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采用技术动脉插管造影栓塞配合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7例均一次造影栓塞成功, 27例好转出院.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可大大降低手术危险性及术后复发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业务的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向下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80例DSA导向下PLD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成功80例,无一严重并发症,疗效优良率为91.25%。结论DSA导向下PLD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例脑AVM患者 ,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后 ,采用Magic - 1 8F ,1,5F或MP 1 2F微导管系与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剂 ,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6例栓塞后行γ -刀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疗效满意。栓塞达 70 %以上 8例 ,70 %以下 12例。 1例发生短暂的血管痉挛 ,无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随访 ,全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4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躅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8例中无死亡病例,完全栓塞39例,不完全栓塞8例,未行治疗1例.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技术对肢体电烧伤后血管损伤程度的判断。方法 :局麻下采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大动脉 ,置入造影导管 ,对患侧肢体由近至远分段造影 ,并对 DSA图像进行分析 ,以此判断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结果 :根据 DSA造影表现可分为 3种不同的图像 ,代表 3种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指导临床治疗。结论 :将数字减影技术应用在肢体电烧伤——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上 ,为我们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及准确掌握截肢平面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引入循证护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理论,确定7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寻找最佳护理措施。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减少,大大降低了造影带来的安全隐患。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四肢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疾病参与研究,行3DCE MRA 与DSA检查.这些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和显示满意程度分级和分类.以DSA图像为金标准来比较3DCE MRA图像.结果本组中3DCE MRA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DSA略高,但二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E 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四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探讨DSA与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可疑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确诊为依据,对比DSA和TCD确诊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220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189例,DSA检查显示阳性163例、真阳性158例,TCD检查显示阳性113例、真阳性102例,得出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准确率明显比TCD高,TCD可作为DSA的前期筛查,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最近研制的普及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文中对系统的硬件组成、双帧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结构与功能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最新研制的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减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实时动态数字减影.文中对系统硬件组成、电路结构、特别是对超大容量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蒙片图象存储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功能做一简要的介绍,最后给出左心室造影的减影图象.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是由位于脑蛛网膜下腔的动脉破裂引起的 ,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大意义。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造影是关键。早期即发病后 3天内行脑 DSA可以早期作出病因诊断[1] 。早期病因手术根治治疗对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有帮助。我科1 994年至 1 999年对 SAH患者早期行脑 DSA检查1 5例 ,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本组患者 1 5例 ,男 8例、女 7例 ,年龄 2 4~ 68岁。临床诊断和脑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简称"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的结果.方法:将290例核磁共振影像(MRI)或CT证实有脑梗死的患者,分别进行MRA、颈部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颈部血管彩超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颈部血管彩超与MRA在腔隙性脑梗死组符合率差别不大(分别为97.18%,99.30%),而在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符合率中两者可出现明显差异(分别为81.73%vs 91.35%;88.89%vs 92.86%),总体符合率MRA高于颈部血管彩超(分别为93.62%,87.07%).结论:MR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准确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超,当患者颈部血管病变越严重时两者差异越大,且两种检查方法均与DSA有一定的差距,应仔细斟酌两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科2000-2004年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别行平阳霉素(Pinyangmycin,PYM)、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SM)瘤内介入治疗并在注射后进行的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鼻咽纤维血管瘤有两种纤维母细胞,一种核内存在电子密度颗粒,近核内膜处同时存在纤维板.另一种核内无电子密度颗粒也无纤维板.本文认为后者更似肌纤维母细胞.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注射后局部出现血管内皮退行性病变和无菌性坏死,继之纤维组织增生,可达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选取50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中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存在≥50%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19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排除存在≥50%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30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咯血患者行栓塞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咯血患者"双低"(低对比剂剂量、低辐射剂量)剂量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分成CTA组和DSA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TA检查与术中DSA检查分别显示支气管动脉为104支和107支。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CTA检出的正常起源支气管动脉、异常起源支气管供血动脉、由支气管动脉供血的异常肺内病灶,符合率分别为100%、89%、100%。结论 "双低"剂量支气管动脉MSCTA对支气管动脉检出的敏感度高、对侧支供血动脉显示效果理想,并能清晰显示肺内病灶,而且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患者舒适度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19.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丹 《科技信息》2011,(36):I0038-I0039
本文介绍了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二维x射线摄影屏一胶片系统及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对二维x射线摄影技术的发展,例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放射成像(cR)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的原理和应用做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