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1978—2010年间的8期Landsat-TM数据,通过计算景观分离度、分维数、建设用地动态度、建设用地扩展指数和建设用地重心等指标,对南岸区32年来建设用地扩展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岸区建设用地扩展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用地结构更为紧凑,建设用地形态趋于规则化发展,建设用地稳定性也越来越强,且其重心由南岸区的西部向东部迁移。该研究成果对南岸区城市建设与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主城九区为例,利用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7年和2009年8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内1978—2009年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重心转移、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用地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缓慢发展期,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后期的较快发展期和近年来的稳定减速发展期;在空间上,2009年建设用地的重心较1978年向西北移动2259.57m;研究成果对城市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主城九区为例,利用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7年和2009年8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内1978-2009年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重心转移、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用地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缓慢发展期,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后期的较快发展期和近年来的稳定减速发展期;在空间上,2009年建设用地的重心较1978年向西北移动2259.57m;研究成果对城市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模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内在机理,提出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两大因素-据此对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建设用地控制模型,提出了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科学决策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向外扩张的重要依据。目前文献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不足,特别是对城市建设用地专门系统性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评价潜力的等级划分标准和广泛实用的评价方法。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划分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级因子,并运用物元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结果,较完整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同时该方法采用一种新的权重确定方法,不受人的主观影响,反映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6—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渝北区8年的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扩展成因和建设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渝北区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发展水平(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和城镇化等密切相关;渝北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存在着局部浪费、粗放利用的问题以及建设用地无限制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等问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基本出发点是:以RS、GIS、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获取城市扩张用地信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的变化情况,对城市建设实施监测,为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和权威的基于城市建成区的监测管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以GIS为技术支撑,采用"取大值"原则与"成对明智比较法"加权进行因子叠加分析,对连城县进行了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按照先安排非建设用地,再安排建设用地的顺序,分析确定其用地的建设适宜性等级,对研究区划分"4区".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用地向中心城区西部扩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ETM与QuickBird卫星影像并结合CIS技术与野外调查验证的方法,分析滑坡、崩塌以及沟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空间发育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区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通过GIS与RS技术的结合解译,共同定出65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南岸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岸区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3、2009年共8期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南岸区1978-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并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了南岸区2012-2032年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1978-2009年,林地、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未来的20年,南岸区的耕地和林地逐年减少,林地增加,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到2032年各种地类占南岸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耕地47.16%,建设用地31.08%,林地16.11%,水域5.57%。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民勤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甘肃省民勤县城关镇毗邻的4个乡镇为典型试验区,利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重点监测了近10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具体变化状况。并在地物光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试验区实际情况的遥感波段组合(TM R1B4G6)和分类方法(贝叶斯方法)。对该实验区而言,这种波段组合效果最佳,贝叶斯分类的总精度也达到88.51%。对经制图综合而获得的土地利用专题信息,通过数据转换、软件接口与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3.
以南岸区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9年共8期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RS和GIS 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南岸区1978-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并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了南岸区2012-2032年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1978-2009年,林地、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未来的20年,南岸区的耕地和林地逐年减少,林地增加,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到2032年各种地类占南岸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耕地47.16%,建设用地31.08  相似文献   

14.
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热点。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以1988、1993、2000、2007年和2010年5个时期的遥感和矢量数据为基础,在RS和GIS的支持下,通过对南岸区建设用地重心转移、地表温度变化、热岛中心转移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重心转移过程、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差异以及热岛中心运动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2年间,建设用地扩展明显,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且转移速度逐年提高;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城市热岛现象日益显著;城市高温区下垫面多以建设用地为主,城市低温区下垫面多以水域和高植被覆盖为主;城市热岛中心空间变化与建设用地重心空间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RS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从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体系.结合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基于矢量的空间叠加方法,对表征研究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单因子和多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区域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特点,确定影响城市建设开发强度的三因子,利用蚁群算法在GIS空间分类规则挖掘中的应用,得出分类规则,进而对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进行分类,指导城市建设,达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山地城镇中,地形地貌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重庆为例,利用遥感(RemoteSense,简称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技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LandEco—environmentIndex,LEI)模型进行评价分级,结果表明:重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一小时经济圈明显好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盆地好于山区,城口县和巫溪县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重庆各地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为城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效应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用地结构效应特征指数.结果表明,①用地效益和用地强度指数在城市间差异明显;用地功能指数差异性最小.②从指数间关系来看,用地弹性指数和环境效应指数相关性最大;用地功能指数高的城市中存在低效和高效扩张并存的现象,用地功能指数低的城市中存在集约化与低水平发展的区别.利用系统聚类法将17个城市分为高效集约型、高效协调型、高效与环境压力型、低速扩张型、粗放扩张型和低效发展型等6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指导,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完成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探索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详查的技术流程,建立了西固区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不同年代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以每年0.34%的速度减少,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以每年0.64%的速度上升,城市市进程加快;盐碱地面积以每年0.05%的速度增加,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合理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利用GIS强大的数据采集和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土地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利用GIS进行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库建立与空间分析和土地质量评价3个方面.从评价结果发现:城市土地质量受经济水平影响显著,土地质量与其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土地质量线性分布明显、利用GIS对城市土地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较好的反映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因素对土地质量的综合影响,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