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亚鸣禽代表动物虎皮鹦鹉的正常叫声中,发现其联系叫声表现出显著的幅度调制特性.通过其正常联系叫声的声图、频谱图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展现了这一特性,为解释虎皮鹦鹉的呜管发声机制提供了声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的性双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X区(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雄鸟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叫声复杂多变。这些结果提示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都存在着性双态性。  相似文献   

3.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雌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成年和幼年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udale nucleus,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tlis,RA)和嗅叶X区(AreaX,X)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发声行为已经得到雌雄分化的成年鹦鹉的发声行为未得到雌雄分化的幼年鹦鹉,它们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均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比野生虎皮鹦鹉与家养虎皮鹦鹉的鸣声,探究播放野生同类鸣声对家养虎皮鹦鹉鸣叫行为的影响,通过收集和录制虎皮鹦鹉鸣声,使用Cool Edit Pro和Wave-surfer软件对鸣声样本进行处理和数据采集,对各项声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生活环境下虎皮鹦鹉的鸣声无明显差异,而不同生活环境下虎皮鹦鹉的鸣声会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以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为材料,共有6对在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NXIIts)分别进行单侧和双侧切断处理,用声谱分析软件Wavesurfer和Sound Analysis Pro分析失去神经支配前后鸣声的声学变化.结果表明:断单侧NXIIts并不引起虎皮鹦鹉鸣声的改变,断双侧则引起虎皮鹦鹉鸣声的显著性改变,证明NXIIts在亚鸣禽鸣声的声学特性方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且NXIIts对鸣肌的调控是双侧性的.即单侧NXIIts能控制左右两侧的鸣肌.  相似文献   

6.
为给虎皮鹦鹉的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虎皮鹦鹉血细胞的表面结构、超微结构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凝血细胞等7种细胞形态.红细胞的特征是长梭形,表面光滑,无突起,其长短径之比为2.5;还见到正在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中以比例最高的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突起,核大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大淋巴细胞内还可观察到溶酶体和吞噬小体等.嗜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团块状,核呈2~5叶分叶状,胞质内含有圆形、椭圆形或杆状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圆形或近似圆形,核常为2叶,染色质染成淡蓝色,胞质内充满红色或桔红色粗大颗粒、呈圆形或不规则、其内有电子密度高的结晶体;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电子密度高低不同的颗粒.单核细胞外形不规则,表面常有突起,胞核呈卵圆形、肾形等,常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多密集于周边,胞质内散落着较多的溶酶体和线粒体等.凝血细胞一般成群分布,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许多伪足样突起,胞质内有线粒体、颗粒状物质等.虎皮鹦鹉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可能与其生活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es)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虎皮鹦鹉的肝小叶不规则且分界模糊,肝细胞3~8个聚集成团或成不规则的索状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内富含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双核肝细胞较多.胆小管由相邻的肝细胞围成,相邻肝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肝血窦内有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窦周隙明显.肝细胞向胆小管面与窦周隙面伸出许多微绒毛.  相似文献   

8.
用mp3采集声音、记录,用Cool edit2000和Wavesurfer等2种声音软件进行分析,对在不同情境下的牡丹鹦鹉(Psittacula agapornis)鸣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牡丹鹦鹉的鸣声主要有单脉冲鸣声、双脉冲鸣声和多脉冲鸣声,3种鸣声在时域和频域存在差异;雄性鸣声种类较多;鸣声的分布独雄>独雌>雌雄混合,呈早>中>晚分布;独处时和共处时的鸣声脉冲持续时间不同.雄鸟比雌鸟鸣叫强.  相似文献   

9.
漫谈鹦鹉     
张敬莉 《大自然》2009,(4):50-53
如今,人们饲养的鹦鹉主要是是娇凤(Melopsittacus undulatus),也就是虎皮鹦鹉的家养型,这是全世界仅有的几种彻底成为家养动物的鹦鹉之一。虎皮鹦鹉原产澳大利亚。野生的虎皮鹦鹉体羽是亮绿色,翅羽一律是黑色镶黄边,而且头颈部布满黑纹;家养的娇凤颜色就多种多样了。  相似文献   

