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贾铁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66-70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不可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总是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境演变化规律的控制,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萨拉乌苏河两岸宋(西夏)元前后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萨拉乌苏河两岸地层时代、古代遗址分布、剖面孢粉分析、考古资料、古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结合野外考察资料的研究, 认为除气候因素外,萨拉乌苏河的下切也是两岸地貌水文情况变化、植被变化、沙漠化和人类活动兴衰值得考虑的原因。萨拉乌苏河现在的深切河谷在唐代中后期才开始下切形成, 之前附近为较大面积的湖沼水域,水域内人类活动程度较低。萨拉乌苏河下切使两岸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适于牧业经济方式的茂盛的草原湿地环境,造成宋元时期该流域人类活动的繁荣局面。而元代以后该河流的下切深度过深引起的水文条件的退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的叠加, 也是导致其两岸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衰退以及明代后期沙漠化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野外观察、钻孔资料、孢粉分析、~(14)C测年资料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调查区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资料,追溯本区自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叔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和地貌作用过程等三方面,论述了小秦岭地区的地貌第四纪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红土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第四纪红土沉积是揭示该地区古环境变迁的良好信息载体,红土发育与构造变动、季风演化存在耦合.就第四纪红粘土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认为红土形成时代、成因、网纹化机制等方面的争议制约了红土地层学的发展,系统研究红土的沉积学、年代学、土壤学、生物气候学、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动红土地层学的发展,并丰富全球变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若干区域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变迁是具有多因素相互作用,多等级区域分异,多尺度的韵律变化的复杂过程,其中任何变化都不可能脱离区域分异规律而独立存在。许多变化过程及其主导因素随着区域等级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区域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在努力探索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着力于提高时间分辩率的同时,对于这些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注意提高空间分辩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相似文献
9.
潮汕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潮汕平原第四系一些钻孔的沉积相,孢粉学及^14C年代分析,论述了韩江,榕江及练江三角洲的古环境演变,认为有过两次以上的海侵期,而主要的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前三角洲期,古三角洲期和现代三角洲期,这些古环境的演化与南海的δ^18O曲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玉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245-250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12.
13.
张全景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98,24(4):109-112
立足区经济协作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从丰富的资源,完善的交通网络,特殊的区位条件,紧密联系的港城-腹地系统,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一个方面全方位论述了建立鳍 南经济区的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透射电镜 ,红外光谱 ,X ray粉末衍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等现代技术对小清河底泥沉积物复杂化合物的形貌及其中无机化合物的物种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合相应样区的水质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底泥沉积物中主、次成份的物种以及痕量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子存在状态 .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度是表征装置(系统)静态特性的重要参数。文章探讨了与此有关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诸多创见,以澄清现存的种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针对目前水流泥沙含量测定时,所需测量周期长,检测工程繁琐、水文工作人员取样过程劳动强度大,并且不利于含沙量数据的连续测量与实时检测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利用在线技术获取中小河流截面视频图像,进行水文含沙量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获取河流泥沙图像。我们对河流泥沙图像获取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装置设计方案,在实验室通过实验可让泥沙成薄层流过获取图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