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形势愈发严峻复杂。面对日益频发的各类灾难,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预警、如何最大程度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恐怖事件接连不断,事故灾难频频发生,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等不时出现,这一系列突发事件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本书正是对各个领域大规模灾难相关研究进行的总结和回顾,特别关注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另外还包括空气污染、海啸、灾害模拟、遥感应用以及灾害管理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是中国周边学战略层面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中国创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强,人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各种灾害事件频频爆发,甚至出现了类似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等顶级大灾害。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每一年里,自然灾害夺走了人类宝贵的生命,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火山爆发、地震、飓风、海啸、洪水、山体滑坡、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后果也更加严重。Del Moral和Walker教授对自然灾害如何侵袭人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灾害进行了全面总结。人口快速增长、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加重成为前所未有的危机。作者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一个改善、恢复、提高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环境的简单方法。本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历史进程总是伴随着灾难的侵袭.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级大地震,重创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突降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144人遇难、重伤64人、失踪600人. 发展契机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更好地满足各种灾害性事件以及突发性事件的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需要,提高处置能力,移动医院的普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33年来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未来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先后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减灾、灾害风险防范研究,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国家减灾规划编制,以及发起并组织国际“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学科体系不完善、学术带头人不足、研究团队规模较小以及实验平台整合不力等挑战,亟需面向全球和国家防灾减灾、综合风险防范、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性需求,在区域致灾-成害机制与动力学模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精准评估、综合灾害(特别是碳排放)风险防范模式等领域争取重大突破,从而引领全球灾害风险科学,为建设地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面地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使自然灾害风险显示出新的特征:自然灾害事件或社会灾害风险持续增多,灾害风险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的传播与转移现象显著增强。全球化过程不仅积极地推进自然灾害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建议:提高全球化进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认识;把灾害风险管理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积极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切实加强对新型灾害和突发灾害地防御;积极开展减灾防灾领域地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面地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使自然灾害风险显示出新的特征:自然灾害事件或社会灾害风险持续增多,灾害风险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的传播与转移现象显著增强。全球化过程不仅积极地推进自然灾害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建议:提高全球化进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认识;把灾害风险管理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积极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切实加强对新型灾害和突发灾害地防御;积极开展减灾防灾领域地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姚树金 《科技信息》2013,(1):489-48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动车组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但是在面对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我们现在的手段还有待加强。如何强化自然灾害监测措施,优化安全防护手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创新难题。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铁路防灾系统情况的基础,从调度的角度对防灾安全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对灾害报警信息的多种处理方式,以期进一步提高高速列车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杭东 《青年科学》2011,(5):35-35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着入口膨胀、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等一系列难题。如今,各国科学家正在设计人类未来生存的种种科学设想。利用钻井平台在面对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就从来没有惧怕过,每一次都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采取了紧急的应对措施。在整个施救过程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展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同时也暴露了印、巴两国在灾难危机处置中的问题和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
灾难,固然可怕,但面对灾难的人类也决非束手无策。请倾听专家的忠告,在灾害到来之前,我们该准备一些什么。日本游客面对火灾,撕开被单结绳逃生中国百姓看到地光,却不知是地震前兆记者问:在灾害到来之前,普通老百姓能够做些什么?政府应该做些什  相似文献   

13.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11,(16):I0365-I0366
近年来突发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档案的安全。实施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就成为了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保证档案安全的有效策略。本文从分析档案备份保管的必要性入手,介绍了目前我国档案异地备份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自然灾害,目前已成为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面对自然灾害的危害,如何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临沧市2005年干旱灾害实况、成因和特点进行分析,对抗旱工作进行探讨,提出:抗旱减灾与防治干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不仅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而且要真正树立长期抗旱和科学抗旱的思想,并对建立建全抗旱减灾提出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探讨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并结合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和社会支持,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一说起灾害大家就想起吉林百货大楼死亡53人的火灾;现在仍然蔓延的禽流感;2003年的SARS;1998年的洪灾等近期发生的灾害。但很多人都已把1975年的海城7.3级、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淡忘了。人类对灾害尤其自然灾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也更能体现出我们的社会防御体系的薄弱。往往是在大灾后总结多,而在灾害发生前我们的思考及准备太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灾害系统论”和“地球圈层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比利时灾后流行病研究中心的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和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灾害数据库(NatCat)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在重点对本世纪以来的全球变化进程与自然灾害趋势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通过动态互馈机制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破坏性地震都给人类的财产、生命、身心、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地震灾情因社会发展而加重。地震本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高的大地震,会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但同时也带来难得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公共安全研究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遭受地震、火山、台风、暴雨、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突发的和人为的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