10.
将健康成年虎皮鹦鹉(Melopsitiacus undelafusp)分成三批按120mg/kg的剂量连续注射链霉素15天,分别于停药后15天、30天、60天时处死,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然后制作石蜡切片并用光镜观察,检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不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增加,高毛细胞数目增加,是毛细胞再生的结果;而矮毛细胞数目减少,直接导致了听力敏感性降低.可见毛细胞的再生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声发射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论述了声发射在混凝土力学行为中的应用。围绕声发射在混凝土断裂机理、混凝土损伤定位、声发射参数与腐蚀钢筋混凝土的关系、声发射在粘结滑移中的应用、声发射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反应、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等展开讨论,归纳出国内外混凝土结构声发射研究现状,阐述了混凝土声发射技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岩石声发射定位算法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声发射定位技术实验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下不同岩石(花岗岩、砂岩)破裂过程中内部裂纹扩展的三维空间演化过程;对Geiger定位算法和单纯形定位算法的定位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两种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声发射定位事件直观反映了裂纹萌生、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声发射事件的定位结果与岩石试样的实际破坏模式非常吻合;单纯形算法的定位精度要高于Geiger算法,但定位的声发射事件数少于Geiger算法.在基于声发射定位技术对岩石失稳破裂过程进行研究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定位方法,也可通过两种或多种定位算法的对比分析来获得更精确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正交额分复用(OFDM)技术和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技术的特点。以克服多途干扰、实现水声通信的高速率传输为目的,研究了在现有水声信道模型中两种技术的可靠性、有效性及抗多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正交额分复用和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在现代高速水声通信中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对演唱技能进行反复的示范引导,学生则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反复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听觉记忆,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之后,学生才能逐步熟悉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从而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用于刀具破,磨损监测的新型非接触声发射传感器,它直接利用空气作为声发射信号传导介质,便于安装使用,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并可应用于其它声发射监测的场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频复合超声扫描探针显微镜在不同声学频率下所得声学图像的融合.利用高频复合超声扫描探针显微镜检测乳腺癌细胞样品,在3~3 000 kHz的范围内改变声学频率,探究其对乳腺癌细胞声学成像的影响,然后用多尺度变换和稀疏表示相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对这些乳腺癌细胞声学振幅像进行融合.结果表明,高频复合超声扫描探针显微镜在不同声学频率下对同一样品得到的声学像存在差异,并且通过图像的融合,可以综合不同声学振幅像的有用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人类肉眼的直接观察或者计算机的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声速测试实验仪,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射特性,同时又借助于声波的干涉、衍射及反射原理测量了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加深了对声波波动特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提供了多种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内容,同时也拓展了声速测试实验仪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等截面声波导管的等效电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电传输线理论和声电类比原理,推导出了管中为平面波时有限长均匀截面声波导管的等效电路,并通过等效电路分析法推导出了其阻抗转移公式,讨论了波导管输入阻抗与负载阻抗之间的关系,为声波导管的阻抗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声波导管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9.
研究鼠类声行为,对探索鼠害控制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11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行为的观察和对860个叫声的分析,初步得知褐家鼠4种明显不同的声行为。单个体见到人时的惊恐叫声呈多谐变频的声谱结构,叫声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在(473±271)ms,通常有3个主要的谐音,MPF为(2 820±258)Hz。当两个体一起发生追打时,势弱个体表现出与其行为相应的3种明显不同的叫声:打斗时的惊叫声频率最高,MPF为(5 091±1 365)Hz,频率范围宽达(9 225±3 292)Hz,大多是多谐结构;面对势强个体的叫声的振幅低,为(0.44±0.25)V,几呈多谐恒频结构,MPF和频宽分别为(2 917±1 463)Hz和(4 360±3 421)Hz;堵挡在通道口的叫声的持续时间长,叫声的频率最低,MPF为(1 384±878)Hz。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一种新的采集声发射信号的方法,并用所研究系统做了实验。用DSP片上自带的AD采样单元对钢材试件在拉断机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高速采样,实验证明了本系统可以有效采集到声发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