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因服用加替沙星片导致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选用药及药物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用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者服用加替沙星片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总甲状腺素为25.5 nmol/L,促甲状腺素为8.08 mIU/L,停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应重视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分析加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选取80例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应用加替沙星序贯疗法,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咳嗽消失时间、平均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平均治愈时间的比较中,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用药期间观察组出现不良发应的发生率较低(P0.05)。应用加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能够有效改善病症,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单纯性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病例总数72例,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对照组。加替沙星组35例,加替沙星片40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10d;对照组37例,头孢曲松250mg,一次肌注,多西环素100mg,口服,一日2次。疗程10d。结果:加替沙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91.9%,临床痊愈率分别为85.7%、83.8%;淋球菌(NG)清除率分别为100%、97.3%,沙眼衣原体(CT)阴转率分别为94.1%、88.9%,解脲支原体(UU)清除率分别为84.6%、82.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l%、24.3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加替沙星治疗单纯性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疗效相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尿液中加替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333 nm作为检测波长。通过5名健康志愿者实验,考察尿药中加替沙星的排泄量。结果:尿液中加替沙星在1.00~36.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8.1%,RSD为2.87%;平均萃取回收率为95.4%,RSD为3.66%,24 h排泄量在44.3%~69.6%。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三种方案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种方案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和经济学效果.采用3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成A、B、C三组进行对比治疗127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对3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84.09%、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6.82%、7.5%(P...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Cr6+和小牛胸腺DNA对加替沙星的荧光猝灭,考察了Cr6+对加替沙星和DNA结合的影响.结果发现Cr5+和DNA对加替沙星都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作用,且Cr5+能够降低加替沙星与DNA的结合常数,原因可能是Cr6+在加替沙星与DNA的反应中对加替沙星有竞争效应,或者Cr6+与加替沙星生成了络合物.  相似文献   

7.
利用加替沙星自组装环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建立一种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加替沙星固相检测方法.在pH 3.60的HAc-NaAc缓冲溶液和聚乙烯醇-124存在下,加替沙星能够在二氯二甲基硅烷(DMC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形成自组装环(Self-ordered ring,SOR),环直径为2.45 mm,环线宽为38.7μm.当点样体积为0.30μL时,线性范围6.74×10-13~1.83×10-11mol.ring-1,方法的检出限(3σ)为6.74×10-14mol.ring-1(2.2×10-7mol.L-1).应用于内蒙古乳都品牌乳、加替沙星胶囊和健康志愿者服药后尿液等样品中加替沙星的分析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6.0%~106.6%,RSD小于3.3%.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据回溯结合统计学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筛选我院上报数据。通过整理、统计与分析,共筛选24例甲氨蝶呤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占87.50%,主要累及患者肝胆系统的损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建议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拓宽诊疗思路,降低患者药源性伤害。  相似文献   

9.
光谱法研究加替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加替沙星的相互作用机制.由荧光光谱可知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求得在17℃和25℃温度下它们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4×107L·mol-1和6.30×106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46和1.44;用热力学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反应的相关参数(25℃):△H=53.46 kJ·mol-1,△G=-38.79 kJ·mol-1,△S=49.24 J·K-1·mol-1;并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它们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电子给体加替沙星(G atifloxac in,GFLX)与电子受体对硝基苯酚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与对硝基苯酚在乙醇与水比例为4∶6,室温下即可生成稳定的1∶1型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04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37×104m o-l 1cm-1L;加替沙星浓度在22.5~451 m 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最低检出限为0.3 m g/L,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0.82%;应用拟定方法测定药物制剂中加替沙星的含量,并与荧光光谱法进行了对照,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回收率为98.5~103.1%.并对荷移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电极,并研究了其性能,该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电极在加替沙星浓度为1.0×10-5~1.0×10-2 mol/L内表现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7.44mV/pC,检测下限为5.6×10-5 mol/L.该电极成功用于加替沙星的测定,原料回收率为96%~101%.  相似文献   

12.
建立药物甲磺酸加替沙星化学结构的确证方法。通过热分析(T A )、元素分析(EA )、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质谱(MS)、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核磁共振(NMR)等分析手段,对甲磺酸加替沙星样品进行结构确证。证实了甲磺酸加替沙星的结构为1‐环丙基‐6氟‐1,4‐二氢‐8‐甲氧基‐7‐(3‐甲基‐1‐哌嗪基)‐4‐氧‐3‐喹啉羧酸甲磺酸盐。该方法准确、可行,从而为甲磺酸加替沙星的生产和鉴定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弱酸性条件下,A l3 能与加替沙星反应形成络合物.利用这一反应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的测定加替沙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且详细讨论了测定条件.测定的最佳波长为λ=291 nm,线性范围为0.80~23.00μg/mL,回归方程为A=0.04288 0.08717C(μg/mL)(r=0.9994).本方法用于加替沙星胶囊及注射液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探讨肠外营养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治疗方法、后续转归治疗注意事项及药学监护要点。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肠外营养致胆汁淤积型肝损害患者的不良反应鉴别及药物治疗,分析总结整个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后续治疗注意事项,并提供药学监护。长期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可能较大,用药前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临床药师参肠外营养致胆汁淤积型肝损害患者的不良反应鉴别分析,药物治疗及提供药学监护,可为有效预防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引起药物型肝损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加替沙星的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胶囊中加替沙星含量. 在0.04 mol·L-1 HAc-NaAc缓冲溶液(pH=4.3)中直接根据加替沙星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测定;于0.04 mol·L-1 HAc-NaAc缓冲溶液(pH=4.3)和0.014 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体系中,以330 nm作为激发波长,在484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以VP-ODS为色谱柱(150 mm×4.6 mm, 5.0 μm), 柱温为35 ℃,流动相为V(CH3OH)∶V(H2O)=45∶55 (用醋酸调节pH至3.5),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292 nm,建立了测定加替沙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3种方法对胶囊中加替沙星含量5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分别为98%,96%,102%, RSD分别为2.5%,2.7%,1.9%,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加替沙星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替沙星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该药具有重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特征,抗菌谱广,安全性好,是一种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新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针对不良反应原因提出几点对策,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静宁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收集的178例发生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本组178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过敏反应,占33.71%,其次是药物原因,占23.03%,然后是患者用药后饮酒,占12.36%;涉及的药物种类主要有8种药物,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头孢替唑钠,占29.77%,其次为头孢哌酮,占25.84%.其中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里较高,占87.64%.本组178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其次为恶心、呕吐等;其中累及系统——器官最多的为全身性损伤,占35.96%,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3.60%.结论:临床在对患者实施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因素有针对性用药,同时还应该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严格控制用药方法和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观察柴胡疏肝汤联合多虑平治疗脑血管病致抑郁症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致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多虑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柴胡疏肝汤。两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抗抑郁心理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6个月内复发率。研究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疏肝汤与多虑平联合治疗脑血管病致抑郁症,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7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发生时间、药品分布、累及器官/系统、常见ADRs症状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统计和评价。结果在172例ADRs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有56例,60岁以上的患者有62例。引起ADRs的抗菌药品有8个大类,47个品种。结论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与药物品种、给药途径、患者情况密切相关,完善ADRs监测和评价,能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对126例癌痛患者分为中度疼痛组和重度疼痛组,均用芬太尼贴剂进行止痛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进行记录归纳。结果:126例癌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中度疼痛组的CR率为57.0%,重度疼痛组的CR率为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有头晕、便秘、恶心、嗜睡、皮肤瘙痒等,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在临床应用中,使用方便、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