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杰  曾立坚 《科技潮》2004,(1):24-26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至今,已有10年。10年树人,一大批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在若干研究领域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可以说科技新星计划群星璀璨、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已遴选了28批共计2663名相关人才,是北京市实施时间最长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文章通过对28年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与评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概述了新星计划的发展历程、科技人才评价的发展脉络与重点要素,并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机构提高申报人才计划成功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省外资讯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5,(4)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3,(10)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6.
张乃军 《科技潮》2004,(6):25-25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7.
许勇北京蔬菜学会秘书长、蔬菜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博士.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曾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星计划、“十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农业部948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作为国内相关学术会议的主题报告,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瞩目.……  相似文献   

8.
谈到科技新星项目,张开春讲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1997年,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开春来到北京市农科院林果所工作,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开展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张开春认为,新星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整个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开春的科研事业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技术鉴别品种、以及果树的转基因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次第展开.……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7,(2)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责任编辑邓爱华)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10.
省外资讯     
《今日科技》2011,(10):16-17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刘俊 《科技潮》2003,(12):54-54
齐晓辉 1987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1987年到1992年在中国肉类研究中心从事肉类添加剂的研究,从1992年开始,转行从事添加剂的商业运作,现为北京美添前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1987年,齐晓辉从天津商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肉类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当了6年…  相似文献   

12.
孟涛,199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距今已近十年了。当他得知我是为“科技新星”栏目对他进行采访时,他毫不犹豫地安排了时间。在他那间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了愉快的交谈。孟涛作为第一批入选的新星,他对这个项目有着特殊的感情。“记得入选时在科委答辩”他回忆道:“科委有关领  相似文献   

13.
史志洁 《科技潮》2001,(8):47-47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一项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旨在为北京市选拔、培养一批能担负跨世纪重任的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到现在8年的时间里,已在北京市全市选拔培养了200多位科技骨干,其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走上领导岗位。入选到这项计划得到培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认为从这项计划中获益良多,把这项计划看作是又一所学校,他们把北京市科委领导戏称作“校长。”本栏目将陆续向读者介绍这批走在同龄人前面的佼佼者们的经历、体验,以及他(她)们和一般人一样都会有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4.
栾国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发表论文50余篇,曾两次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6,(9)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科技技新星计划实施至今,已有11年了.通过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1998,(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和教育领域均面临人才断层的严峻形势。因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的计划。国家和北京市对培养跨世纪的科技骨干人才也作出了矗瞻远瞩的部署和规划。1993年由北京市科委制定并主持实施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从北京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所确定的人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实施为北京市属高校青年科技骨干的培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技》2011,(10):16-16
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9.
张乃军 《科技潮》2004,(2):29-29
杜晓娟 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中心副研究员 生物学博士,从事新肿瘤相关基因1A6基因功能的研究,199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现承担国家86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杜晓娟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她坦言要特别感谢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88年,杜晓娟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免疫研究室工作,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试验研究。1992年,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的主要完成人,她分别荣获了1992年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非常想在儿研所做些贡献”,杜晓鹃回忆说:“我…  相似文献   

20.
周一杨 《科技潮》2007,(4):41-41
吴忠义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曾获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和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各1项,同时作为骨干参加国家973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