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宁街十号     
不久前,在纪念英国首相府250周年的宴会上。撒切尔夫人在谈到唐宁街10号时是这样说的:“这是一幢充潢回忆……大人物的鬼魂和重大事件的房子。”事实上,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是象征英国最高权力的地方,因而受到全世界的注目。但是,当你亲自来到伦敦,进入这幢房屋,你会感到它既是神秘和庄严的,又是普通的,象所有古老的建筑一样,它有自已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当代地方科技》2008,(1):64-65
No.1李国生:广西永乾公司总裁 李国生,广西横县人,曾被评为“2007年中国创新竞争力十大人物”,被一些媒体誉为“中国零售大王”。  相似文献   

3.
弗.司.菲兹杰拉德的《大人物盖茨比》是形式导演成的一场“美国梦”幻灭的戏。小说的叙述者尼克被置于故事当中,且有他自己的故事。尼克的故事与盖茨比的故事的交叉与并列,构成了一个青年“美国梦”的梦幻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如叙述时间,叙事情境及其转换,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视角与叙述自我视角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突现一个美丽绝伦的“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4.
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5.
童年生活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界的名人们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们从小就显得和别的孩子不大一样。现在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大人物都是如何度过童年的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说到“历史”和“自然”时认为:“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历史哲学》,着重点原有),这基础也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大抵就生息在西高东低,由高山丘陵与河流冲积而成的内陆土地上,依山沿水过着农耕生活。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受着这种自然条件影响,另一  相似文献   

7.
尊重别人——这是叶利钦有别于许多大人物的一个“特质”。你只要站在他跟前,他就会与你聊,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对话者平等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中共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之前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对此,中共确立了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并且对“一五”时期的人民生活作出了适当提高的规定。这一思想奠定了“一五”到“五五”时期中共领导民生建设的总基调,在当时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后人不能用以后的历史来否定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不仅要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还应该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寻求正确的解答,促进文学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发挥文学表现生活,推动生活,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别林斯基说过,如果文学作品不是痛苦的哀号和热情的赞颂,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对于我们就是死的。列宁在论托尔斯泰时也指出托尔斯泰在描写革命前旧俄国的历史生活时,在作品里“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的地位。”这些提法尽管不同,但意思是明确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当前,历史的记忆功能开始“退化”,一些年轻人患上的“历史健忘症”伴随着“信仰丧失”的危机日益恶化,出现了病人膏肓的精神颓废或心灵感受迟钝的病变。不少年轻人甚至忘却了他们今天赖以生活的幸福时代正是由上一代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仁人志士所铸就,反而以丢失“历史记忆”或“历史意识”而沉沦在物欲横流和精神空虚的“物质主义”生活引以为时尚。目睹这种现象,“触摸历史”和“回归历史现场”的呐喊接二连三地响起,犹如历史良医不断开出的苦口良药,旨在治疗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拯救一些人对精神追求的“信仰遗失”灵魂。黄现瑶遗作《韦拔群评传》,便是对这种时代呼声的回应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山寨”一词为对象,考察了其词义演化的历史脉络。并从语义符号的历史角度提出,这些争议并非非此即彼的对与错,而是意义的解码策略差异导致的结果。进而通过这一现象的评析,指出语义的自我演化与新意义的涌现折射出新的媒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包含表述方式的变化,而表述方式作为表意的主导力量不可逆转的全面侵入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知识界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即在全球化形成的话语霸权面前,如何分辨、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拒绝“现代病”的糟粕,并在此过程中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反思和新的认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互依存”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仅仅数年之后,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对许多人来说,“全球化”使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得便利了。互联网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恰恰与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汇合,有的海外人士甚至将此称做“中国机会”。一位中国学者指出:“全球化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没有一件不与全球化相关。”与此同时,中国人对“全球化”的思考亦在深入。人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全球化”?“现代化”?“西方化”?“美国化”?这些都是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沉重问号。这些问号将会伴随今后好几代中国人。因为在我看来,“全球化”与其说是一个概念,更不如说是一种实践,而人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我以为,无论是对待“全球化”还是实践“全球化”,要紧的是要多一点文化自觉。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归结起来就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要想明白“全球化”这个大历史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即它的来路,它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应当尽量看清楚它已显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看到它们对社会发展、国家兴衰乃至人类生存所形成的冲击和挑战。“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时代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化自觉”是一个观察角度,一种处世心态,一种精神境界,最终应当是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3.
清水江文书是贵州东南部与周边地区社会生活、历史面貌的原始契约档案,其中立契时间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年代信息。贵州经过辛亥革命后,虽然鼎革改元,有了新的纪年方式,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或者乡间习惯的原因,“宣统”纪年仍在此间延续。文书中保留的这些纪年方式,也可以和其它历史资料印证,展现了复杂的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5 8~ 1 960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跃进”的三年。在这三年当中 ,经济上 ,高指标 ,大呼隆 ;政治上 ,建立人民公社制度 ,进一步消灭私有制 ;文化上 ,脱离实际地宣传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所有这些 ,都以失败告终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巨大损失。许多人将这场运动产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左”倾思想地指导 ,这是不够的 ,应该做进一步研究。需要说明 ,“大跃进”运动已成为历史 ,历史的问题必须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 ,否则 ,文过饰非 ,做表面文章 ,会妨碍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从而失去了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民主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早已盖棺论定的人物从坟墓中被抬出来。争议的是历史,为的是现在。一个早已被埋葬的人又唤起了被埋葬的过去。今年9月4日,匈牙利5万多人为一个历史上的大人物——霍尔蒂·米克洛什举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仪式。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他的出现视为人类认知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有人把他比喻为“人类的领路人”。他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不仅对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而且也对当代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了解,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曾孤独而又自信地说,他在有生之年将不会期望看到自己的理论会被公认,因为这些理论成果“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在其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能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促成其“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二是浓厚的宗教思想;三是与俄国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中唐时期的韩愈,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文学上,他曾倡导古文运动,振臂一呼,八方响应,“摧陷廓清”“文起八代之衰”给予后世以极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一反大历时期的柔糜之风,创奇崛雄豪一派,被称之为“唐诗一大变”。在哲学上,他强调天命,创立道统说,开宋代朱程理学之先河。这些方面,均有不少文章加以论述了。但是,在政治思想方面,长期以来,韩愈一直被描绘成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人物,这是很不公正的。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过程曲折,结果平淡,美国国内政治的运行就像一台稳定的大机器,自有其固定规律。这也正是美国政治的成熟之处。但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名词,“9.11事件”会和“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共存,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着比它们更为长远、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芙蓉镇》是一部反映我国湘南山镇社会风情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家“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奇妙地把风土人情与政治斗争的狂飚巨澜糅合起来,熔于一炉,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千奇百怪的世相,唱出了一曲严酷的乡村牧歌。作品对极“左”路线的抨击,对历史过往生活的反思,对人们命运的慨叹,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来反映的。作家通过描写生活在芙蓉镇的一群人物的命运,通过表现这些人物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