)影响因素.各类银行网点分布均与常住人口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城市建成区面积、第三产业比例和人均GDP对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起到了正向影响;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均GDP对邮政储蓄银行起到正向影响,而第三产业比例则起到负向影响;建成区面积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起到正向影响,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则起到负向影响;进出口贸易正向影响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