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的竞争进化,却无法解释个体间的利他与合作行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生物学家对动物利他与合作行为的研究,逐渐揭示了生物有机体利己与利他、竞争进化与合作进化的关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自然选择学说,推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对达尔文进化 论的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尽管当今达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和论调与原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有很大出入,比如: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的突出强调、间断平衡论对达尔文随机渐变理论的重新解释,等等,但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对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核心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般都是坚持的。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对这一理论做出再反思。一、人工类比之误与“创造性”虚设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步是随机的遗传变异。即进化根源于个体中随机的遗传性变异(突变)的积累。这些随机突变被看作是左右生物存在的生命的物理决定因素,也被看作是所有进化新特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当代对达尔文进化 论的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尽管当今达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和论调与原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有很大出入,比如: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的突出强调、间断平衡论对达尔文随机渐变理论的重新解释,等等,但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对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核心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般都是坚持的。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对这一理论做出再反思。一、人工类比之误与“创造性”虚设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步是随机的遗传变异。即进化根源于个体中随机的遗传性变异(突变)的积累。这些随机突…  相似文献   

4.
《广东科技》2012,21(18):11-11
据《科技日报》报道,“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G10K)联盟和华大基因近日联合宣布,勇地雀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这是双方合作完成的首个可在UCSC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的脊椎动物基因组。专家表示,达尔文雀的表型多样性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典型例子。本研究将有助于对生活在同一岛屿上的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近缘物种基因组进行研究,了解这些物种的遗传学和性状进化机制。勇地雀是最早由达尔文记载的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达尔文雀之一,是研究进化的绝佳模型,可使科学家从基因组水平上实时研究这些奇异物种的进化性变化。在雀类中,正向选择突变的基因可能与发声学习性状相关,同时也是人类语言行为中所必需的。此前,科研人员已对斑马雀的发声学习进化机制进行过研究,它们仅有一种固定的发声学习模式;而勇地雀却存在几种不同的呜叫方式。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调控机制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达尔文的进化伦理思想徐少锦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他把自己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创建了进化伦理学说;揭示了道德产生的自然前提,给宗教道德以毁灭性的打击,肯定了道德前进上升的总趋势。其进化伦理思...  相似文献   

6.
由进化速率引发了理论碰撞和争论达尔文认为适应进化的基本形式是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而积累,不利的或有害变异被选择剔除,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生物学基于种群的进化研究所观察到的小进化过程基本上证实了达尔文的论点。达尔文之所以强调渐变进化有其历史原因,因为他的主要论敌是特创论,如果完善的、高度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生物类型是突然出现的,则有利于特创论,所以达尔文强调进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倘使能证明有任何复杂器官不是经过无数的、连续的、轻微的变异而形成的,那末…  相似文献   

7.
达尔文的进化论叙说了生物的进化方式是通过基因突变引起的,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保存变异后更能适应环境的基因,从而实现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是通过基因的改变这点毋庸置疑,然而达尔文这种突变理论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8.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也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依据。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即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自然选择是通过积累微小的有利变异而促进生物进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将群体遗传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进化理论,重申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物进化中的主导地位,并用选择的新概念解释了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许多难点。他们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突变,自然选择淘汰对生存有害突变,而一些对生存有利的突变则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扩散,增加了基因频率,促进了物种分化…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史的灿烂星河中,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是一颗不灭的巨星。恩格斯把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连同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达尔文的学说对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音乐进化论     
 “达尔文曲”网站上的音乐还在继续遵循达尔文进化论向前演化。不过,人们现在感兴趣的是,再经过多少代的进化,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便会因此而诞生呢?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人们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争议不断,那么进化论到底是不是客观真理呢?我在文章中梳理关于进化论的发展,并且从病理学的角度探讨抗生素和环境污染对人类与病菌进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进化学说是生物科学的理论核心,它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讲好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不仅对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本身,而且对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试论达尔文进化论在生态学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完善过程,认为达尔文提出的生态思想是朴素的生态观,其进化论是种—种群的进化,从本质上并未涉及到其他生态学等级的进化;必须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和时空观评价生态学发展现状,生态学研究也必须注重局部各因子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作用关系。初步探讨了能否象牛顿力学那样将自然选择力作为推动生物进化的“万有引力”的生态学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4.
殷业 《前沿科学》2014,(4):56-62
人类过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已经充分说明人类作为生物的一分子,同样遵循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进化在未来的人类进化中还会起作用吗?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否适用于未来的人类?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人类已经知晓设计人类自身生命的蓝图:DNA,并必然会在未来的几百万年中充分利用基因技术服务和改造人类自身,所以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进化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进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中分析了自然进化和人为进化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在人类未来进化中的作用,同时给出了一种未来文明分类标准,提出了智慧文明的局域同步发展说,用这样的学说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至今还没有发现外星人。  相似文献   

15.
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竞争。但在大自然中,我们不仅发现了竞争,还发现了合作。动物甚至植物都会表现出一些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繁荣的行为。上一期,我们讨论了进化生物学中的现代综合论,以及如何用它来解释互助行为的进化。伟大的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早年提出了关于亲缘选择的"汉密尔顿法则"。但是,随着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合作现象越来越多,他开始相信,个中原委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6.
认为木村资生等人用分子进化的中性说向综合达尔文进化说提出了挑战,但在许多方面他们又未能摆脱综合进化说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范式。进而从对分子进化有更深层意义的复制群体中的基因点突变特征入手,初步提出了一个分子进化的点突变积累模型,并以此解释了分子进化钟的成因,指出了现存物种高低分布与物种历史进化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学中,对于利他行为的定位是达尔文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文探讨了如何处理本能与利他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1)由达尔文的观点推出利他性是本能,这样的推理不具备必然性;(2)达尔文对于利他与利己的解释是由结果出发而建,并非动物的本能,而是动物的本能所驱动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3)动物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发生的环境及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群体还是个体;(4)本能可以进化。  相似文献   

18.
尹剑波 《科技信息》2010,(34):I0150-I0150
模因论来自于达尔文进化论,是研究文化进化中文化模因传播复制现象的理论。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与"和"有关的思想及话语从古流传到今。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和"文化传承的现象,并提出了对其他语言文化现象阐释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技术系统进化论是TRIZ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阿奇舒勒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遵循事物进化的客观规律和模式,所有系统都必然向着"最终理想化"的方向进化。所以,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比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TRIZ的技术系统八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被认为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语言模因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进步、发展多元文化和吸纳外国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