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研究以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为基础,提出了应该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在阐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的基础上,提供了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等措施,希望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和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翔 《工程与建设》2022,36(1):77-78,8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滋养下,中国传统建筑异彩纷呈,形成了各具特色、别出心裁的建筑形式.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优秀案例的解析,开展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个角度分别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构件设计、现代建筑色彩、现代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现代建...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在建筑文化遗产中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该文从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庭院、家具艺术元素方面阐述了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4.
尚子力 《科技信息》2010,(21):382-383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理性严谨,善于归纳的的西方建筑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则重经验,轻理论,凝聚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里,可以大致概括为风水之美、主体布局和园林之美。本文以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为例,从环境选择、建筑格局和园林营造三个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李斌 《工程与建设》2006,20(5):433-434
加快推进高技术建筑的中国化是极为迫切的,同时也需要做出更为艰巨的努力。为此首先要正确理解高技术建筑地域化的本质,它要求建筑师将建筑所处基地的地域元素贯穿于建筑设计之中。其次,应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挖掘与现代化运用,传统技术的现代化能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脉的有机生长,使高技术建筑在中国能发展为一个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析,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关系,试着探析可能的中国建筑之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艺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古建筑形式不是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整合、融合才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留给我们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莹  李秀英 《科技潮》2003,(9):56-56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座落于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依托的,面向广大观众宣传普及中国古建知识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前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类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及辉煌的艺术成就,后者展示了明清北京先农坛500多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老的传统建筑为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古代建筑中蕴涵着无限的建筑文化。为更好地向广大观众和青少年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近年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可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辉煌的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并能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国建筑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时间的纵、横轴上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了分析,认真思考了建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的自然和谐、整体统一、精细微妙等审美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从中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等伦理色彩,对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诗志词情     
通过对不同文体批评之间的多方位比较,将可能澄清许多笼统、含糊、夹缠不清的理论问题,更为清晰地揭示各体文学批评以及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精髓真貌,为中国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增长点,将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文章旨在从传统文论观的“志”与“情”中,去探寻诗词之辩,以期把握诗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田烨 《科技信息》2010,(1):162-163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Walden.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善性与工具理性交融的"绿色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明确其学科定位,深入探讨文艺美学教学改革创新之法,科学预测文艺美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应扣住素质教育,并以实践为主线强化鉴赏方法论;中国文艺美学教学的发展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注重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其根本目标和原则,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充分发掘这个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汉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是固化在古汉语词汇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反映这一观念的除人与自然的同构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神沟通和人神和处。表现人神沟通的词反映了古人希望与神和谐相处,从和谐相处中得到幸福和运气;而表现人神和处的词则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其中主要的是反映人对自然的崇仰、亲近和顺从,以及人对自然的欣赏、摹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天人合一"、勤俭节用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古代各派哲学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对生态平衡的关怀以及对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见解.本文主要分析比较儒、道、墨三派学说的环境经济伦理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世哲学,从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借鉴因素,对于进一步充实循环经济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典文艺本质的双重规定.金庸武侠小说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武侠刻画人生.以人性人情融合凸显作品生命意识,处处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哲理思想,从而使他的武侠小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底蕴.  相似文献   

20.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直觉体悟思维、天人合一思维、阴阳和谐思维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路径;对此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