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六大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2.
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梳理科学路径和明确发展方向,2009年初至2011年底,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各相关行业协会,对17个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的重点行业、近千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测评工作,并得出了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是全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有各类中小企业26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量的84%、工业税收的81%、外贸出口的82%;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3%都来自中小企业.因此,浙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中小企业.“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着力贯彻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企业、行业、产业集群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在全省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量化把握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水平,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推进措施、检验推进效果提供量化依据与标准,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开展了有关评估工作,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市两化融合的发展指数及相关归纳汇总结果。评估体系与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6.
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必将带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进而推动人类生产力实现再一次跃升.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赛道,一场以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为导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本文通过分析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结合制造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工业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和难点,思考并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14日-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和中小企业司在浙江省杭州市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会议,并做题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
《创新科技》2011,(8):5-5
2011年7月14日-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和中小企业司在浙江省杭州市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会议,并做题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建设》2011,(4):42-42
为推进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11年3月25日,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在杭州宣布成立。促进会经浙江省民政厅正式登记,由浙江省  相似文献   

10.
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是实现工业化的正确途:径,也是发展信息化的正确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了解与把握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现状,对其发展水平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对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政策、措施、目标的制定,对于有关工作的开展,将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周鹏  胡铂 《信息化建设》2012,(11):24-26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国内外发展的共性特点、个性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指导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融合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世界各国在推进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时,面临不同国情采取了不同的融合路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反映了一个国家两化融合的相应水平和发展思路。对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上海信息化》2009,(6):88-88
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政府网站健康发展,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试行)》。本核心指标体系重心放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个环节,不是政府网站评估所需的全部指标,不替代各地区、各部门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再委托评估机构开展全国性政府网站综合评估工作,按照“谁评估、谁公布、谁解释”的原则,鼓励有经验、有实力、有信用的评估机构开展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向社会公开发布评估结果,并负责对发布结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有效评估,提高企业信息化评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体现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提出了企业信息化评估的三维二级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估,将考核、评估内容量化,能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断,获得公正、合理的结果,能如实地反映企业信息化评估的目的,使企业信息化工作更趋于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内容.2013年8月23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指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为8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要行动.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浙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建设》2013,(5):10-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五个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已然成为各地政府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把信息化工作与消费品工业各行业、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切实做到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消费品工业的行业管理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相融合,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相融合,使企业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以更科学、更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天津柯雅美术材料有限公司的探索和实践,或将带给人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国外企业信息化统计资料出发,简要叙述了国内冶金企业信息化项目发展情况。根据信息化项目特征,叙述了信息化项目风险构成、管理及一种简单的分析评估的方法,并给出了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19.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健 《科技与经济》2002,15(5):10-14
物流活动与信息技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对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融合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融合可能产生的效应。同时本文提出了物流企业利用信息化融合效应所应采取的信息化融合的业务与组织战略,这些战略的 提高物流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与水平,保持物流企业的持续与稳定成长。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是浙江工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五型企业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吉利集团、物产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浙江省工业龙头企业已经具备向智慧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这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我省的大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从“两化”融合走向深度融合。因此.积极出台有效举措,促进龙头企业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浙江正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