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酚酞及甲基橙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30×10~4L/mol、1.58×10~3L/mol。包结率及包络模式将影响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主客体间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是形成超分子包络物的主要驱动力,氨键影响包络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用荧光光谱研究多西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的方法.对多西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条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可能的包合方式,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pH10.90的NH3-NH4Cl介质中β-环糊精与多西环素能包合生成1:1的包合物,可显著增强多西环素的荧光强度,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多西环素的新方法.多西环素浓度在4.7×10-7mol·L-1~9.4×10-6mol·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43,检测限为1.1×10-7mol·L-1,对药物制剂中多西环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回收率在98.5%~100.3%之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齐墩果酸在β-环糊精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发现β-环糊精对齐墩果酸的荧光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胶束增敏荧光光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0×10-5~4.0×10-4 mol/L,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3.80%~106.3%,根据IUPAC规定测得检出限为6.17×10-7 mol/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623×106 L· mol-1·cm-1.并对包合机理进行了介绍,确定了实验中β-环糊精的最佳用量,考察了离子强度对包合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pH7.00的NH4Ac-NH3·H2O的缓冲溶液中,四环素与铕(Ⅲ)生成二元配合物并发射出铕(Ⅲ)位于612nm处的特征荧光.加人2,6-二乙氧摹-β-环糊精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增强的荧光强度与四环素的浓度成正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四环索的线性范围是3.64×10-7-1.60×10-5 mol·L-1,检出限为1.10×10-7mol·L-1.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该方法成功地用于血样和尿样中四环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邻硝基苯酚在β-环糊精修饰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建立测定邻硝基苯酚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pH=5.0的0.1mol·L-1NH4CH-HCl缓冲溶液中测得的循环伏安曲线上有一不可逆的还原电流峰,经过与未修饰的碳糊电极上测得的循环伏安行为对比后确认,β-CD对领硝基苯酚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加快了电子转移速度,增强了富集效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邻硝基苯酚的浓度在5.0×10-6~2.0×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为7.0×10-7mol·L-1.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pH =5 .74的氯化钾介质中 ,β -环糊精—邻硝基氯苯包结物的极谱行为。在单扫描极谱上 ,邻硝基氯苯于 - 0 .6 6 5v (vs .SCE)电位处产生一极谱还原峰。加入 β-环糊精后 ,此峰移至 - 0 .735v (vs.SCE)处 ,峰高增加。峰高与邻硝基氯苯的浓度在 4 .6× 10 -8~ 6 .9× 1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 2 .3× 10 -8mol/L邻硝基氯苯。对工业废水中邻硝基氯苯进行了测定 ,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荧光增敏的间苯二酚荧光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β-环糊精对间苯二酚的包络作用,增敏间苯二酚的荧光强度,提出一种测定环境中间苯二酚的荧光检测新技术.考察各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对间苯二酚的荧光增敏作用在碱性环境下的效果比在酸性环境下的效果要好;NaOH、乙醇对β-环糊精增敏间苯二酚的荧光反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验最佳条件:β-环糊精浓度为0.01 mol·L-1,NaOH质量浓度为0.3 g·L-1,乙醇体积分数为1.4%.该方法测定间苯二酚简便、选择性好,且间苯二酚的浓度在0.091~0.909 mmol·L-1范围内,和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7.3 μmol·L-1.  相似文献   

8.
β-环糊精用于槐角中芦丁的示波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aOH底液中,β-环糊精能在示波图上产生灵敏切口,且该切口深度随β-环糊精-芦丁包结物的形成而减小.利用β-环糊精及其与芦丁形成包结物的示波特性建立了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中药槐角中的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测定芦丁的线性范围为5.0×10-7~6.5×10-6mol/L,回归方程为h(V)=6.61-0.95×105c,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3.0×10-7mol/L.对于3.500×10-8mol/L芦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8%,回收率为99.7%.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装置简单便宜、方法直观易行、样品不需要特殊处理等特点.此外,利用随客体分子的加入β-环糊精示波图的变化,可快速、直观的判断出主、客体间是否发生了包结反应,从而拓展了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超分子包结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偶氮胂-β-环糊精包合物(β-CD-AS)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确定了β-CD-AS与DNA的结合比为5:1.通过热力学研究得出结合常数为K291.15K=8.68×105 L·mol-1,K310.15K=8.43×105 L·mol-1.热力学函数为ΔrHmθ=27.04J·mol-1,ΔrGmθ291.15K=-2.78×104 J·mol-1,ΔrSmθ=95.47J·mol-1·K-1.结果显示该反应为熵驱动.实验进一步表明β-CD-AS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混合模式,即部分嵌插和沟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β-环糊精与四氯化碳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超分子络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能性.与底物相比,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吸收峰发生了偏移.这证实了在水相中β-环糊精与四氯化碳成功地发生了包合反应,形成了稳定的超分子络合物.  相似文献   

12.
酚酞不溶于水的性质对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β-环糊精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本实验研究了酚酞显色液吸光度变化的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光光度法进行β-环糊精含量的测定,能保证吸光度差(△A)的计算与空白点吸光度的变化无关,有使酚酞工作液放置时间短和测定过程快速的优点,对β-环糊精样品的测定结果偏差小。  相似文献   

13.
以钴膜修饰碳纤维微电极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建立了一种测定磷酸盐的新方法.利用该选择性微电极探讨测定磷酸盐的条件,并测定该电极的性能参数,在1.0×10-6~1.0×10-3mol·L-1范围,磷酸盐溶液浓度的对数与电位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能斯特响应,检出限为6.0×10-7mol·L-1,并且该电极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p—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p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一种新的测定雌性激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在碱性条件下,金银复合纳米粒子能强烈地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而天然雌性激素能明显的抑制金纳米溶胶催化的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据此,我们建立了测定天然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化学发光方法.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4.0×10-8,1.0×10-5-1.0×10-7和1.0×10-5-7.0×10-8.检测限分别为4.3×10-9mol·L-1,3.9×10-8mol·L-1和6.5×10-9mol·L-1,相应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2.7%,1.8 %和2.3%.该方法用于孕妇尿样中雌激素总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向红菲咯啉(BPF)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环糊精-BPF包络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优化了环糊精-BPF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了HE—β—CD和BPF的包络比,用电流法测定了它们的包络常数。对应用BPF—HE—β—CD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苯二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α-环糊精掺杂纳米碳管涂层电极并应用于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氧化电位降低了280 mV,电流响应明显增加.我们首次结合两种物质的特性纳米碳管的导电性及催化性能、α-环糊精的分子认知能力,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实验了抗坏血酸与α-环糊精超分子络合物的特性.差示脉冲技术用于定量分析抗坏血酸,线性范围为2.5×10-6~1.0×10-3mol*dm-3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 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 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β-环糊精和9,10-蒽醌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9,10-蒽醌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1.35×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9,10-蒽醌分子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在中性水溶液中,β-环糊精的浓度范围为4×10-4~3.2×10-3mol/L,9,10-蒽醌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客体分子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大大降低.其中在pH=4.12的溶液中,客体分子9,10-蒽醌在β-环糊精空腔的荧光强度最大.9,10-蒽醌在4.99~66.56n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7.82C(ng/mL)+218.6,相关系数为0.998 5.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9,10-蒽醌的检测限为0.04ng/mL,该数量级是已经报道检测限(0.2μg/mL)的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